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东陵二次被盗真相:10多个村上百人参与,有人因神秘绿火受伤

史晓生追寻历史 2024-10-03 10:02:32

清东陵,即清朝皇家陵墓群之一,这里埋葬着包括顺治、康熙、乾隆在内的5位皇帝,另有15位皇后、136位妃嫔以及多位阿哥、公主均埋葬于此。

作为清朝皇室陵墓中规模最大的的一个,清东陵自建造之日起就引来了盗墓者的觊觎,只不过慑于清廷的重兵看守无从下手。

但到了清朝灭亡后,清东陵不可避免的迎来了浩劫。

1928年,军阀孙殿英以军事演习的名义,封锁了清东陵附近,并公然盗挖清东陵,足足七天七夜的疯狂盗挖,孙殿英满载而归。

此事一经披露,舆论一片哗然,对孙殿英的谴责之声也不绝于耳,不过由于当时局势混乱,加上蒋氏也得了好处,所以最终还是不了了之。

而令人没想到的是,在17年后,也就是1945年,已遭受过一次浩劫的清东陵再次被人“光顾”,并且,这次盗墓贼的“收获”不比孙殿英少。

一、

清东陵的二次被盗,就必须说到一个叫王绍义的人。

王绍义,原本只是流窜在清东陵附近一带的一个小土匪头目,不过此人脑子极为灵活,当初在孙殿英盗挖清东陵时,他就根据陵园内爆炸声不断,联系到孙殿英发布的军事演习公告,判断出这一定是在盗墓。

而作为常年活跃在清东陵一带的土匪,王绍义太知道清东陵里宝贝无数了,因此,当时的他也想趁着兵荒马乱捞一把,哪怕是“捡个漏”也好。

只可惜,孙殿英在行动之前,就防备着像王绍义这种不入流的土匪来分一杯羹,所以在周围重兵布防,同时下令,凡是胆敢接近的,一律就地正法。

因此,本来想“捡漏”的王绍义,带着几个人还没走到清东陵门口,就遭到了猛烈攻击,仓皇之下,只得丢下几具尸体狼狈而逃。

在此之后,王绍义就没敢再打清东陵的主意,加上孙殿英盗挖一事影响太大,他更没胆量触这个霉头了。

于是,他带着手下的几个小喽啰只能在遵化、兴隆一带流窜,而当时到处都在打仗,像王绍义这种小土匪根本就没有生存的空间,所以那几年的大部分时间里,王绍义都只能躲在深山老林里苟延残喘。

到了抗战爆发后,形势对王绍义来讲越来越艰难,无奈之下,王绍义只得“金盆洗手”,带着儿子回到了老家。

但对于王绍义这种习惯了“挣快钱”的人来说,单在老家种地何时能发财?所以,他一直都记挂着清东陵里的宝贝,始终想着能找个机会走一趟,只要能找到一两样,也够他下半辈子的开销了。

因此,他一直在关注着局势,等待着这个机会。

到了1945年,随着抗战的胜利,清东陵附近却出现了短暂的“真空”,第一是驻守在附近的日军没了,第二是伪军也散了,而八路军因作战任务需要,大部分部队都抽调去了前线,所以,当时清东陵附近,只剩下附近的民兵小队在看管。

并且,民兵小队的人数并不多,而王绍义敏锐的觉察到,盗挖清东陵的机会来了。

实际上,王绍义选择的这个时机确实十分“合适”,在抗战胜利后,遵化、兴隆、蓟县一带成为了我冀东根据地的一部分,最开始,我军还往清东陵派去了一个营的兵力。

但由于前方战事吃紧,因此驻扎在陵区附近的部队也被调往前线,看守任务就不得不落在了当地民兵小队身上。

若是正规部队,王绍义肯定没胆子下手,但对于民兵小队,王绍义还是有信心对付的。

当然,单靠他一人肯定不行,必须找几个同伙方能成事,物色来物色去,最终,王绍义找了几个得力搭档。

第一个搭档叫做杨芝草,此人外号“小诸葛”,坏主意多得很,与王绍义早就认识,还当过伪警察,抗战胜利后,此人摇身一变成了民兵小队一员,本着知根知底的原则,王绍义就把他给先拉下了水。

