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点文学】春光明媚读踏青

讯二点文化 2024-04-14 03:38:25

春光明媚读踏青

文/墨扬

我国是诗的国度,也是世界上最早拥有踏青民俗的国家。每当春光明媚、草长莺飞季节,人们便走出家门野外春游,谓之“踏青”。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古代文人雅士在游赏春景时,或寄情于山水,或感怀于名胜,或把盏低吟,或引吭高歌,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踏青诗句。

在这春光明媚的大好时光里,游走于芳草萋萋的大地原野,品读古人踏青诗句,从中管窥其绿野仙踪、思想空灵,不失为今人踏青的一种文化乐趣。

  踏青,亦名踏春、探春、寻春。顾名思义,首先赏的是一个“春”字。唐代孟浩然的五言绝句《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画面优美,春意盎然,富有生活情趣。

宋代苏轼的《立春》:“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与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全词中的“春”字,首句都是从立春的习俗发端,浓郁的春天气息扑面而来。

  说春的古诗,不能不提梁元帝萧绎的《春日》,全诗22句,句句带“春”,一下子用了28个“春”字:“春还春节美,春日春风过。春心日日异,春情处处多。处处春芳动,日日春禽变。春意春已繁,春人春不见。不见怀春人,徒望春光新。春愁春自结,春结讵能申。欲道春园趣,复忆春时人。春人竟何在,空爽上春期。独念春花落,还似昔春时。”

诗中的“日日”“处处”“不见”重复使用两次,每次使用皆意蕴不凡,将个“春”字描得呼之欲出。

  踏青,要义在体味一个“乐”字。

“逢春不游乐,但恐是痴人。”诗仙李白的这两句《春游》诗,以“游乐”说春,以“不游”为痴,劝喻世人不负春光。

张先的《木兰花》,撷取了三组踏青镜头:“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看,这些青年男女近乎玩疯了,夜幕降临了依然流连忘返!

孟郊的《登科后》,带着登科后的得意,近乎亢奋地写道:“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不仅抒发了踏青的畅快,还为后世留下了“春风得意”“走马观花”两个意味深长的成语。

  踏青,深入人心的是一个“情”字,亦即钟爱大自然,怡情于大自然。

宋代王令在与友人踏青畅饮时,有感而发作了一首《春游》:“春城儿女纵春游,醉倚层台笑上楼。满眼落花多少意,若何无个解春愁。”字里行间,透出一种踏青“解春愁”的情感。

陆游踏青归来,乘兴写下了《山城踏青》:“天晴山雪明城郭,水涨江流近驿亭。客鬓不如堤上柳,数枝春动又青青。”诗中既有踏青的景观,又有人生的感叹。

  更有意思的是,唐德宗时的诗人崔护的一首《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据《唐诗纪事》记:崔护在长安南庄踏青,因口渴到一住家求水,一妙龄女子捧水让座,暗送秋波。崔护一见钟情,恋恋不舍。第二年踏青,崔护又去南庄探访,谁知庭院如故,桃花依旧,门却上锁,空旷无人。于是,便提笔在门扉上写下了这首诗,并成了一个故事在关中被广泛流传。

  古人踏青,不只是赏春、观花、纵情于山水,也进行一些文娱活动。

如吴惟信的《苏堤清明即事》,以“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描写了古人踏青时的音乐演奏和歌唱活动;

韦庄的《麟州寒食》,用“好是隔帘花树动,女郎撩乱送秋千”,说明古人踏青荡秋千司空见惯;

高鼎的“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村居》),说明古人有早春放风筝的习俗;

而李渔的《美人踢球》,“蹴鞠当场二月天,香风吹下两婵娟”,则记下了踏青中的足球活动,证明中国“女足”早已有之。另外,还有骑马、斗草、女子拔河等。这说明,古代踏青活动中群体文娱活动同样丰富多彩,许多场景并不让今人。

抑或也可以这样说,古人比咱们今人会玩多了!

0 阅读:1

讯二点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