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至宋初,辽国(契丹)是北方一个不可忽视的强大势力,尤其是获得幽云十六州之后,辽国的军事实力、经济实力、技术水平都已经非常强大,加上其立国时间远远早于周、宋两代,军事上的积累也比较丰厚。
所以,北伐幽云不是一场以消灭割据势力为目的的统一战争,而是一场势均力敌的王朝争霸。
而北宋要想彻底攻取燕云十六州,就离不开充分准备和囤积物资,在战前做好长时间鏖战的准备,更重要的是要有着非常重要的战略机遇期。
这种战略机遇期就好比唐太宗得知东突厥内部由于连年征战和霜冻干旱使得民疲畜瘦,再加上内部陷入混乱,毅然决然发动北伐,一举灭亡东突厥。
但是,赵匡胤的“先南后北”政策,却使北宋永远丧失了在辽穆宗期间攻取燕云十六州的战略机遇。
战争,考验是双方的实力对比,而不仅仅是某一方的国力水平,大部分人都对着宋朝的国力一通分析,很少有人聚焦在辽国实力变化的角度考虑问题。
当将目光放在辽国的实力消长后,就会知道,当时的赵匡胤是完全没有把握住这个难得的战略机遇期,而是机械的执行所谓的“先南后北”。
赵匡胤刚即位时,辽国皇帝此时是辽穆宗耶律璟在位。
此前周世宗柴荣北伐拿下三州三关时的辽国皇帝也是这一位。
而辽穆宗治下的辽国是怎样一个情况?及其不稳定!
辽穆宗一共在位19年,而在这19年里,辽国至少发生了14次规模较大的叛乱,平均下来,几乎每一年就有一次叛乱。
应历二年(952年),太尉忽古质谋逆,国舅政事令萧眉古得等人图谋叛国,政事令娄国等人叛乱。
应历三年(953年),辽穆宗的堂兄弟耶律宛与耶律嵇干、耶律敌烈等人谋反。
应历九年(959年),王子耶律敌烈、前宣徽使耶律海思及萧达干等人谋反。
应历十年(960年),政事令耶律寿远、太保楚阿不等人谋反,堂兄弟耶律喜隐谋反。
应历十四年(964年),黄室韦叛乱,乌古叛乱。
应历十五年(965年),乌古余部复叛,大黄室韦酋长寅尼吉叛乱,五坊人四十户叛逃,小黄室韦叛乱。
最后一次是应历十九年(969年),辽穆宗身边近侍叛乱,趁辽穆宗酩酊大醉而将其弑杀。
这一年,正是赵匡胤的开宝二年,此时已是赵匡胤在位的第十年。
可以看到,在辽穆宗时期,从近侍到宗室,从外戚到朝臣,从中央到地方,一批又一批人前赴后继地发动叛乱,可以说辽国及其不稳定。
络绎不绝的叛乱与辽穆宗本人脱不开干系,因为,辽穆宗这人实在太过奇葩了!
我们知道,拜登的外号叫做“睡王”,但早在千年以前,辽穆宗的外号也是“睡王”。
为啥是“睡王”呢?
这和他的第一个爱好——喝酒有关,辽穆宗在位期间一直在做的一件事就是:找各种机会喝酒。
获得了一只鸭和一只鹅,要喝酒庆祝;看到野鹿,要喝酒庆祝;获得一只熊,还要喝酒庆祝;祭祀天地了,喝酒;冬至了,喝酒;去臣子家里了,喝酒;月食日月亮不亏,喝酒;过年了,也还是喝酒。
“欢饮方醉”、“宴饮达旦”、“野饮终夜”、“宴饮连日”统统是这种情形。
有一次更离谱,直接一喝就连醉九天。
十三年春正月,自丁巳昼夜酣饮者九日。
辽穆宗的第二个爱好——打猎。
猎于七鹰山、猎于拽剌山、射鹿诸山、黑山、赤山射鹿、猎于潢河、幸近山,呼鹿射之、射野鹿、猎于黑山、赤山等等,这种词语在史书上历历在目,经常有了兴趣就去打猎,还不理朝政。
而且,有次辽穆宗打猎,是一打就一个月过去了,这一个月期间,不理朝政。
五月,射舐碱鹿于白鹰山,至于浃旬。六月丙午朔,猎于玉山,竟月忘返。
辽穆宗的第三个爱好——杀人。
辽穆宗的杀人理由往往十分奇葩。
近侍伤到獐子,杀;近侍私自归家了,杀近侍妻子;近侍奉上筷子不及时,被他手刃;辽穆宗还特别喜欢杀为他养动物的内臣,什么鹿人、獐人、彘人、狼人、鹰人、豕人、雉人、鹘人,被辽穆宗杀了一个遍;伺候他的人,为他做饭的人,做酒的人,都难逃被杀的厄运。
总之就是,离皇帝越近,越危险,越容易被杀。
辽穆宗为什么杀这么多人呢?一方面肯定是因为心理变态,另一方面,或许是因为他听了女巫的蛊惑,要拿男子的胆来制作延年益寿的药。
就这样,为了做药,辽穆宗杀了好几年的人,突然发现事情不对,就把女巫也给射杀了。
