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尽前,她跪请丈夫:一定将孩子抚养成人!自尽时,丈夫躺床装睡

历史古道翰风 2025-03-26 16:08:43

她是梅兰芳亲口称赞的高徒之一。外貌端庄,气质温雅,举止得体。

出身梨园,却不止步于舞台。

京剧青衣、昆曲武旦,皆为所长。也曾拍电影、登银幕,跻身明星之列。

她的艺术修养不逊“四小名旦”,舞台上风华绝代,台下却命运多舛。

事业辉煌,情路坎坷。三段婚姻皆以失望收场。

身为名角,光环背后,是长期的压抑与孤独。晚年,她四面楚歌。

1966年深夜,她在上海寓所结束生命。

走前,她跪请丈夫,托付年幼儿子:“一定要将他抚养成人。”

梅派传人

言慧珠1919年出生于北京。

她的父亲言菊朋,是京剧界“四大须生”之一,与马连良、谭富英、杨宝森并称,实属一代名角。

她学戏极早。7岁起,一边读书,一边习艺。

起初学的是“程派”青衣,启蒙于程玉菁、赵绮霞;12岁转学武旦,师从阎岚秋与朱桂芳——两位皆是当时最负盛名的行家。

她起步扎实,技艺精纯。

16岁登台,初试锋芒,便引起关注。

她的文戏——如《六月雪》《玉堂春》——情感细腻,唱腔讲究;武戏——如《演火棍》《扈家庄》——动作利落,气势生猛。

她兼具文武之长,不拘一格。

1939年,她与父亲联手,组建“春元社”,人称“言家班”。

她是当家花旦,父女同台演出《贺后骂殿》《三娘教子》等剧,合作默契。

之后她亦参与其他戏班,与李少春合演《四郎探母·坐宫》,与马连良合作《打渔杀家》。

两人配合紧密,珠联璧合。报刊多有溢美之词,称她嗓音清亮,扮相俏丽,表演传神,是“菊坛大青衣”的代表人物。

当她的“程派”青衣已走红之时,父亲劝她转学“梅派”。

他说,京剧界无人可超梅兰芳。她接受建议,向“梅派”琴师徐兰沅学艺,重点攻习《廉锦枫》《凤还巢》《霸王别姬》《生死恨》等梅派名剧。

1943年,正式拜梅兰芳为师。

梅兰芳先生对她极为看重。

称她悟性高、灵气足、嗓音圆润、中气充沛,是“最喜欢、最得意的女弟子”。

她学得极像,尤以化妆技艺见长,常常在眉眼间就勾出梅派神韵,扮相几可乱真。

成名之后,她离开“春元社”,自立门户。

上世纪三十年代某年,她与父亲同时在北平演出,各组剧目,各开剧场,明争暗斗。言菊朋主打《让徐州》《卧龙吊孝》,言慧珠则推出《金山寺桥·祭塔》《游园惊梦》《抗金兵》等融合文、武、昆、乱的剧目。

