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几天发酵,有个社会新闻,昨天上了全网头条,引起广泛争议。
正好昨天我儿子6岁生日,内心颇有感慨,虽和理财无关,还是想说几句。
7年前催泪电影《亲爱的》原型,孙海洋夫妇被拐的4岁孩子孙卓,14年后,终于找到了。
本来这是个破镜重圆的悲喜剧,故事应该就此Ending。
但孙卓认亲后,第一时间表态:想回去和养父母继续生活。
因为这句话,孙卓被网暴了。
记者问他,你担心养父母被抓吗?
他说我相信不会,如果真被抓,我会生气。
网友听了更来气,你亲生父母辛辛苦苦找了你那么多年,你怎么满脑子就想着养父母?
根据《刑法》,孙卓养父母涉嫌收买被拐卖儿童罪,可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但对被买儿童没有虐待行为,不阻碍对其进行解救的,可以不追究刑责。
孙案中,养父母的确没有虐待过孙卓,也没有阻止认亲,应该不会判刑。
随着网暴不断升级,18岁的孙卓也蒙了,说现在压力很大,不管怎么选择都会伤害一部分人,自己完全不知道该怎么办。
相当一部分网暴者观点是,孙卓这条“白眼狼”在打小算盘,嫌生父母穷,养父母供他吃喝上学,还有两个姐姐可以一路吸血,显然对今后的人生更有利。
但我看了更多信息,发现孙卓养父母也是普通人家,这种猜测太恶毒。
还有人说,当年同样被这个人贩子拐走的符建涛,也是4岁被拐,今年18岁,但符对生父母态度好得多,主动表示自己会努力考上南方的大学,尽量和生母距离更近些。
有了鲜明对比,一部分网暴者更觉得孙卓“横竖不是东西”!
问题是,符建涛从小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一直记得自己名字和家庭地址,甚至连人贩子的样子也记得清清楚楚,他一直知道自己是被拐的,突然和亲生父母相认,也就没那么惊讶,接受度高得多。
但孙卓一直在湖北老家跟爷爷奶奶生活,孙海洋把他接到深圳还没两天,就被拐了,足岁才三岁半。
所以他对父母没有多少深刻记忆,更别提感情了。
有人会说,哪怕你说的都对,孙卓毕竟18岁了,做人道理总该懂吧?这种不顾亲生父母感受,就想着自己和养父母的做法,实在让人心寒。
我觉得要从微观宏观两个层面分析。
微观层面,对孙卓的行为,应报以理解之同情。
如果你是孙卓,记忆还不清晰的时候,就被人抱走,对亲生父母没啥印象,突然有一天,一对老夫妻抱着自己痛哭流涕,你啥感觉?
认亲现场
18岁说小不小,说大也不大,一直在学校里读书,没啥阅历,他能理解多少人间悲喜百态?又怎能完全get父母此刻感受?
他只知道,自己有一个很疼爱自己的(养)父母,现在高三,正是人生第一次重要分水岭,身边所有人都说,你现在要心无旁骛,全力备战高考。
认亲后马上回亲生父母身边,一是情感和生活习惯上很难马上适应,更重要的是高考怎么办?难道现在要跨省转学?
正是这些最现实的问题,让孙卓想回去,至少先在山东读完高三,考上大学。
但摆在孙卓面前的人生,可能会很艰难。
考上大学后,肯定要去异地大城市生活,以后找工作、找对象、在大城市打拼买房,都是压力山大的事。
在此过程中,他要同时维护两对父母的亲情关系。
逢年过节,是带老婆孩子去山东养父母家,还是湖北的亲生父母家呢?
尤其对亲生父母,因缺乏童年情感联系,不管今后如何交往,补偿,都补不回去了。
更大的压力是,他未来一个人就要给4个老人养老……
如果孙卓想到这些,眼下又突然成为舆论焦点,内心当然会迷茫恐慌。
我儿子6岁了,见多识广,能说会道,平时我们教了很多防拐知识,幼儿园甚至还演习过防拐教育(怪蜀黍送糖诱骗孩子出幼儿园)。
但我忍不住YY,假如我儿子只有3岁,会说话走路,但记忆不清,突然被拐,我和力嫂会如何……
嗯,那真是撕心裂肺的痛吧。
以力嫂承受力,甚至很可能神经衰弱,精神恍惚。
哪怕10多年后找回来,感情也无法修复,孩子又能对你多亲呢?
