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得左宗棠全线溃败却主动投降,子孙成反动军阀,雄霸西北八十年

小西饭体育日记 2025-01-03 01:59:12

杀得左宗棠全线溃败却主动投降,子孙成反动军阀,雄霸西北八十年

1873年,甘肃河州太子寺战役的战场上,清军将士们惊恐地看着眼前这一幕:两位提督阵亡,大军溃不成军,统帅左宗棠的湘军精锐竟在短短两天内被打得丢盔弃甲。敌军统帅马占鳌的"黑虎掏心"战术,让这支曾剿灭太平天国的劲旅吃尽了苦头。

然而,就在所有人都以为马占鳌会乘胜追击时,他却做出了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决定:主动投降。更令人不解的是,这位曾让左宗棠吃过大亏的叛军首领,不仅被招安,还成为了清廷倚重的西北重臣,他的后人更是在这片土地上称雄近八十年。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马占鳌在大获全胜之后选择了投降?为何威震西北的马家军,最终却沦为了人人喊打的反动军阀?这其中又有着怎样鲜为人知的历史隐情?

一、马占鳌的惊人战术与投降之谜

太子寺之役前,马占鳌已在河州一带盘踞多年。这位出身河州回民的将领,早年曾在当地经商,深谙西北地形与民情。1872年冬,左宗棠率军进剿时,马占鳌便凭借对地形的熟悉,在太子寺周边设下了连环伏击。

那是个寒风凛冽的夜晚,左宗棠麾下大将傅先宗正率军扎营。马占鳌却早已在清军前右两营之间的三处制高点,悄然修筑了堡垒工事。这三座堡垒恰似一只"黑虎",将清军大营分割包抄,形成了一个致命的包围圈。

次日拂晓,傅先宗刚准备调兵遣将,马占鳌的得力战将马海宴便率军突袭。一声枪响,傅先宗应声倒地。主帅阵亡的消息传开,清军阵脚大乱。正当此时,马占鳌亲自率领精锐部队从侧翼杀出,一举攻入清军大营。

援军提督徐文秀闻讯赶来,却不知马占鳌早已在党川堡埋伏重兵。徐文秀部刚过党川堡,便遭遇马家军的猛烈炮火袭击。徐文秀仓促应战,终因寡不敌众,在混战中被乱枪击毙。

短短两日之内,清军连折两位提督,军心动摇。马占鳌趁势展开反扑,采取分进合击之势,将清军主力分割包围。清军腹背受敌,既无法突围,又无法结阵死守,最终全线溃败。

然而,就在胜利在望之际,马占鳌却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他召集众将,宣布愿意向朝廷投诚。为表诚意,马占鳌不仅上缴了数千匹战马、万余件武器,更派出长子马五七等十位将领之子,前往清军大营请降。

当时河州城内粮草充足,兵力未损,完全可以凭借地利与清军周旋。为何马占鳌会在大获全胜之后选择投降?据当时随军记录,马占鳌在投诚时曾说出一番耐人寻味的话:"为将者,当识天时。今朝廷威势日盛,我等若继续抗争,终将全军覆没。不如及时归顺,以保全族人。"

这番话背后,是马占鳌对形势的清醒判断。当时清军虽在太子寺吃了大亏,但左宗棠仍掌握着强大的军事优势。若继续抗争,即便能一时取胜,也难敌朝廷大军的车轮战。况且,此时的西北各支叛军已相继被剿灭,马占鳌若不投诚,恐怕终将成为孤掌难鸣的困兽。

二、左宗棠的战略眼光

太子寺之役后,左宗棠在安定大营接见了前来投诚的马占鳌长子马五七。这位年轻的河州少将,举止从容,谈吐不俗。在场的幕僚张佩纶记录道:"马氏子甫入营,即拜跪如仪,应对如流,绝非寻常山寨子弟可比。"

左宗棠对甘肃的治理颇有自己的见解。早在甘肃用兵之前,他就向朝廷上书指出:"甘肃积弊已久,官军不能卫民反扰民,官员不能安民反激民。若不从根本改革,剿之不尽,抚之无功。"

当时的甘肃确实困难重重。自同治初年以来,连年战乱已使这片土地满目疮痍。八旗驻防腐败,地方官吏无能,军队纪律败坏。更令左宗棠头疼的是,甘肃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民族构成,使得单纯的军事镇压难以取得长久效果。

在接连剿灭了金积堡的马化龙等叛军后,左宗棠对西北形势有了更深的认识。他在给幕僚的信中写道:"西北之患,不在一时剿抚,而在长治久安。若不能得其良将以镇之,终难安定。"