起初,两人不相上下,剧场皆座无虚席。

但随着她陆续推出《花木兰》《抗金兵》《邓霞姑》《天女散花》《西施》等剧,声势渐涨。

尤其北平的大学生群体,更愿买票一睹她的风采。

据说,他们看戏,也看她的人。卖座迅速超越父亲。

戏台无父女,台上比的是实力。

言菊朋败下阵来,愤懑难平。他批评女儿“卖弄色相”,感叹“言家怎出此女”。

之后,言慧珠南下上海。

凭借一出全本《玉堂春》打响知名度,接着又推出《霸王别姬》《贵妃醉酒》《白蛇传·水斗》《扈家庄》等多部戏,无论单出还是双压,均引爆上海滩。

麒派创始人周信芳、盖派创始人盖叫天等名家都前来捧场,业内反响强烈。

1941年10月29日,剧评人郑过宜在《申报》撰文:“坤角之中,若论戏路正、前途好,言慧珠应当排在前列。”评价不高,却极中肯。

建国之后,她主演《花木兰》,一人分饰青衣与小生两角,唱功细腻,打戏有力,文武兼备。

舆论高度肯定,说她“继承梅派而青出于蓝”,“再现梅兰芳之风采”。

三段婚姻

1946年,对言慧珠而言,是极为关键的一年。

这一年,她迎来人生的第一场婚姻,也是第一次情感上的沉重打击。

对象是当红影星白云,俊朗有名,风评却早已不佳。

两人迅速相识、仓促成婚——“闪婚”一词,在那个年代虽不常见,但他们确实只用了很短时间便步入婚姻。

然而,婚后不久,白云的真实面目便逐渐显现。

他挥霍她的积蓄,频繁流连花丛,几乎毫无家庭责任感。

这段婚姻,维持还不到三个月便宣告终结。

言慧珠及时止损,转身投入事业。

她组建“言剧团”,全身心扎进舞台,力图通过专业证明自己的价值。虽然情感上落败,但职业上,她并未退让半步。

时间来到1955年,言慧珠再次走入婚姻。

这次的对象是小她八岁的薛浩伟——一位余派老生。

起初只是朋友,在一次深夜的推心置腹后,感情突生,甚至发展到意外怀孕。在压力和责任面前,两人选择结婚。

她在上海购置了“华园别墅”,试图用一个安稳的家维系这段关系。儿子言清卿出生,带来了短暂的温情。

然而,这份稳定并未维持太久。

两人性格南辕北辙,争执不断,关系逐渐冷却。

与此同时,她的事业也开始出现波折。

国家实行“公私合营”政策,“言剧团”被并入国营单位,言慧珠被迫进入上海京剧院。演出减少,收入骤减,地位边缘化,她不得不接受现实。

1957年,事业陷入低谷,她得到俞振飞的邀请,到上海戏曲学校任教。

俞振飞,京昆界泰斗,大她17岁,曾三度婚娶,时值丧偶。两人因工作关系频繁接触,共演《百花赠剑》《墙头马上》等剧。

长期相处,情愫悄然滋生。

这段关系虽备受争议,但她选择追随内心。

与薛浩伟离婚后,仅两个月,她便携子嫁入俞家。

外界议论纷纷,她并未理会。但现实并不理想——婚后争吵频繁,感情磨损迅速。

而真正的危机,则发生在政治风暴席卷文艺界之时。

性格刚烈的言慧珠,早已因过于直言而树敌众多。

特殊时期来临,她首当其冲,被批、被斗、被抄家,甚至连住所都被砸出大洞,财物一扫而空。

她曾试图与俞振飞共担风雨。

然而,俞为人圆滑,谨言慎行,受影响远比她轻。

他沉默回避,她孤身承受。心理和现实的双重重压之下,言慧珠逐渐崩溃。

她甚至提出:不如“共赴黄泉”。

此时的她,已不再是那个风光无限的梅派弟子,而是一个在乱流中挣扎求生的女性艺术家。

面对困局,她的尊严、意志、希望,正在一点点消失。

人生第三次婚姻,看似勇敢,其实早已埋下隐患。

结婚、离婚、再婚、再崩溃。

她的选择,或许未必全错。但结果,终究让人唏嘘。

自尽离世

1966年9月10日晚上,言慧珠吃过晚饭,拉着儿子言清卿的手,缓缓走进卧室。

这一晚,她神情格外凝重,说话前,沉默良久。

随后,低声开口:“妈妈要去很远很远的地方,以后你要听‘好爸’的话。”

儿子不解其意,只觉母亲眼神与往日不同。

随后,母子二人跪在俞振飞面前。

俞振飞显然察觉异样,赶紧将二人扶起。

言慧珠直视他,语气异常坚定:“请你一定要把他抚养成人。”

俞振飞答得很快:“只要我还活着,他就饿不着。”

他隐约知道,事情已到了极端。

但她闭口不说,他也无能为力。

这番托付后,母子回到房中。言慧珠递给清卿50元和一块小黑板,轻声说:“明天星期天,你去公园好好玩。妈妈有事,不能陪你。”

儿子点头,没有察觉任何异样。

他不可能知道,这是诀别前最后一次拥抱。

当天深夜,大约在11点半至12点之间,她悄悄走下楼,轻步进入儿子的房间。

没有惊动他,只是在床边静静坐下,久久凝视着儿子的睡脸。

他正安睡,眉眼舒展,毫无防备。她不再说话,也不再犹豫。

次日清晨,华园别墅如常安静。

保姆王菊英做好早饭,唤她吃饭,未得回应。她上楼推开卫生间门,瞬间惊叫:“言小姐上吊了!”

她的死令人震惊,也令人叹息。

此时的她,正值艺术巅峰,却选择自尽离世。

外界曾评价她:敢爱敢恨,活得明白。

然而,这样的“勇敢”,最终也难敌现实的重压。

三段婚姻皆告失败,舞台风光早已不再是生活的避风港。

事业被压制,家庭无支撑,连信任也在流言中崩塌。

她曾试图抗争,但一再碰壁。

许多人说,她是性格使然,太强、太倔,不懂妥协。

但谁又能否认,这样的人,恰恰最配拥有尊重?她的悲剧,不只是一个人的崩溃,也是那个时代对女性艺术家的无情逼迫。

在这个故事的终点,她不再粉墨登场,只留下那句临别时的轻语:妈妈要去很远很远的地方。

参考资料:

一代红伶言慧珠的悲剧人生 金宝山

0 阅读:1
历史古道翰风

历史古道翰风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