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年陈赓向毛主席求助称:大象屁股推不动,主席:我来帮你推一把

文史江山 2024-03-29 22:45:50
阅读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接收更多精彩内容,感谢您的支持!

1952年9月的一天,陈赓忽然来到北京,面见毛主席。

陈赓表示,他正在开展的工作,遇到了很大的困难。

甚至,一向乐观的陈赓,在谈及这些问题的时候,变得有些愁眉苦脸,还对毛主席说:“他现在是大象屁股推不动!”

陈赓

陈赓到底遇上了什么困难?他口中这个比大象屁股还难推的“他”,又指的是谁呢?

艰巨任务

其实,这件事情,事关哈军工的创办。

众所周知,陈赓是哈军工的第一任校长,是这所军事学院的奠基人,而哈军工的创办,可以说是历经了九九八十一难。

对于中国而言,哈军工的创办有着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

1949年,刚刚建国的时候,毛主席就指出,我们要把解放军建立成一支更为强大和全面的军队。

而要实现这一点,军事教育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创办一所军校,也就成为了重中之重。

不过,这个计划还没来得及落实,抗美援朝战争就爆发了。

而在这场战争中,毛主席又不免注意到,我军的现代化水平是远远不够的。

而这样的落后,也就导致了战场上许多不必要的伤亡。

所以,我们要用更快的速度,来追上和西方诸国之间的军事差距。

所以,毛主席再次提出,要办一所现代化的军校。

最终,在多方推动之下,1952年,这个计划被正式提上日程。

可是,要办军校,就得先解决一个最重要的问题,谁来筹办呢?

对于这个问题,毛主席、周总理慎重考虑了很久,最终决定,把这个任务交给陈赓。

1952年6月,陈赓被调回了国内。

他见到毛主席之后,便谈起了自己在朝鲜战场上的种种见闻。

和毛主席一样,陈赓也比别人更早的认识到了的重要性,他对毛主席说:

“我军缺乏现代化装备,部队缺乏精通科技的人才,造成在朝鲜战场的困境。只能靠坑道对付敌人的飞机大炮,许多战斗由于装备技术落后而不能取得胜利……一个国家科学技术落后了,在战争中就要挨打。最急需的,是要培养前方已有的部分现代化武器装备的维护、使用方面的工程技术人员。有时炮上坏了个螺丝,在三个连队找不到一个会修的。”

陈赓

陈赓这些话,背后都是我军在朝鲜战场上的血泪史。

如果这些问题一早解决,那么,就会有更多的战士,能够在战场上活下来。

而且,军队的发展是拖不得的,一步落后,步步落后。

落后的亏,我们在建国前已经吃的太多了。

毛主席听了陈赓的话,大为赞同,立刻就对陈赓提起了国家要创办一所军事工程学院的事情。陈赓一听,非常兴奋。

毛主席又对陈赓说:“你来办吧!这次调你陈赓回来,就是要你创建这所军事工程技术学院。”

可一听这话,陈赓却摇头了。

原因在于,隔行如隔山,陈赓虽然常年带兵,可是他并没有创办军校的经验,生怕这样重大的一个任务交给自己,办不好,反而辜负了国家和人民的期望。

但看到陈赓的犹豫,毛主席却劝说道:“你隔行,你说我们党内还有哪位懂行?你指出来。办学过程中有什么困难可随时找总理,找我,还有苏联顾问的帮助,凭你陈赓的才智和干劲,一定能干好。你放手去干好了。”

