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电请“陈邓”统一指挥,为何不提刘伯承?极富军事和政治智慧

度度狼观抗战 2024-01-05 08:06:09

淮海战役的第一枪,大家以为是粟裕率领华东野战军打响的?大谬也,而是中原野战军第1纵队第1旅!1948年11月7日的晚上,中野主力在向东追击的过程中,于河南‬东‬部‬地区的虞城县张公店镇,揪住了正向徐州逃跑的蒋‬军‬第181师,杨勇率领第1纵队随即发起猛烈攻击,枪炮声顿‬时‬响彻豫东平原。

(粟裕))

第181师是杂牌中的杂牌,隶属于刘汝明第四绥靖区之第55军,西北军余脉。该绥区之前已撤守商丘,倾接“徐州剿总”的命令,部队要继续向徐州收缩,于是刘汝明率绥区主力乘火车东逃,由于铁路运力不足,一向不受待见的第181师被甩了下来,只能徒步行军。

蒋军实施机动时,一旦离开了火车和汽车等运输工具,行军速度如何能与解放军相提并论?因此第181师落在了绥靖区主力的最后面,旋被跟踪追击而来的中野主力,包围在张公店周围,仅仅15个小时的战斗后,敌181师即告覆灭,第55军副军长兼师长米文和被俘。

注意‬时间‬点‬,11月7日这天,华东野战军主‬力‬才刚刚开始大举南下,拟在陇海路东段截杀黄百韬兵团,还‬没有‬真正‬与‬敌‬接触‬,而‬对第七兵团的正式攻击,是在11月9日才打响的,所以‬淮‬海‬战役‬的‬第‬一‬枪‬确实‬不‬是‬出‬自‬华‬野‬。

也是在11月9日这‬天‬,已经‬迁‬至‬‬西‬柏‬坡‬的‬新华社,在‬广‬播‬和‬报‬纸‬上同时‬发出《解放淮海地区战役开始,我军全歼商丘逃敌一师》的报道,祝‬贺‬中‬原‬野‬战‬军‬的重大‬胜利‬,同时‬宣告了淮海战役正式拉开战幕。

一、中原野战军已经兵分三路

中原野战军主力的动作为何如此迅猛呢?一方面,是敌人突然连续放弃了郑州、开封、商丘等重要城市,事出反常必有妖,中野绝不能让敌人顺利东撤,必须努力追歼之,此乃军事常识。

另一方面,当刘峙的几乎全部主力缩至徐州后,必然对华野歼击黄百韬的作战行动,构成重大威胁。华野不过42万人,单独应对敌人五个兵团还是有困难的,其中包括黄百韬、邱请泉、李弥、孙元良和刘汝明兵团,总兵力逾50万。

因此早在1948年10月31日,当粟裕闻知邱清泉兵团已自商丘东撤后,立即敏锐地意识到战局发生了严重变化,敌人正企图将“徐州剿总”的全部人马,通通猬集在徐蚌地区,原定的“小淮海”战役,正在演变为“大淮海“:敌我双方在长江以北的战略大决战。

粟裕当天急电军委:“此次战役规模巨大,请陈军长、邓政委统一指挥”,次日华野司令部、中野司令部便同时收到军委的最新电令:“整个战役受陈、邓统一指挥”!

注意,这跟军委在半个月以后,也就是11月16日关于成立总前委的再次电示,显然是有所区别的,后来任命的总前委名单是刘、陈、邓、粟、谭,而获准临机处置一切的三名常委则是“刘陈邓”。

那么问题来了,在10月末到11月初的这个时间点上,无论是粟裕的请示电,还是军委的批复电中,为什么都没有提到中原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的名字呢?

第一个重要原因,是刘伯承司令员当时并未与陈、邓首长在一起,这就需要说明中野的兵力部署情况了,开篇特别注为“中原野战军主力”,那是因为第一时间向东追击敌人的,并非中原野战军的全部。

(解放开封)

中原野战军组建时共有七个野战纵队,在10月底因战场需要已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中野第11纵队暂归华野指挥,这支部队自豫东战役起,就在粟裕的直接指挥之下,上下级之间互相很是熟悉。

第二部分是追击孙元良和刘汝明的野战军主力,包括第1纵队、第3纵队、第4纵队和第9纵队。上述部队在野战军邓政委、第一副司令员陈老总的率领下,正全力向徐蚌战场奔赴而来。