而第二个搭档,叫做穆树轩,时年50多岁,他之所以被王绍义看中,是因为他的特殊身份。

什么身份呢?很简单,那就是祖辈守陵人,即家里好几辈都是看守清东陵的,因此对清东陵极为熟悉,算是一个“活地图”。

除了这二人外,王绍义又找来一个叫做关会增的人,此人祖上参与过建造清东陵中定陵的建造,因此他对地宫的构造还是比较了解的。

并且,此人的父辈,当初还给孙殿英当过向导,而这样的“人才”,也正是王绍义需要的。

队伍组建好后,几个人就开始商议动手事宜,最终,考虑到关会增熟悉定陵的地宫,因此几人就决定,先拿清定陵“试试水”。

二、

清定陵,即埋葬咸丰皇帝以及其皇后萨克达氏的陵墓,始建于清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前后共耗资约300多万两白银。

当然,与乾隆皇帝的裕陵相比,定陵不管是在规模上还是其他方面都差了不少,毕竟当时修建时清朝国力已大不如前,且正值内忧外患,因此咸丰皇帝也拿不出没有太多的钱来给自己修坟。

但正所谓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再不济这里也是皇陵,所以宝贝还是不少的。

更重要的是,当初孙殿英在盗挖清东陵时,把更多的精力都放在了乾隆和慈禧的墓上,对咸丰的定陵破坏不大,因此,这就给了王绍义一个“捡漏”的机会。

目标确定后,下一步就是如何实施行动了,出于保险起见,几人又把分区长赵国正、区助理赵子新,以及民兵小队长贾正国都拉下了水,这几人被贪欲蒙蔽了心智,纷纷加入了盗墓队伍。

终于,在1945年的9月23日,一帮人对定陵下手了。

选择这一天,是因为当天正逢大集,这么一来声音嘈杂,就能很好的掩护他们作案,按照计划,王绍义把人分成两组,一组在东边用炸药炸石头作掩护,另一波人则进入地宫盗宝。

这次行动进行了十分顺利,王绍义一伙也盗取了不少宝物,除了参与的几个头目分别拿到了多个奇珍异宝外,就连负责防风、搬石头的十几个村民,也每人分到了一大把珍珠玛瑙。

有了这次的成功,王绍义一伙胆子更大,在不久后,几人又将慈安太后的陵墓挖开,同样是收获颇丰。

但正所谓没有不透风的墙,由于参与的人太多,很快,王绍义盗挖皇陵一事就被捅了出去。

不过,王绍义却丝毫不慌,他带着挖出来的金头九连杯以及扳指、珍珠等宝物,找到了一个人,正是这个人,让王绍义后来愈发胆大。

此人名为张尽忠,曾当过日伪矿警,抗战爆发后参加八路军,因为胆子大,成为了15军分区的敌工情报队队长。

但面对王绍义的重金收买,此人却选择了束手就擒,甘愿当王绍义的帮凶。

有了张尽忠的加入,王绍义更加胆大,而在几人的策划之下,一场更大的盗墓活动也由此展开,这一次,王绍义决定将清东陵翻一个“底儿朝天”。

而要想达到这目的,仅靠目前的力量绝对不行,需要更多的人,但去哪里找更多的人呢?张尽忠想到了一个主意。

他将皇陵附近几个村庄的百姓召集起来,以挖皇陵是“打倒大地主和封建剥削”为口号,蛊惑了不少不明真相的百姓,以至于他们稀里糊涂的加入到盗墓队伍之中。

之后,经过王绍义的再次动员,准备充分的人们,开始动手了。

最先被挖的,是同治皇帝的惠陵,为防止被人发现,王绍义还特意安排了警戒力量,一切安排就绪后,随着王绍义的一声令下,被贪欲冲昏头脑的人们,一窝蜂的冲向惠陵墓。

惠陵一共有三道石门,而第一道仅用了三颗手榴弹就被炸开一个能进人的小洞,但到第二道门时,众人尝试了几次,却怎么都炸不开。

原来,这石门不仅材质厚重,并且门口还有一道防盗措施,也就是“自来石”,其原理是利用石头本身的重量,在关门时让其慢慢下坠,最终一头就会顶在预先设计好的凹槽之内,另一端则在地上的凹槽之中。

这么一来,外面的人任凭怎么推都几乎没有可能会把石门推开,毕竟里面有“自来石”在顶着。

但破解这机关也不是没有办法,恰好王绍义就见识过,他利用石门之间的缝隙,将自制的“钥匙”塞进去后,硬是将“自来石”顶了出去,这才打开了石门。

打开石门后,张尽忠和王绍义一伙首先进入,并站在高处端着枪监视,防止有人中饱私囊,最终经过“扫荡”,包括同治皇帝以及其皇后的棺椁被一扫而空。

得手之后,王绍义并没有停止,没过几天,也就是1945年的12月22日,他又对康熙的景陵动手了。

三、

景陵在当时保存的还算完好,之所以能躲过孙殿英的洗劫,并不是景陵有啥特别之处,而是当初孙殿英在找到景陵地宫入口后,发现这里积水严重,要挖就得先处理积水,所以,为了不浪费时间,孙殿英就暂时放过了景陵。