马占鳌的投降,正好迎合了左宗棠的这一战略思维。1873年春,在安定大营的一场重要会议上,左宗棠向幕僚们阐述了自己的用人之策:"马占鳌虽为叛将,然其用兵之智、治军之严,非寻常反贼可比。其子更知书达理,若能善加驾驭,必成西北干城。"

为了安抚地方,调和民族矛盾,左宗棠采取了一系列精心安排。首先,他保留了马占鳌军队的原有建制,编为"马旗三队",使其保持了相对独立的指挥体系。其次,对马占鳌部下的将领,大多授予武职,既安抚了军心,又维系了统属关系。

"十大少爷进安定"一事,更显示出左宗棠的政治智慧。这十位年轻将领,不仅是军事人才,更是联结西北回族上层的重要纽带。通过他们,清廷能够更好地了解和掌控西北地区的社会动态。

关于这一决策,当时的御史魏光焘曾上书称:"左帅用人之妙,在于知人善任。马氏父子既降,即委以重任,使之剿抚并用,安抚乡里,此乃高屋建瓴之策。"

接下来的事实证明,左宗棠的这一决策确实高明。在随后的西宁战役中,正是马占鳌父子凭借对当地形势的熟悉,设计诱捕了顽固抵抗的叛军首领马桂源,为平定西北立下大功。

三、马家军的崛起之路

马占鳌投诚后,马旗三队很快便在西北军事舞台上崭露头角。1874年春,西宁地区的叛军首领马桂源正率部向东扩张。马占鳌得到左宗棠的命令后,立即派遣马海宴率军前往增援。

马海宴此时已是马旗三队的主要将领,他深谙西北游击战术。在赴援西宁的途中,马海宴巧妙利用当地回族商人的关系网,打探到马桂源军队的详细部署。随后,他以一纸书信为饵,声称愿意与马桂源合作抗清。

马桂源果然中计,在一次秘密会谈中遭到伏击,当场被俘。此役不仅奠定了马旗三队在西北军事力量中的地位,更展示出马家军独特的军事风格:既善于正面对战,更长于谋略运用。

马家军的建制也颇具特色。与清军其他部队不同,马家军保持着自己独特的编制体系。据《甘肃军制志》记载,马家军按"十户为伍,五伍为甲,十甲为营"的方式编组,战时可迅速扩编,平时则化整为零,与民生产。这种编制既节省军费开支,又便于就地征召。

在训练方面,马家军也自成一派。他们不仅保留了传统骑射,还吸收了湘军的枪炮技术。每年春秋两季都要举行大规模军事演练,重点训练骑马射击和野战阵法。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三不练":不练队列,不练刺杀,不练齐步走。马占鳌认为这些花架子不实用,反而耽误实战训练时间。

马家军最引人注目的是他们的治军之道。他们实行严格的军纪,但方式独特。比如对军纪的执行采取"连坐制",一人犯错,全伍受罚。这种制度在当时的军队中并不多见,却收到了良好效果。

在军需保障方面,马家军创造性地采用了"寄籍制"。将士们可以在驻地附近置办田产,农闲时务农,战时从军。这不仅解决了军饷问题,还使军队与当地民众建立起密切联系。据《河州府志》记载,到1880年代,马家军已在河州一带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军事-经济体系。

马家军的崛起,也带来了西北穆斯林势力的重新洗牌。一些原本支持抗清的宗教领袖,看到马占鳌获得重用后,也相继改变立场。马占鳌则善于利用这种态势,通过联姻、结盟等方式,逐步将分散的穆斯林力量整合起来。

到1885年,马家军的影响力已遍及整个河西走廊。他们不仅掌握着军事力量,还通过经商、农耕等方式,在西北地区建立起了广泛的社会网络。在军队中,"马家人"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符号,代表着精通战术、忠诚可靠的军事力量。

四、马氏家族的辉煌岁月

1900年的北京城,八国联军的炮火轰鸣不断。正阳门城楼上,一位身着清军将领服饰的将领正在指挥守城。他就是马占鳌的孙子,时任正阳门守将的马福禄。

那是庚子年六月初六,八国联军攻打正阳门最激烈的一天。马福禄站在城楼上,亲自指挥炮兵对敌还击。突然,一发炮弹击中城楼,马福禄当场殉国。他的副将立即将这一消息报告给了慈禧太后,太后闻讯痛哭,赐予马福禄"忠烈"称号。

就在马福禄殉国的同时,他的堂兄马安良正率领马家军主力,星夜北上勤王。途经大同时,马安良得知两宫西逃的消息,立即改变行军路线,派出精锐骑兵护卫西行队伍。据当时随行的李莲英在日记中记载:"马军骑术精湛,昼夜兼程,遇敌即战,军纪严明,使太后圣驾得以安全西行。"