由于野司“前指”(包括大功率电台和参谋部门等)随刘司令员、李达参谋长另有任务,因此陈邓首长暂时随陈赓第4纵队的司令部行动,现在明白1948年11月2日,陈邓首长为何在复电军委时特别表示:

“本作战我们当负责指挥,惟因通讯工具太弱,故请军委对粟谭方面多直接指挥”,因为在这个时间点上,刘司令员和中野“前指”还没有抵达淮海战场,陈邓在陈赓的司令部里,只能与军委纵向联系,却无法跟华野司令部进行横向联系。

(注意中野的四个纵队番号)

二、刘伯承在豫西大摆疑兵阵

第三部分则远在豫西地区活动,由刘司令员、李参谋长亲率野战军“前指”,以及第2纵队、第6纵队,正在执行牵制黄维兵团、张淦兵团的重要任务,这两个兵团都隶属于敌“华中剿总”,并不在刘峙集团的战斗序列之内。

按之前“小淮海”的战役构想,在华野歼击黄百韬并解放两淮的作战中,中野应尽量牵制孙元良兵团、刘汝明绥区(后升格为兵团),同时还要拖住黄维兵团和张淦兵团,避免这些敌人东援,增大华野的困难。

因此中野主力才分散行动,以四个纵队进攻郑州、开封等城市,从而牵制或者消灭孙元良和刘汝明,另以二个纵队拖住黄维和张淦二个兵团,不使其投入徐州方向。

刘伯承不仅是中原野战军司令员,当然还兼任中原军区司令员,为了拖住“土木系”和“桂系”的这两个精锐兵团,刘司令员在西线战场大摆疑兵阵:

(刘司令员)

他亲自坐镇豫西,指挥第2纵队、第6纵队、桐柏军区、江汉军区的部队,在河南和湖北两省交界的广大战场上,四处攻击敌占城市和地方保安团队。

这些地区是武汉的屏障,白崇禧当然不能坐视,于是驱使黄维兵团和张淦兵团疲于奔命,敌20余万人马四处救火,这就正中了刘帅的妙计:总之这两股敌人越往西越好,尽可能使其远离华东战场,为华野发起“小淮海”战役创造条件,这也是两大野战军密切配合的体现。

为了彻底迷惑敌人,刘伯承还命令陕南军区的部队大造声势,公开打出中原野战军主力部队的旗号,如此再加上两个主力纵队和其他军区部队,无论是白崇禧还是刘峙,都判断刘伯承率领的中野主力,10月底仍然留驻在豫西方向。

换句话说,如果不是黄维兵团奉命东调,始终没有加入徐蚌战场,刘伯承可能会继续留在豫西指挥作战,以两个纵队加地方部队牵制住敌人两个机动兵团,于整个战局是非常有利的。

(徐州解放)

正因为如此,粟裕在请示电中,最初并未提到刘司令员的名字,一方面是“刘陈邓”不在一起,而是陈邓率军靠近徐州战场,另一方面,当时也没有决定,刘伯承未来是否要跟“陈邓”首长会合。

就在军委复电同意“由陈邓统一指挥”的四天之后,也就是1948年11月5日,黄维突然接到了来自最高当局的命令,第十二兵团须迅速完成集结,转向驰援徐蚌战场,这事白崇禧想拦也拦不住,因为黄维兵团那是中央军嫡系中的嫡系。

至此战场形势骤变,别看黄维人称书呆子,执行命令还是蛮坚决的,第十二兵团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了部队的收拢和集结,自11月6日起,已经分批自确山、驻马店等地出动,经安徽阜阳向徐州开进。

由于东进确实仓促,黄维兵团也有部分兵力没有归建,到达徐蚌战场的实际兵力约10万余人,而非兵团满编的12万人,即便如此,仍然对华野的作战也构成了巨大威胁。

三、陈邓首长的身份更加特殊

敌变我变,军委获悉黄维不顾一切东援后,立即电示刘司令员率两个纵队火速归建,电文中要求陈再道和王近山两位纵队司令员,要“不分昼夜,不惜疲劳,兼程前进”。

道理明摆着,如果第2和第6纵队迟到,仅凭陈邓手中的四个纵队,是很难拦住装备精良之黄维兵团的。

刘司令员接电后,立即部署两个纵队分别从现驻地出发,平行追击黄维兵团,同时要求各部队尽最大可能,对黄维兵团实施侧击,以迟滞该敌的行动。

而为了尽快与陈邓首长会合,刘司令员、李达参谋长干脆甩开部队,携带电台和少量警卫,第一时间乘汽车赶往徐蚌战场。在沿途充斥着新解放区的情况下,刘伯承此举相当危险,好在一路无事。

