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28日下午,中央组织部有关负责同志出席农业农村部领导干部会议,宣布中央决定:韩俊同志任农业农村部党组书记。
2024年9月13日上午,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决定:任命韩俊为农业农村部部长。
自回农业农村部以来,短短三个月,韩俊已六次与高校、科研机构交流对接。
7月6日
农业农村部党组书记韩俊前往中国农业科学院调研
7月23日
农业农村部与北京师范大学举行了工作会谈
8月14日
农业农村部与吉林大学举行工作会谈
8月31日
农业农村部党组书记韩俊到中国农业大学调研
9月24日
农业农村部与中国科学院举行工作会谈
9月25日
农业农村部与中国工程院举行工作会谈
在与北京师范大学的会谈中,韩俊表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关键在人,需要高校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强调了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而仔细分析另外五场对接,一个明确而统一的重要信号释放出来:农业科技创新将是农业农村部接下来关注的重点领域,或将迎来重大变革。
事实上,湖南省已经率先进行了改革。9月24日,湖南省“大农科院”管理体制改革动员会议在长沙召开。会上公布《湖南省“大农科院”管理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明确将省农业农村厅所属6个科研事业单位(省微生物研究院、省棉花科学研究所、省蚕桑科学研究所、省畜牧兽医研究所、省水产科学研究所、省水产原种场)整建制划归省农科院,与省农科院原有科研事业单位进行优化重组,建设“大农科院”,形成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与产业培育全链条创新的农业科技创新平台体系。
再来继续聚焦农业农村部在农业科技创新领域的持续举措。
7月6日,在中国农科院,韩俊调研了院史展现场、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重点实验室、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库新库,特别提到“部党组历来对中国农科院都高看一眼、厚爱一分”“当好农业科学家的后勤部长,努力让大家工作愉快、创新愉快、生活愉快。”
农业科技创新方面的几个关键点:
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管控水平,助力农业高质量发展,保证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切实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产业优势,加快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拿出一批原创性成果,做到研发课题从产业需求中来,成果用到生产实际中去;多出成果、出大成果,多出人才、出战略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8月14日,与吉林大学会谈中,韩俊表示,要在平台、项目、人才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引导学校加强重点实验室等平台建设,围绕粮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耐盐碱作物品种选育、肉牛养殖加工、动物疫病防控等重点任务,牵头或参与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等重大项目,力争出一批高质量、突破性的创新成果,促进转化应用,为实现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作出应有贡献。
8月31日,在中国农大,韩俊调研了中国农大小麦研究中心和作物功能基因组平台、生命科学研究中心、农业农村部国家兽药安全评价中心,希望中国农大“当好农业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生力军”。
农业科技创新方面的几个关键点:
用好重点实验室、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等平台载体;引导更多科研团队走进田间一线,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持续加强基础前沿研究,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应用推广,更好满足国家战略需要。9月24日,在中国科学院,韩俊表示,全力支持中国科学院强化农业科技原始创新,更多承担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生物育种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任务,增加高质量科技成果供给。要发挥好中国科学院的智库作用,为出台“三农”重大战略、重大政策、重大行动提供更有力的智力支持。
9月25日,在中国工程院,韩俊表示,支持中国工程院院士专家更多承担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生物育种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任务,加快突破核心种源、农机装备、智慧农业等关键技术装备,共同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推动农业科研成果更好更快落地应用。
在对接高校、科研机构之外,仅9月10日一天,韩俊就密集与20家农业科技企业交流座谈。
这些企业涵盖种业、农机装备、设施农业、环保节水、农产品加工等行业和领域,既有传统产业排头兵,也有新业态科技企业,名单如下:
