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情有义有人生:《论语・微子篇》(10)
沐浴墨香张一
2024-08-06 21:39:10
周公谓鲁公曰:“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
周公告诫(他的儿子)鲁公说:“一个(有道的)国君不要任人唯亲;不使大臣们抱怨没有被重用;故旧没有恶逆这样大的过失,就不要弃用;不对一个人求全责备。”
周公,姓姬,名旦,周文王姬昌的第四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因为辅佐周武王讨伐商纣王有功,被封在了鲁地。由于周公要留在西周王城辅佐年幼的周成王,不能前往赴任,就让他的长子伯禽代替他管理鲁地,伯禽因此成为鲁国的第一位国君,后人尊为“鲁公”。按理说,就算周公没有去封地,也应被称为鲁公,为什么周公旦不称为“鲁公”呢?原来,在周武王伐纣之前,周公旦的采邑,也就是封地在周(现在的陕西岐山北),故称“周公”。周公旦薨,周成王下令,让周公之后代统辖的鲁国拥有郊祭周文王的资格,可以奏天子礼乐。鲁国是周礼的保存者和实施者,世人称“周礼尽在鲁矣”。
鲁公,伯禽,生卒年不详,姬姓,名禽,伯是其排行,尊称禽父,周公旦的长子,周朝诸侯国鲁国的第一任国君。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鲁周公世家》记载,西周鲁侯世系为:伯禽、考公、炀公、幽公、魏公、厉公、献公、真公等。自伯禽往后,鲁国的国君都有谥号的,只有伯禽没有谥号,《论语》称之为“鲁公”,司马迁沿用了这一说法:“周公卒,子伯禽固已前受封,是为鲁公”。(周公死时,其子伯禽早在以前接受封国,就是鲁公。)
“周公谓鲁公曰”意思是,周公对旦他的儿子伯禽说;想把国家治理好,四个方面不可不知道。
周公告诫鲁公的话,我甚至可以理解为中国最早的家训。《诫伯禽书》的全文是:“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君子力如牛,不与牛争力;走如马,不与马争走;智如士,不与士争智。德行广大而守以恭者,荣;土地博裕而守以俭者,安;禄位尊盛而守以卑者,贵;人众兵强而守以畏者,胜;聪明睿智而守以愚者,益;博文多记而守以浅者,广。去矣,其毋以鲁国骄士矣!”
这段话的大意是,……有德行的人即使力大如牛,也不会与牛竞争力的大小;即使飞跑如马,也不会与马竞争速度的快慢;即使智慧如士,也不会与士竞争智力高下。德行广大者以谦恭的态度自处,便会得到荣耀。土地广阔富饶,用节俭的方式生活,便会永远平安;官高位尊而用卑微的方式自律,你便更显尊贵;兵多人众而用畏怯的心理坚守,你就必然胜利;聪明睿智而用愚陋的态度处世,你将获益良多;博闻强记而用肤浅自谦,你将见识更广。上任去吧,不要因为鲁国的条件优越而对士骄傲啊!
明朝袁了凡的《了凡四训》也分为四条:“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是不是受到周公家训四条的影响呢,我们也不得而知。
治国理政第一条需要注意的是:“君子不施其亲。”
“施”的本义指旗帜。有实行;用上,加工; 给予;姓等意义。
“亲”的本义为感情深厚,关系密切,又引申指“父母”,由父母引申指有血缘或婚姻关系。由关系密切义引申指自己。
《论语・尧曰篇》记载,周武王说“虽有周亲,不如仁人”就是这个道理。周武王说:“虽然商纣王有至亲,但他不如我仁爱民众。在为政的过程中,你只依靠亲人,恐怕也不能长远。周武王这里强调了一个观点,那就是他的用人观——任人唯贤不唯亲,谁有能力,我就用谁!
