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国家教育体大难变,人才培养不易。按照本研究提出的方法和出版发表的成果,开始启动英才教育。初期开展哲学、历史、英语和写作教学。欢迎有志之士体验。另邀网络技术、教材编写和投资合作者。前景广阔!

衡水中学喊出“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的口号,听着很励志。努力学习没错,但也需要根据自身实际掌握好“度”!
首先,“往死里学”毕竟属于过激之举。衡中的学生过于军事化,连吃饭时间都严格限制,着实过分!教育学家杜威说过——疲劳是教育最大的敌人。医学研究结果也证实他的话——睡眠不足会导致前额叶皮层功能受损,直接影响逻辑思维和决策能力。实际调查也提供案例支持——每周休息时间不足24小时的学生,数学平均成绩比同龄人低15%。所有人应当都有这样的体会——过度疲劳不但影响身心健康,也影响办事效率。对中小学生来说,“往死里学”其实伤害所有学生——由于主要精力都用在反复大量的机械练习上,优秀学生没能学到更多更深的知识;中等学生在竞争激烈的内卷中自残不息;弱等学生失去了任何可能发展个性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总体上身心健康都受到严重伤害,这是最大的过激!

其次,“往死里学”就能成才?什么是人才?标准一直在变,而且变得很快。几十年前,只要上过学,高小毕业生就算是人才,初中生、高中生在乡村就算高级人才;改革开放之后,上得起学的人多了,加之教育快速发展,中专或大专生增多,都被视为难得的人才;很快,大学本科生如雨后春笋、遍地鲜花,被正式列入人才殿堂;而在近些年,在很多人眼中或是用人单位中,恐怕只有研究生和博士生才能算作人才;到了眼下,无论国内外,人才标准已经聚焦于拔尖创新型人才,即只有少数不但拔尖而且具备创新才能的人,才能成为国家急需、社会急用、教育全力培养、大家看得上的人才。至于千辛万苦考上大学,只具备了找工作的资格,能否找到,还得看社会发展情况。一句话,现在的大学生只是比没上大学的多学习了一些知识,还远不是拔尖创新型人才。

顺便谈及,各地都有人才库,将大学毕业生视为人才统一管理。为什么只能起到档案管理的作用?主要原因就是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人才标准,起不到挖掘使用拔尖创新人才的作用。所以顺便建议,真正的人才库应当通过专门的调查和收集,将在实际工作中愿意创新、有所创新的人才进行登记管理,且负责向社会宣传和推荐,才能充分发挥伯乐的作用,实现管理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