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中国人首登珠峰,贡布掏出毛主席像,把一张纸条埋进石堆

正史笔记 2023-01-04 14:04:04
前言

1960年5 月25日4 时20分,一个名叫贡布的年轻人从背包中拿出一尊毛主席半身石膏像,稳稳地放在了珠穆朗玛峰那8848.86米的顶峰上。

这是毛主席像去过的最高的山峰。这群勇敢的中国人,在攀岩到最后阶段时,甚至连氧气瓶也丢了,却仍背着一面中国国旗和毛主席像,只为让全世界看到,这面象征着革命的五星红旗,飘扬在地球的制高点……

毛主席和贡布握手

贡布,从农奴到解放军战士

贡布,登山运动员,藏族人。1956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9年入选中国登山队,1959年曾登上新疆境内的慕士塔格峰,1960年5月25日与王富洲、屈银华一起从东北山脊登上珠穆朗玛峰。

1933年,贡布出生在西藏定日以北的昂仁县一户农奴的家中。一代一代,农奴的命运是悲惨的,苦难无尽。贡布不到9岁,便跟随父亲给农奴主当奴隶,种地、放马、牧羊。成天吃不饱,穿不暖,饿着肚子奔走在崇山峻岭。白天顶着星星上山,晚上缩卧在羊圈旁。全家人只有一个愿望——拼命劳动换取主人几小块贫瘠的“差地”(民主改革前西藏封建领主分给差巴耕种的租税地)。但不久,唯一的一点“差地”也被农奴主收回,贡布只有随着全家去到处流浪。

多少次,他抬头望着远处那连绵不尽的雪山,盼望有个自己的家,能吃上一顿饱饭。故乡离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并不远,不用到定日就能远远看见珠峰的脸。但那是冰雪的世界,他的心也似冰雪那么凉。幼小的心灵里,他明白只要有农奴主的地方,穷苦农奴永远不会有幸福。

住在破帐篷里的农奴家庭

好在,这冰雪终于融化了,西藏和平解放,天地一下子变了样,农奴站了起来。更想不到的是,1956年他光荣地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成了一名战士。在部队,他感到一切都是新鲜的,革命大家庭的关怀暖透了他的心。

贡布在部队当过炊事员、战士,全身有使不尽的力气。盖营房、参加生产劳动,他冲在最前面,多次受到部队的奖励。连里还教他学文化,第一次有了受教育的机会。他学得很认真,很努力,感到世界在他的面前一下子宽阔起来。

加入登山队,只要组织上号召,就是祖国的需要

1959年,对于他是格外值得记住的一年。当时刚刚成立几年的中国登山队正准备和苏联登山者一起攀登珠穆朗玛峰,为充实队伍,便决定从部队里挑选一部分队员。先要体检,贡布和不少战友都报了名。贡布这时还不知道登山是怎么一回事,但他心里明白,只要组织上号召,就是祖国的需要。

体检之后,贡布的条件合格,便被吸收为队员了。当年,他就加入了中国男女混合登山队,参加攀登新疆慕士塔格峰的活动。

登雪山

第一次来到冰山上,贡布觉得这登山并不难。但是,一攀登起来全身怎么也不听话,费了很大的劲和时间好不容易刚攀上去几米,脚下一滑又回到了原来的地方。看着别的队员轻快地踏雪蹬冰走壁飞崖,他很着急,知道登山真不是一件易事了。于是,他照着别人的样子边学边登,可怎么也难掌握要领。

难道自己真的不是干登山的材料吗?贡布不得不开始怀疑自己。

登山队的领导见状,鼓励他说:“贡布,别急,队友们也不是一天练出来的。你从小就生活在西藏高原,又长期参加体力劳动,高山适应性和耐久力都比别人好,这是你最大的优势。所以,你要先树立信心。登山技术方面,教练员会指导帮助你的。”

贡布点点头,在教练员的帮助下,开始一步步掌握复杂地形的登山技术。他学习更是格外刻苦。果然,只一年多,他就已熟练地掌握了主要技术,成为队里的骨干。

1960年初春,中国登山队在苏联方面不参加攀登的情况下毅然决定自己向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挑战。当时,全国正是3年困难时期,刚刚建队不到5年的中国登山队在这时攀登珠峰,对全国人民振奋精神意义重大。但海拔8848米的珠峰,自北坡攀登从来没有被人类征服过。不少外国登山者曾对此作过许多登顶之梦,均以失败告终,他们称登珠峰是“在地理上对世界的最后一次挑战”。

登山队员

把毛主席像放在世界最高点

1960年3月中旬,贡布随队到达珠峰大本营。

这里由于海拔太高,空气稀薄,严重缺氧。尽管贡布的适应性较好,但最初也感到头痛,吃不下东西。狂风拼命地咆哮,卷起雪粒扑打在脸上很疼。巨大的冰崩不时发出雷鸣般的轰响。暴风雪说来就来,把天地搅得天昏地暗。天气和山上地形的险恶,使登山队员们每一步行动都万分艰难。但这一切贡布都不怕。他感到是在一个英雄的集体中,自己又曾是解放军战士,应当时时作出表率。

在党组织和战友的帮助下,贡布的进步很快,也更加热爱集体,对胜利充满信心。一到营地,他就抢着搭帐篷、整理物资,忙这忙那。他平时不爱说话,只知埋头做事,一直受到大家的尊重。