宏伟计划

毛主席说陈赓懂行,也并不是夸张。

放眼全党全军,找不出第二个比陈赓更加合适的了。

陈赓虽然没有创办过军校,可他本人在青年时代,接受过很长一段时间的专业军校教育。

而且他还在红军学校担任过校长,长征期间,他领导红军干部团,工作也十分出色。

再说,陈赓也是切切实实经历了抗美援朝,见证过美军的实力水准的,他比任何人都明白军队现代化的急迫性。

所以,综合这几个条件,陈赓是最佳选择。

虽然压力很大,不过,在考虑之后,陈赓还是决定,接受这个艰巨的任务。

离开北京之后,走马上任的陈赓开始了他为哈军工四处奔波的历程。

要建校,第一件事就是为学校选址。

当时,陈赓考察了全国各个大城市,北京、武汉、上海……

最后,选来选去,陈赓觉得,军校的位置定在哈尔滨最合适。

这里的工业基础比较完备,要建校,调动人手方便。

而且,陈赓在考察过程中,认为完全可以直接在哈医大的旧校址上建立军校,节省人力物力。

最重要的是,能够让军校尽快的投入使用,开学招生。

因为时间紧迫,所以,陈赓给哈军工定下的目标是:1953年9月1日,必须要能够正式招生。

而且,在这之前,学校的基础设施要准备齐全,各路师资,包括苏联来的一些顾问,也要安置妥当,这其中的麻烦是数不胜数。

陈赓还希望,到1954年时,整个校区30万平方米、几十栋大楼全部装修完毕,所有教学所需要的器材,包括武器,也要运送到校区之中。

如果顺利的话,接下来几年,将对校区进行扩建,到1955年,完成60万平方米的建设。

根据陈赓的估算,这样一个庞大的工程,可能需要花费到5000亿的资金。

当然,学校还没有起步,后面这些计划都是空谈,陈赓要先把选址的问题彻底落实。

本来,陈赓以为,相比于后面这种种琐碎的事情,建立学校反而是最简单的了,只需要东北局这边尽力配合就好。

可万万没想到,一找东北局,问题来了。

陈赓当时定下了计划之后,几乎是第一时间就把所有的材料上交给了东北局方面。

可是,等了好长一段时间,居然没有一句回复。

陈赓心急如焚,于是亲自到东北局去问,可东北局的工作人员也十分为难。

原来,这件事情不是他们故意拖延,而是东北局的最高领导高岗,迟迟不肯在陈赓的请示上面签字。

高岗

而高岗这么做,就是故意的。

因为,他一开始就不太支持哈军工的修建,这项工程太浩大了,高岗不想担这个责任。

高岗的态度让陈赓火冒三丈,本想直接去找对方理论。

可是,他仔细一想,又考虑到自己和高岗毕竟是革命同志,如果这样怒气冲冲的打上门去,恐怕会伤了面子。

毕竟,哈军工将来是要扎根于东北的,后续的很多工作,依然需要高岗这位领导来帮忙协调。

但是,和和气气的跟高岗商量,高岗却又油盐不进。

在反复商讨无果之后,陈赓不得不进京,请毛主席出马。

排除万难

虽然高岗在这件事情上表现的格外执拗,但毛主席的意见,想必他还是会听的。

这就是陈赓对毛主席所说的困难,他这个哈军工的校长,实在是没办法让高岗回心转意。

毛主席听了陈赓所说,也非常气愤,他说:“没想到高岗这点大局意识都没有,他以前思考问题可不是这样的,这就有些小气了,不就是占了一个大学的校址吗,到底哪个重要?”

随后,毛主席又给陈赓吃了一颗定心丸:“我就来帮你推推这个大象的屁股,看推得动还是推不动,你说,应该怎么办吧!”

