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做一件事情,最重要的是结果的达成,招商引资工作也是如此。招商引资想要达成的结果是什么:借助商业企业的力量投资落地本地,通过企业的串联作用带动上下游企业并促进地方经济整体发展。更为直白地说,招商引资工作是可以通过“数字”来呈现结果的,这个数字并不是企业的“投资目标”,而是企业投资落地之后所产生的真实营业额、就业数量与税收款项。
在《公平竞争审查条例》正式实施之后,因为一些原有的招商促进方式不能再继续实施,所以很多地区相继推出了基金招商、投资招商、外包招商……等多种方法。能够“动脑子”、“想办法”,肯定对于任何事情的展开都是好事情,但是具体到招商引资工作来看,新概念的提出必须与实际执行相结合才能够取得想要的结果,否则,任何“招商模式”都还只是停留在了“过程阶段”。

之前的招商,各地的招商部门都给出了本地区可以给出的全部鼓励、激励措施,结果如何?那些招商困难的地区招商依旧困难。而投资企业在享受完地方的“招商红利”之后,很有可能“马上转战”下一个城市,继续享受“招商红利”。那么,如今的地方政府的“招商新举措”,到底是不是新一轮的“招商红利推出”呢?如果所有的城市在原有的招商优惠措施取消之后又试着推出了“新的招商优惠措施”,那么会不会出现“招商难地区的招商境况并没有任何改变”呢?
就拿“基金招商”这一举措来说,地方政府参与到了落地企业的投资当中,这种做法不仅有赢利状况良好的“成功案例”,同时也是一项可以一直长久坚持下去的技术型招商方法。只是,在发布有关“基金招商”的同时,是不是也该有相应的“准备工作”呢?如果地方政府在推出“基金招商”的政策之前,先吸纳充足的基金类人才应该是一件必须的行动,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基金投资类的人才必须要有着极为强大的专业背景,才能保证在投资时有足够的风控能力——而这样有关专业领域的信息,在各地推出基金招商举措的时候同步出现的概率到底有多高呢。

与专业性强的投资机构合作,也是增强政府引导型投资基金的重要手段,但是这样的横向联合,是否也需要地方的招引部门配备有专门的“投资型招商专员”呢?销售型的招商,需要招商部门的工作人员有足够的销售能力,投资型招商则需要招引工作人员懂得投资框架下的合作模型与具体合作方法,而投资,是一个绝对专业的学科,长期从事投资领域的专业机构依然存在着“投资亏损”的可能性,这也就要求着地方招引部门一方面要培养人才,另一方面也必须要引进高水平的人才来处理相关的业务。
每一项好的措施,都必须要有适合的人来规划、执行才能够体现出最终的效果,否则,新的举措就会停留在媒体端与口头上,变成了一个“很难达成结果的过程”。地方招商引资工作要做好,必须从“宏观管理”的角度切入,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才会让预期结果有实现的可能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