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春声专栏|极简中国货币史(三)

乐艺会 2023-10-12 08:02:20

先秦布币、刀币、圜钱的诞生

贝币和各种仿贝伴随人类经济活动两千多年,其间,被古人称为吉金的青铜块因属贵金属,在漫长的金融货币史中,也曾短暂承担过货币职能,叫做称量货币。但流通中需分割和鉴定成色,逐渐不适应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细分,被金属铸币取代是大势所趋。除了上集所讲的楚地蚁鼻钱外,还有中原地区赵、韩、魏三国和周王室等地流行的布币;东方齐国和北方燕国使用的刀币;西北秦国故地的圜钱,在秦统一货币之前的先秦时期,是华夏版图先后产生的四大青铜货币体系,并相继登上历史舞台。

先秦布币

春秋末年到战国时期,沃野千里的中原诸国,是典型的农耕生态区,农具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存在决定意识,作为主要农具的铲,遂逐渐取代其它物品成为物物交换的主要媒介。但它的缺点是体量过大,不便交换。随后,缩小版的铜铲―布币应运而生。铲,古代读作“钱”,又称镈(读作bu),这就是钱币称钱、称布的源头。

古代农具

古代农具镈

原始空首大布

原中国历史博物馆藏有一枚原始空首大布,通长16.4、足宽6厘米,平行三道筋(钱面上铸有隆起的直线,意在增加强度),无文字,这时的大布还保留了铲的原始形态,农具的铲上有銎(安柄的孔道)以安木柄,大布上也保留有中空的銎腔,这就是空首布名称的由来,原始大布的大小接近原始农具,是原始布币的雏形。原始布存世极少,均珍罕。

原始空首布“十一”  中国嘉德拍卖

原始空首布

空首布保留銎腔示意图

耸肩尖足空首布

最早出现的流通货币布币是春秋晚期晋地的耸肩尖足空首布,有特大、大、中及小型四种。耸肩和尖足很好理解,实物一望便知。特大布无文字,通长能达近15厘米,足距6厘米。大型布也长约13.5厘米。小型布约9厘米,可能为辅币。稍晚的空首耸肩尖足布出现文字,铭文有简单数字和共、日、甘丹等。目前所见文字最多的是晋故都侯马出土的“新晋共黄釿”五字中型布,另中国钱币博物馆藏有“重以黄釿”四字中型布,都是耸肩尖足空首布中的珍品。

春秋晋无文大布

春秋·晋“得金”中型耸肩尖足空首布  华夏古泉

春秋“新晋共黄釿”五字中型布  山西博物院藏

春秋“重以黄釿”四字中型布  中国钱币博物馆藏

春秋小型“‖”耸肩尖足布 ,面两竖线,可能为辅币,系折二钱

平肩和斜肩空首布

东周至战国,地处周王畿的宋、卫、郑、韩等国,则铸有平肩和斜肩空首布,其上分别铸有一至四个大篆文字,多为地名、地望,一个字的多见,二个字的少些,三个字以上的相对珍稀。

“上”字平肩空首布

“三”字平肩空首布

晚期小型“安臧”空首布

斜肩“叁川釿”空首布

毕竟空首布用起来不甚方便,铸造时用料也多,须知铜在古代一直是珍贵的战略资源,“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先祖和应对战争,需要铸造礼器和兵器,都离不开铜,所以铜自古被视为吉金。空首布在设计定型时,底部的裆取弧形,而没有沿袭铲的平底,并非仅仅为了美观,更多的是出于节省的考量,同样,其后古人对空首布进行改进,出现了平首布。平首布去掉了中空的銎,首部改为扁平状,同时,整体也缩小了许多,既方便流通又节省了资源,改进后的平首布,因为铸地不同在细节上又分若干种类。

平首尖足布

晋北赵国在战国早期铸有平首尖足布,种类有四五十种之多,亦有大小之别。其上均有一、二个字以纪地名,大尖足有:蔺、大阴、甘丹、晋阳、晋阳半、兹氏、榆乡等;小尖足有:离石、中都、西都、新城、武平、武安、平周等。

平首“平周”尖足布

“大阴”尖足布

“晋阳半”、晋阳半(传形)尖足布

平首方足布

主要流通在三晋地区赵、魏、韩等国,流行刀币的燕也曾仿铸过小型平首方足布币。已发现百多种,单、双文字均纪地。赵有蔺、北屈、中都、平周、安阳、同是等;魏有王氏、皮氏、高都、奇氏、戈邑、莆子、齐贝等;韩有平阳、宅阳、屯留、长子等。燕有襄平、平阳、匋阳、渔阳、右明新冶等。

