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堆和粪坑中的文物-封泥和陶片

凝旋谈历史 2023-11-09 06:23:03

文物出土都是偶然,我们可不能指望出土环境会适宜居住和工作。

适宜生活居住和工作的地方,多半历代以来就常年住人,即使有文物存在,也在年复一年的日常生活中被泯灭了、

所以,我们看到的文物多半是地下出土,或者偶然在人迹罕至的地方出现。有人质疑垃圾堆不能出文物,但是出自垃圾堆的文物很多,甚至粪坑也出文物。

当年的粪坑

1、先拿粪坑说事:

1995年夏天,位于西安汉长安城遗址北的相家巷村的一位村民在农田中挖粪坑。

这个粪坑是有些年头了,原先这里是低洼地的水塘,父老相传是唐宋时期一次洪水后形成的大水塘。

在共和国成立后,水塘被排干并开垦种田,也挖了个粪坑畜肥。当年挖粪坑的时候,并无异常,但是这次扩大粪坑的作业才开始,干活的农民从粪坑底部挖出许多不起眼的泥块,呈圆形,数量极多。起初相家巷村村民没有在意,但当他拿起泥块仔细端详后却诧异的发现,圆坨坨泥块上居然刻有古代的文字。

相家巷一直位置图(采自《青泥遗珍——战国秦汉封泥文字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身处陕西这个文物大省的村民虽然不知道这是啥玩意,但也不敢怠慢,立刻联系文化保护部门,相关部门派出工作人员,对这些泥块进行考察。当专家看到从农田里挖出的泥块时,兴奋的说这是绝世珍宝,是研究秦朝珍贵的文物。

原来,这些都是秦代的“封泥”。这批相家巷村出土的泥封,第一批发现的数量就达到6000多,此后还陆续出土了不少,形成了一股哄抢文物风,一部分流入北京琉璃街文物市场,有人在出售秦封泥。北京古陶文明博物馆馆长路东之先生不惜重金,收藏了其中的1000余枚。

另外有250余枚流入日本,后日本收藏家太田博史将自己收藏的250枚秦封泥全部捐赠给南京艺兰斋美术馆。

西安市文物局赶紧对原出土地粪坑周围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又发现了部分秦封泥,总数达2000多枚。相家巷村泥封其数量之多、品种之全、文化价值之高,创中国印章史和中国封泥史之最。

为什么泥封浸泡在粪坑几十年都没有事?这就不得而知了,可能和粪坑底部是缺氧环境有关。

但为什么粪坑的潮湿和腐蚀性没有融化泥封?变成粪坑之前,那边是水塘,之前也是潮湿积水的低洼地——呵呵,这大概得问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泥板了。

2、垃圾堆文物

再说垃圾堆的文物。这话题还是得从封泥说起。

临淄城原先是战国时期齐国都城,秦汉时又是齐郡、青州治所和齐王都所在,往来简牍繁多。清末以来,临淄齐故城陆续出土封泥数以千计。出土地点多在齐故城大城南部刘家寨一带。当地发现多处2000多年前的垃圾坑,杂物中夹杂封泥。一坑出土封泥少则数枚,多则数十、百枚。学者认为这里原先为官署旧址。王献唐选临淄封泥454枚编辑成《临淄封泥文字叙目》。吴式芬、陈介祺《封泥考略》、罗振玉的《齐鲁封泥集存》等书,所集封泥,也多出自临淄。

有几处古代垃圾堆有焚烧的痕迹,推理认为是当时官署人员焚烧办公垃圾的遗迹。有几处大概是官署中的生活垃圾堆,杂七杂八的啥都有,有丝绢和竹简残片,还有大家熟悉的而生活垃圾。

不过,封泥的保存情况都不错,特别是几处焚烧的垃圾堆,当年焚烧垃圾时将封泥固化了,多疑保存几千年了崭新如初。

尼雅遗址出土佉卢文木牍上的图形印(采自《西域考古图记》)

事实上,相当一部分文物都是出自垃圾堆。

上世纪50年代在意大利的罗马古城外十几公里的地方,考古专家们发现了一处光秃秃的垃圾山,已经存在了上千年。垃圾山发现了大量的碎陶片,而这些陶片也就是村民口中说的“垃圾”。

专家们经过测量,这座垃圾山高度约86米,占地面积约8万平方米,也就是说这堆垃圾的有230万平方米。在以往的考古发现中,专家们还从未发现过如此规模的垃圾堆,这座垃圾山几乎全部都是各种碎陶片,其中大部分也都有使用的痕迹。

这些陶片已经毫无用处,但考古专家们却发现了其中的“奥秘”。首先,他们通过对陶器碎片的研究,可以掌握当时烧制陶器的工艺和技术;其次,还能通过陶器了类型推测其作用,比如有的是装橄榄油的罐子,有的是装糖的罐子,还有的是腌菜的罐子等,进而推算出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最后,有些陶片上还刻有文字,比如有的是工匠的姓名,有的记录了时间,还有的记录名言等等,因此也可以作为补充的史料,甚至还有的刻有其他国家或城市名字,也就表明了是出口商品,可以研究当时的海外贸易。

现在这处垃圾山已经成了风景旅游休闲之地……或者,这也印证了一句老话,即“世界上并没有垃圾,只不过是放错了地方”。

0 阅读:22
凝旋谈历史

凝旋谈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