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们总是会把一段长时间的休息叫做“假期”,但是据我观察,除了小朋友们在寒暑假假期里是真的“放松休闲”之外,大人们的“假期”似乎并不是十分轻松,特别是那些在假期里安排了旅游的人群,总是会在旅游之后显得很疲劳,甚至有人会在旅游归来觉得自己需要好好休息两天才能上班……,这种状况,到底是旅游去了?还是受累去了?
在1996年,大学时期的我曾经经历了一次“非常累”的旅游,也就是从那次出行开始,我对“旅游”的概念有了新的认知。那次我和班里同学的出行行程是这样的:第一天,下课之后从北京站坐夜班火车出发,次日早上到曲阜游“三孔”;第二天,傍晚之前到泰山脚下,夜里登山到山顶直接看日出;第三天,下泰山赶到济南游览大明湖,下午回北京。那个时候没有高铁,学生时代也没有卧铺的消费能力,两夜三天的时间其实没有怎么好好睡觉,我记得回到家中的第一件事就是一觉睡了16个小时。

从那次之后,我就充分认识到了“旅游行程安排过紧”的问题,随着年龄的增加,越来越希望自己的每一天作息都很规律,即便是旅游,也需要在该起床的时候起床、该睡觉的时候睡觉。以现在的我而言,更喜欢的方式是高铁出行,单次坐车时间不超过3个小时,下车了就逛一逛,喜欢这个城市就多停留一两天,不喜欢就奔赴下一站,这样的游玩方式不但不累,同时还可以让自己“慢节奏”地融入到当地的风土人情当中,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休闲旅游。
我并不喜欢自驾超过两个小时的旅游出行,对于开车的人而言,自驾超过两个小时去的时候没问题,回程的时候却有些“不公平”,负责开车的人要更注意精神的饱满程度,如果是吃饭过后出发返回,开车的人也没法喝含酒精饮料。我一直认为之所以选择“旅游”来度过几天的时间,一定是因为“旅游”比“不旅游”要开心一些,而如果因为“旅游”引发了“不开心”,那岂不是“得不偿失”吗?

旅游,不应当是时空环境上的改变,同时也应当是心理状态的一次调节。确实有的游客出行只是为了出行,他们的诉求就是“行程紧密、少花钱多去几个地方”,但是这样的游客并不是、也很难成为旅游人群的当中的主力消费群体,更进一步说,这种旅游的“模型”并不是一种面向未来的旅游形式。
谁花钱出去旅游肯定都不是为了“受累”的。即便是那些“不怕累”的人,恐怕也愿意出行的时间可以在“更舒服”的环境当中度过吧。所以,文旅行业的业内人士在思考产业发展问题的时候,不妨从“不累”的角度出发,看看如何能够在当前的“经济下行期”、在不过分提价的前提下向游客们提供“可以保证出行更舒适”的服务。

以己度人,我认为每个人都是消费者,都会知道怎样的服务可以让自己更满意、可以让自己成为“回头客”,那么,为什么不能够把自己的要求转换一下视角,让自己换位思考消费者的诉求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