不久,艰难的行军开始了。

他和战友一起,一个一个营地向上顽强地攀登。运物资、修路,搏斗在冰峰雪谷中。每向上攀一步,都感到十分吃力,大口大口喘着气。但是,当他看到别的战友行进困难时,马上把战友的背包接过,背到了自己身上。

珠峰旧照

在第二次适应性行军时,一天,他们到达了6600米的营地。夜里,暴风突然来临,吹得飞沙走石,几乎要掀走他们睡觉的帐篷。这时,帐篷外的一顶高山帐篷猛然被风卷下了山去,贡布刚想冲出去拉住,但已来不及了。当天夜里,他一夜没睡好。第二天清晨,大家还没有起来,他便和另一名队友米马一起在冰雪中四处寻找,找了很长时间,攀下去很远,终于在一个冰岩角找到了帐篷。

为这件事,队里表扬了贡布,说他有主人翁精神。他感动得落了泪,过去拼死拼活给农奴主作苦力,得到的仍是饥饿和辱骂,今天做了这么一点点该做的事,就受到了战友这样的夸奖,他再次感到集体的温暖。

在第三次行军中,他曾到达了8500米的高度,这已充分证明了他的实力和信心。顶峰,已经不远了。可就在这时,一位队友出现严重的高山反应。他二话没说,马上服从了组织的决定,护送战友下撤。

下撤更是艰难,因为他必须时时保护队友的安全。走着走着,他只顾照料队友,脚下一滑,身子猛地一扭,脚部被严重扭伤,疼得他脚不敢沾地了。但就是这样,他仍然拖着一只伤脚,出色地完成了护送队友的任务。

但是,回到大本营一看,脚肿起来了,痛得他汗水直流。

贡布非常着急,因为全队突击顶峰的第四次行军就要开始。他多么想加入突击队呀。而偏偏在这个时候伤了脚。

登山队员

果然,队里为照顾他的伤势,决定他留在大本营休息养伤,不参加第四次行军的任务。他一听急坏了,但怎么说也没有用。就在这时,贡布64岁的父亲从家乡赶到了大本营来看望儿子。父亲给他带来故乡的风干羊肉和奶酪等食品,还告诉他,家乡土地改革之后家中分到了土地,过去的苛捐杂税全没有了,家中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

家乡的巨变,使贡布兴奋极了,他再次来到队部,强烈要求参加第四次行军。他说:“我的脚正在好转,决不能失去这机会。就算我突击顶峰有困难,但我可以当运输队员,也算我为夺取顶峰出了力了。要不,躺在这里我实在受不了!”队里看他决心这么大,又检查了他的伤后,终于同意他参加行军。

这是最后的一次关键性行军了。突击顶峰能否成功,就在这一次。

5月17日清晨,贡布和战友们列队站在大本营前的珠峰广场,举行出发前的宣誓。队领导把一面五星红旗和一座白色的毛主席石膏像交给了马上要出发的登山队员。这意味着,谁能够突击顶峰,谁将代表全队,把红旗和毛主席石膏像带上峰顶。

贡布举起右手宣誓时,久久望着这面红旗和毛主席像。

“……一只脚伤了,还有另一只脚;一只手断了,还有另一只手。只要我们的心脏还在跳动,坚决为党的事业贡献出自已的力量,为攻克珠穆朗玛奋斗到底!……”

王富洲、屈银华、贡布

5月23日中午,贡布随13名队友经过7天的艰苦攀登,到达海拔8500米的最后一个营地。24日9时30分,突击顶峰的战斗打响了,突顶队员为王富洲、刘连满、屈银华、贡布。

他们行进了仅70米,就用了两个小时。这里,已是人类从未踏上过的高度。

最艰难的天险“第二台阶”横在面前。这是一块巨大的陡壁,垂直达80多度。4个人一次次攀登失败,最后用“搭人梯”的方法,用了5个小时,才攀上了“第二台阶”。

天开始黑下来了,这时的海拔高度已到8700米,气温低到零下30多度,几个人的氧气也已快要用尽。贡布咬着牙,顶着猛烈的高空风,一步又一步向前移。而身边的战友刘连满,身体虚弱得每走一两步就不自觉摔倒在雪中。氧气,几乎没有了,这里是被外国登山者公认的“死亡地带”,刘连满只好留下,贡布和其他两名队友继续前进,冒着最大的生命危险登顶。

就这样,贡布在前边的雪中带路,每迈出一步,喘半天。王富洲赶上来,再向前开路。

到8830米处时,他们扔掉了已没有氧气的氧气瓶,轻装向顶峰一步一步冲击。走一步,喘很长时间。终于,再往前走,已没有任何高度了。这时,夜光表的指针指着4时20分,这已是5月25日的凌晨。

王富洲、屈银华、贡布

在顶峰,贡布打开背包,拿出了那面五星红旗和毛主席的石膏像。队友王富洲花了约3 分钟时间,在一张纸上写下一句话:“王富洲等三人征服了珠峰”。贡布走过来,帮他把这张值得纪念的纸条撕下来,放在一只白色羊毛织的手套里,然后埋进了垒垒的细石堆里。

为了纪念登上顶峰的胜利,他们拣了九块岩石标本,准备回来带给毛主席。

他和队友,创造了世界登山史上史无前例的壮举。珠穆朗玛项峰,从此刻下了这三个中国人的名字,而其中一个,贡布,过去曾是农奴,如今已是登山英雄!

0 阅读:63

正史笔记

简介:我们不创作历史,我们只是历史的搬运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