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这事儿说来挺有意思的,本来粟裕就想打个小仗消灭黄百韬的部队,谁知道最后演变成了一场大决战,这场仗打得那叫一个惊心动魄,双方都没想到会变成这样。
解放军原本只想打个歼灭战,结果国民党一通乱指挥,让这场仗变得越来越大,双方都开始不断地往里面投入兵力,战场形势变得特别复杂。
国民党这边损失太惨重了,光是伤亡和被俘的就有55万人,老蒋最精锐的中央军就这么全没了,这下子他在大陆的统治算是到头了。
解放军这边虽然赢了,但是打得也很吃力,光是听说黄百韬兵团被歼灭的消息,粟裕就给累晕过去了,可见当时大家的神经都绷得有多紧。
战场上的形势变得特别复杂,解放军为了打下碾庄,好几个纵队轮着上阵才把敌人拿下来,甚至还种事情。
白崇禧手里可是有张淦和宋希濂两个兵团,加起来十多万人呢,要是他把这些兵力投入战场,说不定战局真能有变化。
解放军在打黄百韬的时候就很吃力了,打到最后还得让谭震林接替粟裕当指挥,可见当时的情况有多困难。
打黄维的时候更是难上加难,围住了却就是拿不下来,要不是有廖运周这个内应,说不定国军真能跑掉。
白崇禧这按理说他不可能不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可他就是不出兵,任凭蒋介石怎么催都不为所动。
白崇禧的儿子白先勇后来透露了他爹当时的想法,说白了就是觉得蒋介石的决策有问题,在徐州这种平坦地区跟解放军打,简直就是自寻死路。
白崇禧还担心过去了没有合适的位置,就算救下黄维兵团又能怎样,难道让他这个华指挥?
最让白崇禧头疼的是蒋介石爱瞎指挥,就连他的学生杜聿明都被老蒋的惨了,更别说跟蒋介石不对付的白崇禧了。
其实白崇禧不出兵还有更深的原因,李宗仁跟他说了,美国人好像要抛弃蒋介石了,不如保存实力等着逼蒋下台。
白崇禧手里的张淦兵团是桂系的根本,他怎么可能拿去救跟自己有矛盾的蒋介石,至于宋希濂这个黄埔嫡系,也觉得还是留在武汉比较安全。
国民党这边人人都有私心,就连战场上的各个兵团司令也是能拖就拖、能跑就跑,谁都是先想着保全自己。
相比之下,共产党这边就团结多了,需要谁去啃硬骨头谁就去,从来不会讨价还价。
这种差距不光是军事实力上的,更重要的是政治智慧和组织能力的较量,国民党内部都快散架了,输了也是理所当然。
淮海战役的结果,直接加速了国民党政权的崩溃,也为后来的历史发展奠定了基础,这场仗的意义远不止军事层面那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