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的国内教育步入了一个极端狭隘的认知,表面上是要让学生门门都学,要培养全能型的人才。而实质上,门门教育纸上谈兵,做得非常肤浅。
真正的教育是什么样子的?其实,体育竞技方面,我国一直处于世界前列,国际赛事的奖牌榜很少有缺席现象。那些拥有体育特长,而又学习不是很好的学生,从小学段就告别应试教育的苦海,进入体校培养体育技能。很多奥运冠军,如果用应试的标准去衡量,绝对是妥妥的一枚差生。然而,特长却给了他们精彩的人生。
其余的多数呢?没有这般幸运。只能被关在应试天地里,成绩好点的可以上大学,而成绩差的只能泯灭终生,即使拥有单方面的特长,终将被只认考试分数的教育所扼杀。
聚天下之英才而毁之,绝非无稽之谈。试想一个文学人才从小不大量阅读,不懈进行写作练习,却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在一本只有二十几篇课文的教材里忙于组词、造句等低级趣味的文字游戏里。而且还要去学着解数学题、解答物理化学考试题、背诵各种史地生考试题等等,何以专心去学习自己擅长的专业?同样,一个对于科学探索富有浓厚欲望的孩子,也很难沉浸于实验室的探索过程中体验科学学习的乐趣,只是被关在教室里背书、做题,何以培养世界级科学家?
不得不承认,受应试功利化的误导,当代校园教育对于学科教育精神的应用完全是错误的。每一科教育都成了闷头在教室里背书、做题的纸上谈兵!教育文本化,恶化了教育生态,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同时,也让教育成为一种古板、苛刻的精神迫害!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中国古人很早就意识到了伯乐精神的重要性,却是自古至今没有走出“寻章摘句”的腐儒风气!
试问,如果牛顿生在当下,他有时间从小大量阅读科学书籍,沉醉于实验室进行实验?只是一味地背书、做题、考试排名次,什么样的人才禁得起违背学科教育精神的折腾?
归根结底,人才选拔方面出现了严重的问题。人才选拔,不是制作一个死板僵化的模板束缚人的。而应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探索专业化的文学考试选拔读书广泛、文笔优美、思想风格卓越的文学人才;专业的生物与现代医学考试,选拔精于现代生物技术与健康医学的人才;专业的实验物理、理论物理学习人才……
高考选材,不该是一条固化、死板的“独木桥”,而应该用多种形式给富有不同兴趣特长的人提供各种各样的学习成长体验。
学习、成长的方式和渠道多种多样,但是,教育如果只是执迷于古板而迂腐的闷头窝在教室里背书、做题,这种狭隘的认知格局之下,能够培养出各行各业里领先国际的精英人才吗?
当代各种学科精神日渐多元、丰富的时代里,固执的用死板的学科认知,把人才关在教室里只是一味背书、做题,绝非明智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