马家军的另一支力量也在这一时期崭露头角。1912年,内蒙古爆发大规模叛乱。叛军首领旺德呢玛自封皇帝,号召各部落响应。时任宁夏总兵的马福祥接到命令后,立即率军北上平叛。

马福祥深谙其祖父马占鳌"以智取胜"的战术。他先是派出商队打探虚实,发现旺德呢玛正在河套地区筹集粮饷。马福祥立即派出使者,假意愿意投靠,并许诺提供大量军需物资。旺德呢玛信以为真,与马福祥在定远营会面,结果中了埋伏,被当场擒获。

在青海一带,马麒的表现同样出色。1904年,英国探险队企图从印度方向渗透西藏,意图在青海建立据点。马麒采取了一系列巧妙的外交手段,一方面派人与英国人周旋,另一方面加强与达赖喇嘛的联系,最终迫使英国人放弃了这一计划。

马麒治理青海的方式也很有特色。他在海北地区设立"马家八站",既是军事据点,也是商贸中心。这些据点不仅便于控制交通要道,还促进了青藏地区的贸易往来。据《青海通志》记载,当时"马家八站"每年的商品流通量达到百万两白银。

到了1920年代,马家军的势力范围已经遍及西北大部分地区。在甘肃,马家军控制着河州、临夏等重要城市;在青海,马家建立起了完整的军政体系;在宁夏,马福祥的部队成为地方武装的主力。一位英国旅行家在游记中写道:"在西北,马家军就是一个独立的王国,他们的势力从河西走廊一直延伸到青藏高原。"

这支由马占鳌一手创建的地方军事力量,在短短半个世纪内,已经发展成为横跨甘、青、宁三省的强大军事集团。他们不仅在军事上屡建功勋,在经济、文化等方面也对西北地区产生了深远影响。当时的西北,"无马不成军,无马不通商"就是对这一现象的真实写照。

五、马家军的衰落之路

1928年,河州城外的一场混战,标志着马家军由盛转衰的开始。马家第三代中的马仲英、马步芳等人,为了争夺地盘,在城外展开了激烈厮杀。这一幕让当地百姓不禁感叹:"马占鳌当年何等气度,如今子孙却自相残杀。"

马仲英是马安良的儿子,年仅二十出头就掌握了一支数万人的部队。1929年,他率军进攻甘州,不料在半路遭遇冯玉祥的西北军伏击。马仲英不顾部下劝阻,执意强攻,结果损失惨重,精锐部队折损过半。

更令人不解的是,马仲英在战败后并未就地收拢残部,而是率领剩余部队远赴新疆,投靠了新疆军阀金树仁。这一举动不仅削弱了马家在河州的力量,还为日后马家军的分裂埋下了隐患。

与马仲英不同,马步芳选择了另一条路。他放弃了马家军传统的"以智取胜"战术,转而依靠武力扩张。1930年,马步芳在青海肆意扩充军备,强征壮丁。据《青海近代史》记载,仅1930年一年,青海就有近两万青壮年被强行征入马步芳部队。

马步芳的军队虽然人数众多,但战斗力却每况愈下。他的部队不再像马占鳌时期那样训练有素,而是变成了一支乌合之众。一位当时在青海的英国传教士在日记中写道:"马步芳的军队与其说是一支正规军,不如说是一群武装匪徒。"

1932年的一场战役,充分暴露了马家军的腐败。马步芳的部队在西宁附近与红军交战,本以为凭借数倍于敌的兵力可以轻松取胜,却在战斗中屡屡失利。原来,马步芳的部队虽然人数众多,但军饷克扣严重,士兵们缺乏战斗意志。

到了1935年,马家军已经完全沦为一支割据势力。他们不再像先辈那样为国效力,而是沦为了地方军阀。在甘肃、青海等地,马家军四处抢掠,横征暴敬。一份当时的政府调查报告指出:"马氏子孙已完全背离先辈遗志,其所作所为,实与土匪无异。"

最具讽刺意味的是,这些马家军阀还在相互争斗。1936年,马鸿逵与马鸿宾在宁夏大打出手,双方你来我往,打得不可开交。而就在他们争斗的时候,日本特务却已经悄悄潜入了西北,企图分化瓦解中国的抗日力量。

马家军的衰落,从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中国地方军事势力的没落。那支曾经让左宗棠都赞叹不已的劲旅,在第三代手中已经完全丧失了昔日的荣光。到1949年,当解放军进军西北时,马家军已经成为了一支人人喊打的反动武装。

0 阅读:129
小西饭体育日记

小西饭体育日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