赵“安阳”方足布

赵“郎”“同是”“蔺”方足布

魏“齐贝”方足布

魏“戈邑”方足布

燕“右明新冶”方足布  华夏古泉

平首桥足布

所谓桥足,是指双足连接处似拱桥形而名。平首桥足布古泉界认为属魏铸,又因魏曾都大梁(开封)而被古泉界称为梁布。文字有梁二釿、梁一釿、梁半釿、甫反一釿、阴晋一釿、阴晋半釿、虞一釿、虞半釿、共半釿,梁充釿百当寽、梁正尚百当寽等。釿和寽都是古代重量单位。

“安邑二釿”桥足布

“梁半釿”桥足布

“梁一釿”桥足布

“梁充釿五十当寽”桥足布

“梁正尚百当寽”桥足布

“陕一釿”桥足布

平首圆足布

平首圆足布基本出自晋中晋北,上面的文字都是赵国的地名。主要有晋阳、兹氏、离石、大阴、蔺等,平首圆足布在背面加铸了记数,如五、五十、廿、六十五等,这些数字应为范次。范是铸钱的模范,多为陶制,也有铜、石制。平首圆足布存世量较尖足布、平足布为少。

“蔺”圆足布

“离石”圆足布

三孔布

三孔布是中国古代货币中的珍品,为什么?形制奇特,存世少。其形制一般为圆首、圆肩、圆足、圆裆,先贤也把其归到圆足布中,因其首及两足各有一圆孔,故称“三孔布”。其面文多为地名,背文有纪重、纪值及范次编号文字。铸造国别有赵国、秦国、中山国三说,本人倾向赵说。根据出土情况来看,三孔布多出自战国赵地,分大小两型,均以两、朱(铢)纪重,大小两布比值为2:1,小型者背纪重十二朱(铢),古代二十四铢为一两,十二铢恰合半两。面文已发现数十种,均为纪地。如宋子,安阳、北九门等。三孔布不惟形制奇特,其精工的铸造,瑰丽奇异的文字,端庄秀美的品相,均为其加分,格外受藏家瞩目,很早就跻身中国古钱“五十名珍”之前茅。

“安阳”背“十二·一两”三孔布   保利拍卖

锐角布

行于战国韩,形制近方足布而早于方足布,特征是首部顶端向外伸出两锐角。此布也有小大两型,小型的有垂、公等,尚多见。大型布文字有涅、涅金、卢氏涅阴等,其中不乏珍品。

“涅金 ”大型锐角布

“垂”字锐角布

“公”字锐角布

楚大布和小布

蚁鼻钱的故乡楚国,总是独出心裁。继蚁鼻钱后,又铸有殊布当釿和四布当釿及连布数种布钱。

殊布当釿

简称殊布,也确特殊,首部铸有巨孔,体大宏伟,修长束腰,长达10厘米,重约33克,在先秦货币家族中,是当仁不让的巨子,故也称楚大布。大布背通常有十货二字,可能是与铜贝的比值,若按重量,十枚铜贝恰抵一枚大布。

“殊布当釿”大型布

四布当釿

楚国铸,小大布一半还多,长近4厘米,重约4克。面文四布,背文当釿,发现不多,可能是大布的辅币,四枚当大布一枚。

“四布当釿”

连布

出土及传世品中还见有连布一种,铸于楚地,形状奇特,比较少见,收藏家视为奇品。其实是两枚四布当釿并足,铸成出范后未及凿开,旋即废止,说明四布的短寿,有可能是秦统一货币前夜的产物。货币史上几乎各代都有类似的现象,铸造量大广为流布的种类,作为收藏品却不值钱,如汉五铢和唐开元;那些昙花一现廖若晨星的短寿钱,如宋之靖康和清之祺祥,反而成了珍稀品,藏家趋之若鹜。

“四布当釿”连布

(待续)

2023年2月18日

注:插图除注明者,多为作者藏或旧藏

作者1980年代初始关注古代钱币,曾任中国钱币学会理事、专家组成员,北京市钱币学会常务理事、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钱币大辞典》编纂委员会委员、主编。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本文已由作者授权乐艺会发布

2 阅读: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