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国际机场挖出北周将军墓,墓主腰间一物,专家:男人的奢侈品

瑞知道史 2025-03-09 03:40:41

1988年深秋,西安咸阳国际机场的扩建工地上,推土机的轰鸣声突然戛然而止——翻开的土层中,一块雕刻着莲花纹的石板划破时空。随着考古队的紧急介入,一座深埋地下14米的北周大墓重见天日。当墓志铭上“使持节、上柱国、大将军若干云”的字迹显露时,在场的学者无不屏息:这位《周书》中仅留下姓名的鲜卑贵族,竟以如此戏剧性的方式重返历史舞台。

这咸阳国际机场,被网友戏称是“长安古墓国际机场”。仅是三期扩建工程(2020年7月破土动工),就勘探共发现各类古代文化遗迹4600余处,其中包括各时期古墓葬3500余座。这些古墓的主人不乏我们耳熟能详的历史名人,比如上官婉儿、武则天的亲妈等等,机场附近的小区直接原地升级成坟景房。

自古,咸阳和西安皆属“长安之地”。历代帝王将相、达官贵人极为重视墓穴的修建和厚葬。等级最高、密度最大的墓葬区,当属渭河北岸。而且,帝王陵群还有规模巨大的陪葬墓群。

若干云墓葬所在的咸阳洪渎原,是北周皇族与顶级贵族的“终极会所”。在武帝宇文邕孝陵东南3公里处,若干云(“若干”为鲜卑复姓)墓与叱罗协、王士良等北周重臣墓葬构成星图般的布局。

若干云墓志记载的“六州军事总管”“开府仪同三司”等头衔,揭开了这位鲜卑将领的显赫人生。作为宇文泰“关陇军事集团”的核心成员,他亲历了西魏攻灭东魏的沙苑之战、邙山之战,见证了府兵制从雏形到成熟的全过程。其墓葬规格比照皇室——5个天井象征“五方通衢”,30米墓道暗合“三十三重天”,这正是北周“勋臣陪陵”制度的生动注脚。

据墓中出土墓志可知,若干云于北周武帝宣政元年十二月二十三日(579年2月4日)下葬。不过,若干云妻子家族中可是“人才辈出”,并关系复杂且有趣:若干云的岳父是那位统一北方,又积极灭佛,但36岁就英年早逝的北周武帝宇文邕;若干云的大舅哥北周宣帝宇文赟,娶了隋文帝杨坚的女儿杨丽华;若干云的妻姐清都公主与北周、隋初大臣阎毗育有两子,两子为唐初均先后任职将作大匠、工部尚书的阎立德、阎立本兄弟……果然,历史的这个舞台,还是太小了。

若干云墓道东壁残存的武士图堪称北周服饰改革的“活标本”,头戴鲜卑风味的卷檐浑脱帽,身着汉式交领宽袖袍,腰系蹀躞带,足蹬西域式样的尖头靴。这种“浑脱帽+汉家衣”的混搭,正是宇文泰“赐胡姓、行周礼”政策的视觉化表达。

墓葬出土陶俑、金属器、墓志等200余件文物。在所有出土文物中,那条还系在墓主身上的白玉金具蹀躞带无疑是最耀眼的明星。蹀躞带起源于游牧民族“束衣携物”传统,北周将其纳入官服体系,并融入中原玉文化。

带具由9块和田白玉方銙、金扣头与垂挂7个金环组成,玉銙表面阴刻联珠纹与忍冬纹,金环上残留着皮革系带的痕迹。与金玉带一同出土的还有象牙制笔状刀柄,刀鞘两端饰金帽的小刀两件。它是迄今为止出土的,唯一一副可以确认为实用品的蹀躞带。

这条奢华的腰带,藏着三个维度的文明密码:

军事贵族的身份芯片

《周书·武帝纪》记载:“一品金带十三环,二品金带十一环,三品金带九环”。若干云佩戴的九环玉带,既符合其大将军身份,又因玉质的特殊恩赏彰显功勋。每个金环原应悬挂算袋、刀子、砺石等“蹀躞七事”,这套源自游牧民族的随身装备,被北周制度化为权力配饰。这样的设计,和今天的某些公务制服也非常相似。

技术融合的巅峰之作

玉带銙采用“砣具+解玉砂”的汉地工艺,金扣头运用草原擅长的锤揲技法,而联珠纹的细密錾刻则透着粟特金银器的神韵。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田亚岐研究员通过显微观察发现:“玉銙背面有织物包裹痕迹,说明当时为保护玉料,采用了中原的裹衬工艺。”

隋唐文明的先声

这条蹀躞带恰似文明演进的“中间态”,既保留鲜卑“蹀躞七事”的实用基因,又开启隋唐玉带制度的先河。对比西安何家村唐代窖藏的白玉九环带,二者在形制上呈现出清晰的传承脉络。

后来,随着历史前进,实用性的蹀躞带的也发生了变化,装饰性不断增强。玉梁金宝钿带以玉作框,填金嵌宝,华丽非常;胡人伎乐玉带满布浮雕,载歌载舞,一派欢乐祥和的盛唐气象。这样的变化,正是唐朝发展壮大后,渐渐脱离游牧民族生活方式的缩影。

北周作为南北朝末期由鲜卑宇文氏建立的政权,在宇文泰改革下推行“府兵制”“六官制”,深度融合鲜卑部落兵制与汉族门阀政治,为隋唐大一统奠定基础。而一座若干云的墓葬,也犹如一座时空胶囊,封存着北周这个“混血王朝”的基因片段。

当我们在博物馆里凝视这条白玉蹀躞带时,看见的不只是金玉交辉的奢华,更是草原青铜带扣与中原组玉佩的千年对话。它就像一根文明的脐带,连接着“五胡乱华”的动荡与隋唐盛世的荣光,讲述着中华民族如何在碰撞融合中孕育出新的辉煌。

图片自网络#亮瞎眼的文物分享#

0 阅读:0
瑞知道史

瑞知道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