他的杀法还很多样,很残暴,往往亲自动手,拿石头砸人,炮烙,铁梳,肢解,毁灭尸体,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怎么残暴怎么来。
所以,难怪辽穆宗的近侍非得冒着生命危险联手把他杀掉,太变态了这人,对近侍则极端残忍,常滥刑滥杀。
因此辽穆宗就是这样一个爱杀人、爱打猎、爱喝酒睡觉唯独不爱处理朝政的皇帝。
所以他在位期间,这么多人络绎不绝地造反,也是情理之中,这搁谁不造反啊。
辽穆宗时期,是辽国的一段极为混乱的时期,这当然也就是宋朝难得的战略机遇期,而且可以说是宋朝唯一的战略机遇期。
因此,周世宗柴荣很明显把握住了这个战略机遇期。
柴荣果断出兵北伐,拿下燕云十六州中的关南三州十县,不过柴荣还想进一步进攻幽州时,突然生病,于是退兵,不久后,柴荣病死,后周也随之灭亡了。
关南平,凡得州三、县十七、户一万八千三百六十。 是役也,王师数万,不亡一矢,边界城邑皆望风而下。丙午,帝与诸将议攻幽州, 诸将皆以为未可,帝不听。是夜,帝不豫,乃止。
不是说柴荣如果不生病一定能够打下幽州,如果柴荣真的进攻幽州,结果当然是未知数。但是柴荣趁着辽穆宗主政辽国的战略机遇期果断放弃南征、转而北伐,无疑是有着极为独到的战略眼光,因为他并没有机械的执行以前规划好的“先南后北”战略。
柴荣很明白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的道理。
赵匡胤建立宋朝后,辽穆宗继续做了10年的皇帝,这10年,赵匡胤在干什么呢?
在机械的执行柴荣时期就已经制定好的“先南后北”战略。
平定荆南、湖南,灭亡后蜀,准备攻南汉,先南后北,先易后难.
但是百年难得一见的战略机遇期也就这么没了。
等到宋太宗第一次北伐时,辽国皇帝是谁?辽景宗耶律贤。
宋太宗第一次北伐的时候,辽国皇帝是谁呢?辽圣宗耶律隆绪,主政者是萧太后。
辽景宗、辽圣宗在位期间,恰恰就是辽国国力迅速上升的半个多世纪,特别辽圣宗在位的49年时间,辽国逐步达到鼎盛,《辽史》也如是感叹:
辽之诸帝,在位长久,令名无穷,其唯圣宗乎!
在辽景宗、辽圣宗在位期间,不用说是赵光义,即使是赵匡胤自己甚至是柴荣复生,面对耶律斜轸、耶律休哥这样的名将,恐怕也不见得能够拿下燕云十六州。
辽国作为一个封建化程度较高的王朝,和此前的匈奴、突厥等四处游牧的部落完全不同,要在这样一个处于鼎盛时期的封建王朝手里夺取一大块土地,又谈何容易呢?
除了金灭辽的时候以外,北宋唯一有机会攻下燕云十六州的战略机遇期,也就是“睡王”辽穆宗的在位时期了。
辽穆宗死后,宋朝便再难得到这么好的机遇。
就像是西晋灭吴的时候,西晋名将羊祜死前劝司马炎伐吴,他是怎么说的?
如舍之,若孙皓不幸而没,吴人更立令主,虽百万之众,长江未可而越也,将为后患乎!
东吴孙皓施政暴虐,现在伐吴就是不战而胜的大好机会。如果孙皓死了,东吴换上一个贤能的君主,你还有这么好的机会吗?
一句话,东吴孙皓此时当政,这就是难得的战略机遇期,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在这一点上,羊祜看得很明白,司马炎看得也很明白,因此,他果断出手,没有给东吴再留下贤君上位的机会。
而赵匡胤,可能想着先解决内部问题,好从容收取南方,再攻取北方,对幽云采取弃之不顾,或者放到最末的态度,但幽云十六州也就这样永久丧失了。
这个没有什么问题,打仗本就应该先挑软的捏,辽国政局虽然混乱但实力尚在,打辽一旦失利,宋朝极有可能变成“六代”
这个真不好说,先北后南也未必正确,那时先夺幽云怕国力跟不上,幽云面积不小,北宋会陷入长期战争,就算打下七成土地也需要增加军队扼守,可守得住吗?打下后安抚、纳入、开发这需要时间,说明北宋各方面实力不够,内部还不够平稳,国力跟不上与辽连续大战的实力,这可不是收复南方汉人领土那么简单。明朝朱棣也猛吧,但照样回撤军队,让出占领的北方一部分领土,为啥?国力跟不上,防守的军队也不够,平原地势不好防守,激增的军费开支都能拉垮国库.......... 除非赵大换成汉武帝来,杀,极速消灭游牧民族人口。
收复幽燕并不是赵匡胤考虑的主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