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百姓日子过得苦哈哈的,有个叫李长幅的农民就想着法子躲徭役,他还真敢说自己是仪亲王的护卫,后来事情闹得沸沸扬扬,连皇帝都知道了。
那会河间府的衙役去找李长幅干活,谁知道这老小子不光不去,还掏出一张谕帖说自己是仪亲王的护卫,把衙役们吓得不轻。
衙役们哪见过这阵仗,一个个腿肚子直打颤,赶紧把谕帖送到府衙,生怕惹出什么大事来。
府衙的官员们也是头大,这谕帖真假也分辨不出来,只好往上报,最后直隶省的大官们一看就说是假的。
刑部马上派人去抓李长幅,结果这人早就溜得没影了,后来查才知道他躲到仪亲王府去了。
李长幅能躲进王府,原来是因为他女儿给仪亲王的儿子绵志做了小妾,这事情说来也怪。
绵志在街上看见李长幅卖女儿,觉得姑娘长得不错,就花钱买回家当小妾,这事连他爹仪亲王都不知道。
这小妾跟绵志感情还挺好,很快就生了孩子,绵志这才把人领到仪亲王面前说明情况。
仪亲王觉得无所谓,还帮着补办了手续,完全没当回事,但这事让嘉庆皇帝知道了可就不得了。
嘉庆一听这事就火冒三丈,皇室子弟怎么能随便买民女当小妾,这不是破坏祖制吗。
绵志不光买了民女,还帮着李长幅躲藏,这下可是罪上加罪,嘉庆直接把他从郡王降成贝勒。
不光如此,绵志的官职全给撤了,还要罚掉四年的俸禄,虽然分八年还,但也够他喝一壶的。
这事闹得满城风雨,谁能想到一个农民不想服徭役,最后能牵出这么大的事情来。
其实李长幅卖女儿也是没办法,当时穷人家养不活孩子就只能卖掉,这种事情见得多了。
绵志买人家女儿当小妾,在他看来可能还是做了件好事,起码让人家有口饭吃。
但是在嘉庆看来这就是破坏祖制,皇室子弟必须按规矩办事,不能跟平民百姓一样随便。
这事最后李长幅到底怎么样了没人知道,但是估计下场不会太好,毕竟得罪了这么多人。
衙役们一开始对李长幅很横,但看见谕帖就怂了,说明他们也就欺负欺负老百姓。
府衙的官员看见谕帖也不敢乱来,层层上报,生怕惹出什么事,显得很没主见。
步军统领衙门虽然权力很大,但是看见王府的门都不敢进,可见当时官场等级森严。
这些事情说明当时的官府和百姓之间,还有官府和皇室之间,都是很复杂的关系。
嘉庆虽然严惩了绵志,但是对于底层百姓的苦难似乎并不关心。
像李长幅这样因为穷困而不得不卖女儿的人家,在当时肯定不在少数。
皇帝整天忙着管理皇室成员,对于老百姓的死活可能真的顾不上。
这也许就是为什么后来清朝会慢慢衰落,因为统治者离百姓越来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