《淮南子·齐俗训》载:“昔太公望,周公旦受封而相见,太公问周公曰:‘何以治鲁?’周公曰:‘尊尊亲亲。’太公曰:‘鲁从此弱矣。’周公问太公曰:‘何以治齐?’太公曰:‘举贤而上功。’周公曰:‘后世必有劫杀之君。’”
“亲亲”是要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互相爱护团结;“尊尊”不仅要求在家庭内部执行,贵族之间、贵族与平民之间、君臣之间都要讲尊卑关系,讲秩序和等级。
周公的治鲁方略是“尊尊亲亲”。“亲亲”不是“任人唯亲”,更不是亲人有了罪过,就不管了,不是这样的。如周公的弟弟管叔、蔡叔助商纣王的儿子武庚叛周,就受到了周公的严惩,被诛戮与流放。
《论语・为政篇》记载:“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鲁哀公问政时,孔子说:“选拔直见的人,对于邪曲之人弃之不用,这样的话,民众就会信服了;反之,民众就不会信服。”
这里的“施”,应理解为用的意思。“不施其亲”是“不(以)其亲施”的倒装,也就是不任人唯亲的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周公旦嘱咐他的儿子伯禽说,去了鲁国,你要心存公正,不能任人唯亲。后来孔子提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大道实行的时代,天下是公共的,选拔贤能的人治理天下,人们之间讲究信用,和睦相处。)也是这个意思。
这句话引起歧义的就是对“施”的理解。很多学者认为,这里的“施”,同“弛”字,是松弛,引申为疏远,怠慢,甚至是不放纵的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就成了,如何对待自己的亲属呢?周公说;不能怠慢,不能疏远自己的亲人。一个在上位者,有了好处,不能忘了自己的亲属,甚至可以给以官禄爵位。这么一说的话,似乎有点“任亲”的意思。
很多人一听到“任亲”就认为不对,不合理,不民主,“任人”应该“唯贤”。但我们仔细想一想,“任亲”的“亲”是贤能的,这又有什么错?只要不让“任亲”变成了“唯亲”,这才是关键。仔细想来,一个人在社会上混,有了困难,首先要依靠的是自己的父母兄弟。但这样理解,显然是为在上位者任人唯亲,甚至结党营私提供了隐形的依据,觉得不是很爽。
唐太宗李世民在公平用人方面是为人称道的帝王之一。他想提拔长孙无忌做司空。长孙无忌是长孙皇后的哥哥,所以他再三推辞说:“我是外戚,让我担任这样重要的职务,恐怕大家说陛下偏心。”唐太宗不允许,说:“我是根据官职的要求选择人,一切以才能为标准。如果无才,即使是亲属,我也不会用,像襄邑王李神符,我就没用他;如果有才,即使过去是仇人,我也不会舍弃,像魏征等人就是这样。今天任用你,是因为你合适,并不是偏向亲属。”
一个诸侯国的国君对自己的亲族,不要刻意亲近,也不要有意疏远,用什么标准呢?一个字,是“义”。做人做事,都讲究道义,推而广之,用这样的方式对待天下人,对一切人不分亲疏,只讲道义。这样来治国理政,一切都会OK的。
也有学者认为,这里的“亲”指仁爱之心。一个在上位者不能放松仁爱之心。甚至还有人把“施”理解为陈尸示众。一个在上位者,不能这样对待自己的亲戚,这也是一说吧。
治国理政的第二条是:“不使大臣怨乎不以”。
“大臣”是受国家元首或政府行政首脑委托管理各个部门的君主制国家的中央主要官员。
“怨”在《论语》中出现16处。如《论语•里仁篇》记载:“放于利而行,多怨。”孔子认为;“怨”产生的原因是人们把“利”作为人生行事的依据。“怨”的表现有两种:一是自己怨恨他人;二是自己的行为让人产生怨恨。
“怨乎不以”的“乎”,用在句中,表示停顿或舒缓。
“以”是任用,重用的意思。
周公教导鲁公说“不使大臣怨乎不以”,不要使得大臣埋怨不被重用。不想被大臣抱怨,你该怎么做呢?这牵涉到一个“知人善任”的问题。
这个大臣,明明具有一定的才能,作为诸侯国的国君,却没有识人之能,不任用他,甚至不在合适的地方任用他,你说,他能不抱怨吗?
