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细节没做好,白茶只会越来越苦涩,怎么冲泡都枉然

白茶大课堂 2022-05-25 15:27:18

本文由白茶大课堂原创撰写,未经允许,任何人和媒体不得转载

《1》

又是一个雨天。

今年的福州,特别多雨。从立夏开始,便断断续续,晴两日,雨七天。

好似太阳,在间歇性度假。直到下午四、五点钟,雨势才开始慢慢变小。

待雨停时,天色反而亮了起来。

透过玻璃,看窗外的树。

叶尖上挂上了剔透的雨珠,轻轻晃动着。

像茶汤尚未完全沥干时,挂在碗口上,迟迟不肯落下的那一滴清茶。

常有茶友不解,为何自己的茶总是越泡越苦涩?

抛开茶叶品质,出汤速度这些因素。

问题极可能就出在沥干这个小小的细节上。

《2》

沥干茶汤,是出汤的最后一步。

出汤,是将已经注入盖碗中的茶水,倒入公道杯的过程。

在投茶注水之后,分杯品茶之前。

讲究快出水,讲究分秒必争,整个过程不过数秒。

虽然时间只有几秒,但整个过程,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茶汤满满当当,只需微微倾斜手腕,就像奔涌的瀑布一般,从盖口倾泻而下。

第二阶段:茶汤倒出1/3左右,手腕继续下压,余下的汤水如倒挂的河流一般,流向公道杯里。

第三阶段:茶汤大部分已经全部离开,只有大约5%的汤水,余留在盖碗中,一滴一滴,落入杯中,荡起一朵朵小涟漪。

沥干茶汤,就是出汤的第三阶段,是决定能否将茶汤全部倒出的关键一环。

有经验的老茶客,从来不会忽视这一步。

每到此时,手腕总是尽量翻折,让盖碗与桌面呈一个极小的夹角。

碗中的水,汇聚在开口中心的位置,是细细的一条银线,垂落进杯。

初时接连不断,不过须臾之间,越来越细,似断似续。

随着水量越来越少,滴答声渐渐缓下来,直到变成圆润的水珠。

像冬去春来,塞北之地,窗檐下消融的冰柱,一滴一滴,断断续续自碗口滴落。

全部落尽,再也没有一点存留,才算结束。

《3》

茶汤没沥干,越喝越苦涩。

将余汤沥出,一个看似无关紧要、信手拈来的细节。

却决定了后续每一冲茶汤,滋味会不会受到影响。

唯有善等待、有耐心之人,才能做到尽善尽美。

如果太过心急,急着去闻盖香,去享受那鲜爽的毫香、馥郁的花香、淡淡的竹叶香。

却忘记了,还有一小部分的汤水,没有被倒出。

这少少的一点余留,就会停在盖碗里,浸润着底部的芽叶。

在你闻香时,品茶时,闲聊时,看书时……

叶片也一直被汤水浸泡着,不断释放着滋味物质。

在下一冲茶汤注入之前,微量的水里,已经包含了大量多余的内质,变得极度浓厚苦涩。

就像熬煮过了头,浓缩过的汤汁一般。

当沸水注入后,这些过量的内质,与新的茶水成功汇合,融为一体。

原本香气、滋味恰到好处的茶汤,因为包容了前一次残留的苦汤,也出现了苦味、涩味。

如果每一冲茶汤,都没有沥干。

每一次冲泡,都多出了一点点苦涩味。

这些冗余的物质,不断累积,最终汇成的量,可以想象。

也无怪乎会觉得,茶越喝到后面,越苦涩了。

《4》

茶汤一定要彻底沥干,确保滴水不留。

避免白茶越喝越浓的方法,就是完全沥出,不留余汤。

手腕翻转,手背尽量面向桌面。

当盖碗像雨后屋檐一样,滴滴答答落下水滴时,不要着急,这只是开始。

耐心等待,继续压低手腕,直到茶汤不再滴落。

不要着急停下。

见过雨后的榕树么?当绝大部分的雨水,都归于大地。总有一些调皮的雨珠,会挂在叶尖,舍不得离去。

盖碗里也会有一些不舍得离开碗壁的水滴。

轻轻抖动手臂,将它们抖落下来。

沥干的第一阶段,算是完成。

但你以为茶汤已经全部离开了吗?

不,还没有。

在你看不到的地方,已经吸饱了水分,膨胀变大,变软的叶底,阻挡了部分汤水的去路。

此时,可以让翻转的手腕回到原位,盖碗处于水平位置,碗中的水重新汇聚在碗底。再度翻折手腕,手背尽量与桌面平行。

盖碗底部的茶水,会重新寻找新的通道,继续从开口流出。

一滴一滴,归于公道杯。

一次不够,就两次,两次不够,就三次,直到盖碗中再也没有水滴流出,方是真正沥干茶汤。

整个过程时间其实并不长,但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

《5》

可以根据情况,调整盖碗方向,或延长沥干时间。

当遇到枝叶特别粗大、特别蓬松的白茶,比如寿眉。

留存在盖碗中的茶汤,可能会更多。

已经舒展开的,宽大的叶片,如同一面面盾牌一样,阻挡在水流的前方。

给沥干茶汤,又增加了新的难度。

此时,光从一个角度沥干盖碗中的汤水,已经不够了。

需要先将盖碗回归到平衡状态,然后从一只手,换到另一只手。

或者直接将盖碗180°转个方向。

这样,开口的角度也会反一个方向。

反向,再按照正常的步骤,以较大角度翻折手腕,手背尽量贴向桌面。让残留的茶水彻底流出,滴水不留。

另外,每一次注水,白茶的芽、叶、梗都会因为吸入一部分水分,而涨大一些。

直到数冲后,芽叶吸饱了水分,才会停止膨胀的步伐。

沥干茶汤,也可以根据叶底吸水的情况,适当调整沥干的时长。

在前几冲,茶叶还未完全浸润,叶片也没有完全舒展开的时候。

茶汤沥出的时间,可以稍微短一些,快一些。

当叶片已经完全舒张开,有了阻拦汤水流出的实力后。

沥干的时间,就要更长一些,次数也可以多一些。

茶友也需要更要有耐心一些。

《6》

冲泡无小事。

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环节,都需仔细。

有时候,一个小细节,就可能决定了一款茶汤的滋味,是浓是淡,是鲜爽还是苦涩。

茶圈中时常会有一些不同的声音:喝茶讲究太多,不累吗?随便泡,都一样。

可你若是真的听了他们的话。

投茶不称重,出汤不沥干。

茶自然也难以呈现出最佳的香气、滋味。

而泡茶人,心中只怕还在嘀咕着,为什么自己的茶汤,是这样的滋味呢?

其实只是因为忽略了一个,或数个再小不过的细节罢了。

好茶也需要好泡法。

就像好食材也需要好厨艺。

再鲜美的食物,被扔在锅里,胡烧一气,可能好吃吗。

再鲜爽的白茶,不讲究冲泡的方式,也只是白白浪费罢了。

欢迎关注【白茶大课堂】,了解更多白茶知识!

版权声明:本文归白茶大课堂菇凉陈原创撰写,任何媒体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欢迎茶友们转发至朋友圈!

0 阅读: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