《失孤》原型郭刚堂,用24年骑行大半个中国,也是几个月前才刚刚找到,结果儿子也一样选择留在养父母身边。
哎……
这就要说到宏观层面:
我们没必要苛责孙卓个人选择,这对所有被拐孩子都是两难,问题是如何才能尽可能减少这种悲剧?
有人说,要用严刑峻法!
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
不仅要严惩罪大恶极的人贩子,对买孩子的养父母,也要追究刑责,迫使所有人都不敢买孩子。
没有市场,自然也没人会拐骗孩子。
问题是,很多人花钱买男娃,就是为了给自己养老送终,给家门传宗接代用的,可宝贝呢。
真清一色处以重罪,最受伤的可能还是孩子。
如果孩子还在读书,你把养父母都关进去,还要判很多年,孩子谁来抚养?
回亲生父母身边?
如果亲生父母去世了?
离婚重组家庭了?
又生孩子了?
或者警方解救了被拐孩子,但找不到亲生父母呢?
我们在媒体上看到的,都是正能量爆棚,十年如一日,锲而不舍找孩子的父母。
但又有多少父母,找不到孩子就放弃了呢?
理论上的完美解决方案,在现实面前,会遭遇巨大困境。
根本上说,买男娃是为了传宗接代,买女娃主要是想收做童养媳,避免家里男娃打光棍(很少见了),还是要传宗接代。
这些都是封建糟粕,但过去30年改革速度太快,中国城乡差距太大,农业文明一代还没死去,后工业文明一代已经长大。
要解决这个问题,只能靠时间慢慢改变国人观念。
60-70后农村父母可能还有这些思想,但80-90后父母就少得多了,00-10后长大后,女权思潮横行,重男轻女就更没市场了。
只不过,这个代际更新过程,充满血与泪。
就像我们这代人,注定是城镇化进程牺牲品。
我们要为了下一代,在大城市里拼命站稳脚跟,对不起我们在农村的年迈父母,也对不起我们自己的人生。
但我们的下一代,就能踩着我们的肩膀,活得更滋润,更自信。
越来越多年轻人不愿为下一代付出这么多,索性躺平不生了……
最后给大家看张图,是网友总结的2010年以来最有代表性的网络流行语——
我发现10年前很多流行语,明显带有网络无厘头痕迹。
比如“给力”、“神马都是浮云”、“悲催”、“hold住”,纯粹是一种自娱自乐的二次元潮流文化,现代汉语中原来就有这些概念。
但近几年流行语,对现实的映射越来越多,而且明确表达负面情感的流行语越来越多,“丧文化”开始流行。
我图中划线的,都是吐槽职场打工,感叹贫富差距有关的流行语。
这种“丧文化”,起源于15年“葛优躺”(半躺在沙发上),在18年“佛系”(躺坐随意,不care)中,得到升华。
最终在今年大热的“躺平”(毫不掩饰,彻底躺倒)中,完成自我跃迁。
和动词的不断“下流”不同,对于自我身份认定的名词,从12年“屌丝”,到18年“社会人”,再到20年“打工人”,不断“上流”。
“屌丝”明显带有自我否定的情感——我就是一滩扶不上墙的烂泥。
“社会人”则变得更中性,明白了世道险恶,为了生存,劳资也不客气了。
但“打工人”则充满了倔强感,强大的自尊心喷薄而出——打工怎么了?打工人!打工魂!打工都是人上人!
动词“下流”,名词“上流”,根本原因,就是今年最热的流行语:内卷。
年轻人想要得到和能够得到的,差距越来越大。
右派只能黯然退场,留出舞台,让左派小将们摇旗呐喊~
问题总需要解决,本人不才,说一点自己的看法。养父母取得孩子谅解后可以判缓刑!刑法的目的不是为了惩罚而是为了社会更好的发展!所以缓刑的内容不应该是社区改造,而是协助原生父母和孩子建立亲情关系!在过程中养父母必须无条件配合不得有任何异议!同时亲生父母应该多尊重孩子的意见!这本身就不属于养父母的幸福,所以他们要还债,也是法律给他们一次重新做人的机会!例如亲生父母要求孩子暑假过年都和自己团聚,养父母不得阻碍,孩子喜欢什么养父母必须如实交代!当然暑假去不去,去多久,都要尊重孩子的意见!
躺平没烦恼
现在是人权社会,法治社会。碰到犯罪就要重拳出击,姑息养奸就是对人民犯罪
18岁了,书白读了而已,没有是非观念[吃瓜]又不是不知道人贩子和买家是犯法了,这种罪的养育,有什么养育之恩可言,看到回养母身边真的好气人,不想再关注了,人贩子买家都下地狱吧,对孩子再好,也是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的自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