但估计康熙做梦也没想到,躲过了初一,还是没能躲过十五。

而作为清朝入关后最有作为的一代帝王,康熙的陵墓自然要比咸丰、同治规模大的多,并且坚固程度也要高不少。

在张尽忠、王绍义的指挥下,多达300余人的盗墓队伍,硬是连挖带炸了三天时间,才总算打开了景陵的地宫。

但在进入地宫后,却出事了。

当时这群人都知道这是康熙皇帝的陵墓,里面必然有不少好东西,所以一个个十分卖力,纷纷冲在前面。

但当这帮人冲进地宫,并用极其粗暴的手段撬开了康熙的棺椁时,一团绿火从里面喷了出来,直接喷到了带头的两个人脸上。

这团绿火究竟是什么没人知道,大概与那种磷火类似,都是尸体腐烂后骨骼里的磷与外界空气发生化学反应,最终形成了绿油油的火苗。

不过,虽说磷火的温度比不上我们常见的火,但其毕竟是火,所以温度也是能灼伤皮肤的。

因此,被这股火苗喷到脸上的两人当场就惨叫连连,捂着眼睛满地打滚,但众人此时早已被棺椁里的宝贝吸引了注意力,哪里还顾得上他们?

最后,还是王绍义招呼几个人过来把两人抬到了一边。

之后便是这伙盗墓贼的“狂欢”了,而这次盗挖景陵,王绍义等人的收获远超他们的想象,据王绍义后来就说,“所挖的几座陵,就数这景陵的宝物多,不次于慈禧、乾隆的陵啊!”

由此可见,景陵的宝物的确不少,而王绍义也因此再次满载而归。

在此之后的一段时间里,张尽忠和王绍义并未收手,而他们大肆盗挖清东陵的行为,也引来了附近越来越多人的参与,最终,整个清东陵包括皇帝、皇后、妃子、皇子公主等157人的墓,无一幸免。

但有道是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王绍义一伙的疯狂盗挖皇陵,自然也逃不过被制裁。

在群众的检举之下,盗墓团伙大部分被抓获,其中,包括穆树轩、贾正国、赵国正等多名主犯,在1946年的大年三十当天被执行枪决。

而作为首犯的张尽忠和王绍义,自然也没能逃脱,其中张尽忠逃到了唐山附近的一座小煤矿后被抓获,最终病死在看守所,而王绍义则在五年后,也就是1951年被抓,并在当年被执行枪决。

尽管盗墓团伙的首犯、主犯一一落网,但却有大量的珍宝下落不明。

四、

当时负责办理清东陵盗墓案的专案组,本着“首恶必抓,胁从不咎”的政策,提出只要交出盗挖的珍宝,就可以从轻处理。

这政策出发点是好的,但却让一些盗墓分子钻了空子。

一部分人把手中的珍宝拿出几个交了出来,以此换取宽大处理,实际上在这些人的手里,还藏匿有不少珍宝。

比如有一个叫张森的盗墓分子就是如此,他在交出了几件珍宝后被放回家,之后找机会把手里剩余的珍宝一一变卖,以供其挥霍。

不仅如此,在将卖来的钱挥霍一空后,他又在后来纠集几个人到清东陵又一次“扫尾”,给清东陵造成了进一步的损害。

直到解放后,这个张森才被严惩,但他得来的那些珍宝,早已不知所踪。

此外,据首犯王绍义交代,他在数次盗墓过程中得到了奇珍异宝,多达一百多件,这一百多件可不是那种玛瑙、珍珠之类的普通宝物,而是均能堪称顶级文物的奇珍异宝。

但这些珍宝,大部分都被王绍义卖掉了,所以要想再追回基本是不可能的事情。

还有就是首犯之一的张尽忠,在他得到的奇珍异宝中有一只九龙玉杯,堪称是稀世珍宝,据考证,该九龙玉杯四角均有用上好白玉雕刻成的二龙戏珠,另外把手也是一条龙,通体做工极为精美。

但这只九龙玉杯,同样也是下落不明。

清东陵的二次被盗,究竟导致了多少奇珍异宝流失已经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以王绍义为首的盗墓团伙,对清东陵的二次盗挖,所形成的损失丝毫不比孙殿英的那次低,无数珍贵文物的流失,实在是让人无比惋惜。

2 阅读:271

史晓生追寻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