先正达、隆平高科、登海种业、青岛清原、北京首农、广西扬翔、广东恒兴、中联重科、潍柴雷沃、遨博(北京)智能科技、广州极飞科技、凯盛浩丰农业、根力多生物科技、大禹节水、中粮、新希望六和、三全食品、晨光生物、农芯科技、大北农。
与涉农企业常态化座谈交流,是农业农村部近期作出的一项制度性安排。这次座谈会的主题是,大力培育农业科技领军企业,鼓励引导农业科技领军企业在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和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中发挥好骨干作用。
对农业科技领军企业未来发展有何寄语?韩俊提到:
要推动科技供给和产业需求双向奔赴;
要以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为导向;
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创新“出题人”“答题人”“阅卷人”作用。
而在9月26日这一天,农业农村部在北京召开强化农业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交流会。这场交流会,100多家企业参加,大北农、温氏食品、福建圣泽生物、国投种业、吉林鸿翔、天津奥群牧业、上海中科荃银、江苏沃得、安阳全丰、深圳大疆农业、青岛国信、江苏扬农、合肥万豪能源、陕西地建、厦门银祥、吉林康达、北大荒垦丰种业、河南牧原、三全食品、重庆檬泰生物、安徽皖垦种业、九江地福来、杭州千岛湖鲟龙科技等超过20家农业科技企业负责人发言。
足见农业农村部在未来农业科技创新变革中对企业的重视程度。
一系列举措,实际是在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有力举措。
三中全会22000字的文件公告,“优化重大科技创新组织机制”“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推动技术革命性突破”“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科技创新被多次浓笔重墨强调,由此可见,科技创新被明确为未来中国新时代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之一,有望开启国内未来五年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自主创新大浪潮。
值得关注的是,在这些密集行程开始前的一个月,6月24日,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首次共同举行。这次“科技盛会”,堪称“三合一”“新组合”。也就是说,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以前都开过,但合在一起,还是头一回,而三个重量级大会的聚焦主题无一不是“科技”。“锚定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成为会场传递的最强音。
科技强国是宏观目标,作为农业从业者、品牌从业者,又该如何以这些会议精神为指导,做好实际工作呢?
著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专家、元一智库农研中心主任、农参总编辑铁丁老师认为,农产品品牌的底层逻辑是文化和科技,只有重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才能夯实品牌树起来的基础。农业科技从来不是见不得人的东西,国家和政府层面加大农业基础研究投入的同时,作为农产品经营主体,应当高举农业科技的大旗,从透明化管理、建立溯源机制的角度增加自身的信誉,用更优质的产品、更合理的价格向消费者证明农业科技的价值,这是农业强国和农业产业发展的重要标志。
具体来看,科技对农业品牌的发展有三个核心贡献:提供差异性、降低成本、提供多元化风味。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进步所带来的成果转化落地,离不开农业品牌建设。也就是说,品牌是科学家和消费者之间的最佳翻译。因为有了品牌这个有效抓手,诸多国家及地方的科技奖项、科技成果才得以在消费端有了真实高效的表达。
一个典型的案例就是柞水木耳。
前不久,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颁给了“小木耳大产业”领路人李玉院士,在项目“食药用菌全产业链关键技术创新及应用”介绍中提到,成果覆盖全国 28 个省,助农产值达到 4023.97 亿元,近 3 年新增产值达 1177.78 亿元。
“我们一定要鼎力支持,用科技支撑柞水木耳产业的发展”。“柞水木耳”正是项目助农成果的鲜活样板。
围绕柞水木耳产业发展,汇集了李玉院士团队、柞水木耳大数据中心、元一智库、高淳驻柞水工作组等智囊团,打通从科研到生产到品牌全产业链路。目前,元一智库农研中心团队服务的“柞水木耳”品牌已经跻身知名区域公用品牌之列,诸多荣誉傍身,从弱到强,从木耳到金耳,“柞水木耳”品牌已迈入高质量、高水平发展新阶段。
正如李玉院士在接受长春新闻采访时所提到的:
这个项目它的一个很鲜明的特色,就是有基础理论,有基础研究,有实践认知和实践的验证,而且有推广的效果,它是一个全产业链。我用三句话来总结,叫“精准育种,智能栽培,高质加工”。贯穿整个食用菌的种、养、加,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
著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专家、元一智库农研中心主任、农参总编辑铁丁老师提出,农产品品牌应该是科技成果转化品牌,农业科学家是明星,农产品成为品牌才有了保障。没有科技加持,农产品品牌就没有了“优质优价”的根基。
将科学家基础前沿科研成果转化为农民实实在在的收益,这是从国家到各部委到基层工作者到老百姓的热切期盼,期待以农业新质生产力为核心的农业科技创新催生更多县域百亿特色产业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