再一个呢,你得充分信任大臣,放手让他去工作,他还没做事呢,你总是在一旁指指点点的,说明你对大臣不信任啊!这样,生出怨恨之心是非常自然的,久而久之,这种怨恨之心还可能变化为背叛之心。
常言道;“士为知己者死”,人能够被信任,他工作起来就会竭尽所能,甚至是赴汤蹈火,献出宝贵的生命也在所不惜。知人善任是每一个领导都应该具有的能力。“知人”是了解人,了解每个人的性格特点和兴趣特长,他适合在哪个岗位,就安排合适的职位让他去做。“善任”是指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让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单位能最大效益地运转。
治国理政的第三条是:“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
“故旧”,意思是旧交;旧友。伯禽还没有上任呢,曲阜那里怎么可能有旧交,旧友呢?这里的“故旧”,一是指跟随伯禽就封的人;二、伯禽去鲁国时,周成王下令将商朝遗民六族和泰山之南的原奄国土地、人民赐给伯禽。“故旧”最有可能是曲阜附近的一些殷商的旧贵族,也就是前朝的官员。
“大故”指严重的过失或罪恶。西汉经学家孔安国说:“大故,谓恶逆之事。”“恶逆”指中国古代法律规定的杀害直系和旁系尊亲属或兄、姊、夫及夫之直系尊亲属,或殴打祖父母、父母的犯罪行为。中国古代十种重大犯罪。一为谋反,二为谋大逆,三为谋叛,四为恶逆,五为不道,六为大不敬,七为不孝,八为不睦,九为不义,十为内乱。这“十恶”俗称十恶不赦,因为罪大恶极,不可饶恕。
俗话说,一朝天子一朝臣。前朝的官员只要不是犯了“恶逆”之事,不要放弃他们,甚至可以继续任用他们。当然了,如果“故旧”有了“大故”,也是要抛掉的,是不会袒护的。
成语“故旧不弃”出自本章句《论语》,意思是不可轻易抛弃老部下或老朋友。
一些学者把这句话理解为;故旧指的是伯禽的故亲旧友。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干成一番事业,无一不靠亲属和故旧的帮衬。如今,这些“故旧”年纪大了,该退休了,但他们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如果他们没有重大的错误,不要随便舍弃不用。为政也好,做人也罢,都需要如此的。尽管有珍惜友情的意思,但这样解释本章句《论语》,总觉得有些勉强。
我们最后来看“无求备于一人”这句话。
成语“求全责备”出自本章句《论语》。意思是对人或对人做的事情要求十全十美,毫无缺点。是指苛责别人,要求完美无缺。
“备”的本义是谨慎、警惕。这里是完备的意思。
“求备”指事事要求做到完善无缺。
“于一人”是对一个人。这里是代指或泛指某一个人。
周公说,一个国君不要对自己的臣下或者说部下求全责备。人无完人嘛,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也有他的缺点。同样的,一个人的才能都是有限的,不可以要求他每件事都是行家里手,这不可能的;否则的话,你事事求全责备,谁还敢来给你做事啊?求全责备是不行的,这讲的是一个“容”字,“有容乃大”。最好的领导是用人只需用人所长,能够包容他的缺点,发挥他的优点。
这里需要说明一下,“君子无求备于一人”和“君子不器”并不矛盾。“无求备于一人”是君子对他人的要求。对他人要求,不要追求完备完美;“君子不器”,是对自己的要求,对自己要求严格,尽可能做到尽善尽美,甚至是完美。
周公告诫鲁公的话,朴实,简明,可谓是一片冰心在玉壶。我们从中看到的,更多的是鼓励,是方法,而不是训斥,这才是真正的圣人教育孩子之道。
如果自己的儿子工作做的不好,现在的家长基本上都是说,“你怎么这么无能呢”、“怎么犯这么多的过错呢”、“我不是早就给你说了吗?”……一肚子的牢骚和抱怨!
鲁公当时听了他的父亲的话,虽然没有像子张听到孔子说“言忠信,行笃敬”一样的“书诸绅,”但鲁公也是多次说起这件事。于是乎,周公的这句话才被传承了下来,以至于四、五百年后,孔门弟子编撰《论语》时,被收入其中。
最让人感到可惜的是,鲁国尽管有周公这样的圣人给予了施政方针,但后代的鲁国国君并没有很好地落实,甚至从鲁宣公以后,“季氏三桓”当政,鲁国从此逐渐衰落。公元前249年被楚国灭亡。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