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十大元帅中唯一参加过秋收起义的人,是红军中著名的政治工作者之一。他病逝后,毛泽东悲痛逾恒,写下了“君今不幸离人世,国有疑难可问谁”的著名诗句。
罗荣桓,1902年11月26日生于湖南省衡山县鱼形镇。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鄂南暴动,8月间率领农民军到修水,参加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随即上了井冈山,他是十位元帅中唯一参加过秋收起义的人。从三湾改编到古田会议,罗荣桓一直坚持毛泽东关于官兵一致、连队建党等一系列军队政治工作的原则,是当时红军中最著名的政治工作者之一。从1930年起,他先后担任过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政治委员,第一军团、江西军区、第八军团政治部主任等职。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征。
在共同奋斗的艰苦岁月里,毛泽东和罗荣桓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对罗荣桓的为人也知之甚深。1937年,毛泽东在延安和罗荣桓的夫人林月琴谈起罗荣桓时说:“为什么让荣桓当党代表呢?就是因为他老实。”
抗日战争时期,罗荣桓历任八路军一一五师政治部主任、政委、代师长、山东军区司令员兼政委、中共山东分局书记等职。在艰苦的抗战环境中,他的健康状况受到了很大的损害,出现了尿血现象。毛泽东得知情况后,立即发来电报,指示:身体重要,能否到新四军检查治疗。后来陈毅接罗荣桓到新四军就医,虽说新四军的医疗条件比鲁南强,但要查出病因仍很困难。于是有人建议罗荣桓化装成商人,到上海去彻底检查,并当即向中央请示,中央复电同意。但第二天,毛泽东发来急电,指示:罗荣桓身上有枪疤,易被敌人发现,不宜去上海。关切之情,溢于言表。在淮南治疗了一个时期后,罗荣桓不以病体为念,便带了一位医生同返鲁南,继续指挥部队作战。辽沈战役前夕,罗荣桓随军进驻大连。毛泽东对罗荣桓的健康仍念念不忘。罗荣桓刚一进城,他就发来电报,催促罗荣桓到医院检查。当毛泽东得知检查结果是肾癌,需要手术时,又担心大连医院不可靠,亲自来电布置就医问题。
中央撤离延安的消息传来,罗荣桓手术后才两个月,他再也躺不住了,立刻返回了前线。北平解放后,中央从平山进入这座古城,罗荣桓率部南下,行至天津,由于长期患病和手术后未得到恢复,突然晕倒。毛泽东闻讯,派黄树则到天津探望,并亲笔给罗荣桓写信说:不宜南下,可回北京治疗。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建国后,罗荣桓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最高人民检查署检查长、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总政治部主任兼总干部部部长、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中央政治局委员等职。繁忙的政务、军务使他的健康情况每况愈下,心绞痛、高血压时常发作。有时一个会开完了,他就得靠在会议室的沙发椅上休息半天,才能缓过劲来。罗荣桓带病坚持工作的情况,引起了毛泽东极大的关注。1950年9月20日,他在一份报告上批示:“荣桓同志:你宜少开会,甚至不开会,只和若干干部谈话及批阅文件,对你身体好些,否则难以持久,请考虑。”毛泽东的批示体现了党的亲切关怀,罗荣桓对此非常感激。同时,也使他感到自己的责任重大。他仍然带病坚持领导总政和干部部的全盘工作。他在担任总政治部主任期间,在如何宣传和学习毛泽东思想等问题上,与林彪发生了激烈的冲突。毛泽东多次支持了罗荣桓的正确意见,这使他得到了不少宽慰。
1963年9月28日,罗荣桓病情严重再次住进北京医院。到年底,他的病情更为恶化。毛泽东、刘少奇、朱德、陈云、邓小平对他的病情都非常关切,指示医院大力组织抢救。12月中旬,为准备给他输血,总参、总政许多与他同为“O”型血型的青壮年军官自愿组织起来守候着。此时罗荣桓经常处于昏迷状态。一次他苏醒过来,看着床前的夫人林月琴和孩子们,他拉着林月琴的手,深情地说:“我死以后,分给我的房子不要再住了,搬到一般的房子去,不要特殊。”他又一个一个地看着自己的孩子,嘱咐他们说:“我一生选择了革命道路,这一步是走对了,你们要记住这一点。我没有遗产留给你们,没有什么可以分给你们的。爸爸就留给你们一句话:坚信共产主义这一伟大真理,永远干革命。”随后又昏迷过去。昏迷中,他还在不断地重复说:“我革命这么多年,选定了一条,就是要跟着毛主席走。”1963年12月16日下午,罗荣桓在他的战友贺龙、张爱萍、甘泗淇、梁必业、肖向荣以及他的夫人林月琴和孩子们的守护下,心脏停止了跳动。
这天晚间,毛泽东在中南海颐年堂会议室召集会议听取聂荣臻等汇报十年科学技术规划。开会前,毛泽东提议大家起立为罗荣桓默哀。毛泽东十分难过地说:“罗荣桓同志是1902年生的,这个同志有一个优点,很有原则性,对敌人狠,对同志有意见,背后少说,当面多说,不背地议论人,一生始终如一。一个人几十年如一日不容易,原则性强,对党忠诚。对党的团结起了很大作用。”
会后,毛泽东悲痛逾恒,几天内夜不能寐,写成七律一首《吊罗荣桓同志》:
记得当年草上飞,红军队里每相违。
长征不是难堪日,战锦方为大问题。
斥鷃每闻欺大鸟,昆鸡长笑老鹰非。
君今不幸离人世,国有疑难可问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