经过连续五天的赶路,终于在11月10日到达安徽省濉溪县,与陈邓首长会合,次日“刘陈邓”率中原野战军司令部移驻临涣镇,五天后淮海战役总前委成立,中野指挥机关即兼总前委机关。

粟裕只电请“陈邓统一指挥”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由陈、邓首长当时的职务所决定的,既然“小淮海”正演变为“大淮海”,在粟裕看来,具备统一指挥资格的,一定是两大野战军的“一号首长”。

粟裕称呼陈毅为“陈军长”,当然是习惯性的尊称,因为陈毅自1941年新四军军部重建起,一直兼任着新四军代理军长的职务,理论上是所有新四军部队的最高军事首长,并且“新四军”这个番号直到1947年初才正式撤销。

不过陈毅当时的正式职务,那却是一系列的:中原局第一副书记、中原军区第一副司令员、中原野战军第一副司令员,兼任华东野战军司令员、政委和“前委书记”,仍然是华东野战军的一号首长。

邓政委的全套职务,则是中原局书记、中原军区政委、中原野战军政委,同时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党内职务:中原野战军“前委书记”,这也是四大野战军中,唯一一位以政委身份出任前委书记的,是中原野战军实际上的一号首长。

至于执掌华野大军的粟裕,职务是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代政委、代理前委书记,即陈毅在中原局和中野工作期间,粟裕暂代陈毅在华野的全部职务。淮海战后华野整编为第三野战军时,粟裕便解除了前述全部代理职务,只任副司令兼副政委。

刘帅在中野的代号虽然是“一号”,完全是习惯性使然,毕竟在战争年代,野战军司令员才是军事核心,根据《陈赓传》的回忆,陈毅到中野工作后,便取代了邓政委“二号”的代号,但他们的党内职务,都是邓政委的下级。

因此在淮海战役即将大打时,粟裕的请示电是非常合理的:既然两大野战军已经由“配合作战”,进入到“联合作战”阶段,必须请两大野战军的“前委书记”实施共同指挥,战争年代前委在军队中的地位和作用,绝对不容置疑。

(新四军代军长、副军长)

延伸阅读:

在解读淮海战役指挥权的问题上,部分读者走进了“单纯军事路线”的误区,认为有刘伯承和粟裕两位名将的存在,并不以军事指挥为擅长的邓政委,在战役指挥层面是可有可无的,这是对党史了解不深刻的原因。

除了“党指挥枪”的大原则外,部分读者都忽略了一个事实:军委对于邓政委的信任,是总前委其他成员所不能比的。1929年,邓政委即领导广西百色起义,出任红七军和红八军的政委、前委书记,不久通过一次“小长征”到达中央苏区。

在中央苏区期间,邓政委是毛主席正确主张的坚定支持者,“留苏派”进入苏区后,邓政委也成为被打压的对象,“古、邓、谢、毛(泽覃)”四个同志因此遭到错误批判,是党史上著名的历史事件。

直到遵义会议以后,才历任红一军团政治部主任、八路军政治部副主任、第129师政委、北方局书记等重要职务,深得军委之绝对信任。而在这个问题上,其实陈老总、刘司令员都有一定的历史包袱,此间只叙不评。

这也是粟裕审时度势,电请“陈军长、邓政委”来统一指挥的第三个重要原因,如果我军在长江以北与敌进行战略决战,那么全部军事力量的领导核心,必须也只能是邓政委。

22 阅读:16089

评论列表

ZQS

ZQS

34
2024-01-12 00:54

我只承认粟裕战神指挥的淮海战役

梁伟文 回复 01-31 15:54
[点赞]

foxwu

foxwu

11
2024-01-06 07:45

前敌委员会是战时中央军委的派出机构,代表中央军委

只争朝夕不负韶华 回复 01-06 17:39
中央军委指挥淮海战役,总前委是协调工作

旧欢如梦 回复 只争朝夕不负韶华 07-01 00:13
协调也是军委在做 总前委是为了后勤才成立的。

铭鼎裝饰

铭鼎裝饰

9
2024-05-01 08:59

这么说吧,刘陈粟代表野战军,而邓代表中央派出机构,

只争朝夕不负韶华

只争朝夕不负韶华

7
2024-03-05 19:28

淮海战役是军委指挥的,军委指挥指令在传达总前委

曾竞

曾竞

2
2024-07-02 09:01

这个是正常的工作程序。逐级上报请示。

度度狼观抗战

度度狼观抗战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