孙家潭,1948年生于天津。别署庆堂、大风堂、真水园主人。现为西泠印社理事、中国艺术院篆刻院研究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天津文史馆员、天津印社社长。多年从事古代玺印、古砚收藏。出版物有《中国印章•孙家潭作品集》《中国紫砂庆堂铭壶•孙家潭/邵佩华合作精品集》《大风堂古印举•孙家潭藏古玺印杂记》《孙家潭艺踪》等多种。
图1
图1
图1-1
图1-2 青涧第二指挥第三都朱记
图1-3 拓片
青涧第二指挥第三都朱记:图1、1-1为实物照片,图1-2为印蜕、图1-3为印背拓片。纵5.4、横5.0、高4.3厘米。方形印面,朱文,板状钮,质料青铜。阳文十一字分作三行,叠篆法。印文中行与行间、字与字间笔画粘连,印面文字锈蚀,余曾作深度清理,局部有板结,保持原状。印背凿款,钮顶“上”;右:“嘉祐三年(1058年)”;左侧:“少府监铸”,少府监为北宋的铸印机构。印背大字凿款,印体表面有绣皮。“青涧第二指挥第三都朱记”,“青涧”为地名,现陕西榆林南端的清涧县。“指挥”为北宋军事编制,“朱记”官印称谓。“青涧”词语解释:1.碧溪、2.古城名。位于榆林市最南端,是黄河、无定河交汇之地。青涧县由来,民间说法颇具神秘色彩。“无定河边暮角声,赫连合畔旅人情。函关归路千余里,一夕秋风白发生。”唐宋时期无名诗人的吟诵,道出无定河边征战之地的自身宿命,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它是中原王朝与北方民族反复争夺鏖战之所,在清流出涧的无定河水汇入长龙卧波的九曲黄河的地方,这座边关小城依旧流淌着岁月长歌,回荡着金戈铁马的历史回响,是英雄辈出的“全秦要户”。北宋初年,西北边疆频频受到西夏国元昊军队的掠抢。西夏与宋频频发生战争。百姓万分恐慌,不少人迁居南山(秦岭)避兵。为抵御西夏,北宋王朝应种世衡要求在故宽州旧地延州(今陕西延安)东北200里处建起新城。种世衡挑选精壮青年数千人,训练射骑本领,遂声名远扬,镇北守疆,从此西夏人不敢进犯,人民安居乐业。为了表彰种世衡的功绩,朝廷命名这座新城叫青涧城。《清涧县志》:明洪武二年(1369年)大将军徐达出萧官,下平凉,尽定陕西,青涧正式归明,隶绥德州。四年(1371年),县名由“青涧”改为“清涧”。清涧起义。1927年9月,中共陕西省委根据中共中央“八七”会议精神,决定首先在陕北清涧县发动武装起义。清涧起义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共陕西省委领导的第一次规模较大的武装起义,是中国共产党人在西北发动的第一次武装起义,打响了中国北方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对陕北地区的革命运动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清涧县,历史上一座著名的古城,也孕育了现代革命的红色精神。有关对现今遗存宋代官印作检索调查,笔者观察到宋官印文字起首二字通常多为军事番号,如故宫博物院藏“威武左第二十三指挥第二都朱记”、上海博物馆藏“神虎第一指挥第三都朱记”、天津博物馆藏“振武第九指挥第三都朱记”,笔者所藏的几方官印分别为“龙猛”、“宣毅”等,也同为番号类型。而此官印以“青涧”以地名添加印文中,较为少见。为此查阅相关资料,内蒙古乌兰察布盟集宁市曾发现北宋嘉祐年款的“蕃落第七副指挥使朱记”,印文中“蕃落”,系党项族部落。蕃通番,指外民族人,蕃落,外族部落,不属于番号类型。此官印与“青涧第二指挥第三都朱记”有相同属性。有关宋官印中“地名”、“地域”或“族群部落”相关用印,名这一特征可作为对宋朝官印研究的新课题。民间古印收藏,流传有序,聚散有时,此官印原为澳门萧春源所藏。在《珍秦琳琅——珍秦斋藏历代古玺印及铜器》中国嘉德香港2022秋季十周年庆典拍卖会图录,编号:1950。现藏于庆堂处。
本文已经获得作者授权乐艺会发布
图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