听到毛主席这样说,陈赓松了一口气,随即便提出,希望毛主席能够公开的给东北各个部门下发通知,让他们能全力配合哈军工的建设工作。

毛主席当即拍板同意,而且,还直接让陈赓来起草通知,自己只负责签字。

这也是为了鼓励陈赓,要放心大胆干,自己永远都是哈军工的后盾。

为了避免今后再出现此类情况,毛主席又找到周总理,两人商量之后,决定紧急开一个协调会议,让东北的部门领导们前来参会,当面和他们说清楚中央的决心。

而这一套办法果然奏效。

会议之后,高岗意识到,中央这一次是全力扶持哈军工的,后悔不迭。

没多久,他专门给中央打了一份报告,表示已经反思了过去的工作态度,将来一定会和陈赓做好配合。

经过了这么一番折腾,哈军工建校的事情,才算是走完了第一步。

但新的困难,很快又摆在了陈赓的面前,那就是经费的问题。

此前陈赓已经算过,这是个千万亿级别的工程,可问题是,50年代的中国,还没有从一穷二白中恢复出来。

而且,还刚刚打了一场耗费巨大的抗美援朝战争。

现在,各个部门都等着用钱,国家的金库异常紧张。

哈军工的支出,占据了国防经费的大半,所以,许多人闹起了意见。

陈赓心里也没底,在国家这样困难的时刻,为一所学校掏空人力物力,这个责任谁能担负得起呢?

陈赓本来在思考延缓建设的可能性,但很快又意识到,延缓的计划根本不现实。

即便中国这边没有意见,还有一群苏联的专家和武器援助等在那里,再拖下去,恐怕苏联方面会有情绪。

功在千秋

为此,1953年7月,陈赓只好再次进京,询问毛主席的意见。

对于陈赓所提出的一系列困难,毛主席认为,都可以解决。

很快,周总理又组织召开了一次会议,让陈赓作为哈军工的负责人,在会议上把目前几大困难都一五一十的说出来,让众人都表一表态。

陈赓作了一番十分诚恳的发言。

在他发言结束之后,朱德总司令则及时的站了起来,说道:

“朝鲜战争的经验教训,要求我们加快国防现代化建设,军工学院培养现代化技术军官是部队搞现代化的一个先决条件,有武器没人去驾驭不行。国防费是少一点,但应区别先后缓急,有重点开支。军工学院所需经费,应该充分保证。”

在场的几位将军,都对朱德的发言表达了赞同。

大家一致认为,即便其他的地方先苦一苦,也绝不能耽误哈军工的建设。

在这次会议之后,哈军工基本上成为了五年计划的头号大项目,几乎是倾全国之力,给予了哈军工一切支持。

当然,这次进京,除了解决麻烦之外,陈赓也带来了喜讯。

那就是,9月1日,哈军工就要正式开学了。

这次招收的学生,也将成为新中国亮出来的第一批军事人才。

陈赓还特意请毛主席为哈军工的校报取个名字,题几个字。

毛主席思索片刻,对陈赓说:“南京军事学院的报纸叫《军学》,你们的报纸就叫《工学》吧。”

随后,毛主席便亲笔为哈军工写下了“工学”二字。

对身为校长的陈赓而言,即便是开学了,他也并不敢放松。

哈军工依然需要大量的人才,在初期提报的计划中,陈赓就提到,整个学校如果想要顺利运转的话,他需要3200名技术人才的支援。

对于这个要求,毛主席和周总理同样是无条件的支持。

陈赓拟定了名单,在各个部门里搜罗人才,而且不拘一格,不论这个人之前是怎样的背景,有多长时间的工作经历,只要是具有真才实学,愿意为哈军工服务,那就来者不拒。

在这样海纳百川的原则之下,哈军工的第一代人就这样聚集在了校园之中。

陈赓对毛主席下了一个新的保证,保证每个毕业季,向国家输送800名优秀的军事学院学子。

陈赓实现了自己的这份承诺,哈军工源源不断的向国家输送人才。

这些稚嫩的学子们走出校园之后,成为了支撑军队的栋梁。

而哈军工所摸索出来的军校教育模式,时至今日,依然被广泛的使用。

可以说,哈军工为我军的现代化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如今,经过几十年的变迁,哈军工的名字已经不再使用。

但是,这所学校的精神并没有消逝,哈军工这个名字铭刻在历史之中,成为了新中国的一部分。

参考资料:

工大宣传《哈军工筹建史话》

中国档案馆《传奇将领军事教育战线展风华——陈赓与“哈军工”的创建》

哈工程讲解团《哈军工的创立与发展》

本文由“文史江山”原创,已开通全网维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2 阅读:308

文史江山

简介:专注于历史故事、人物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