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手古代哲学,右手现代科学,破解道家“有”“无”奥秘

婵道评文化 2024-03-20 02:45:57
引言:

《道德经》明明每个字都知道,合起来就不知道了,常让人感觉摸不着头脑。比如:“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里的“有、无”。乍一看知道,有就是存在,无就是不存在。往深了想又不知道了。本文尝试用古代哲学思想加现代基础知识,去理解一下“有”“无”。

一、“混沌”的组成:气、形和质

老子是春秋时期哲学家,脱离不了时代和认知的范畴。古代道家哲学认为:“混沌”是气、形、质三者浑然一体未分离的统一状态。让我们一起看看“混沌”的组成:气、形和质。

1、气:被认为是构成万物的基本元素或原理。它无形无象,但又无处不在,是宇宙间一切生命现象的本源。古人按照不同标准给气进行了分类,比如阴阳二气、五行之气。《道德经》中也有:万物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

2、形:被认为是物质形态的具体表现形式,它是气的凝聚和固化状态。形有定状,但并非固定不变,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可塑性。形体现了事物的具体结构和外在形象。

3、质:被认为是具有固定实物的特性。它是气的进一步凝聚和固化,形成了具体的实体。质是稳定的,不易改变,代表着事物的本质和内在结构。

二、用现代科学思维,如何理解气、形、质

1、气无形无象,咋去理解?有没有简单的类比?

空气、水汽、水蒸气等气体,也是无形无象。

2、思路一开,形是气的凝聚,非固定不变。

什么东西的形状会变来变去?液体。比如水蒸汽凝聚了,是水啊,水是液体。

3、继续沿着这个思路,液体进一步凝聚和固化,形成稳定的实体。

质,那大概类比为固体了,水凝聚成冰。

那么以水为例,气==水蒸汽,形==水,质==冰。

这只是大概类比,方便我们理解,并不是说完全一样。

其实类似的还有好多,比如碳,气态的二氧化碳、液态的液体金刚石、固态的金刚石和石墨等。

三、“气、形、质”和“有、无”的关系

如果不考虑气形混合、形质混合等特殊情况,用看不到和看得到的标准,简单分类对应:气体对应着气,无形无相,那就是“无”;液体和固体看得到、摸得着了,那就是“有”。

当然这里的简单分类,也只是为了便于理解,并不是说气体就一定是无,液体就一定是有,类似于“名可名,非恒名”的意思。

有了上面的共识,再返回来看“有、无”:

“天下万物生于有”就现在的科学,水里诞生了单细胞和多细胞,有了各种各样的生物,也讲得通。

“有生于无”气体压缩凝聚会变成液体和固体,说成生,可以理解吧。

有和无 “同出而异名”,水蒸汽、水、冰都是水分子构成的,只是不同的形态,人为的赋予了不同的名称。

对于上面的解释,九年义务教育的都能明白。将抽象的东西具象化,把干巴巴的“有、无”丰满化,感觉还挺有意思的。

0 阅读:71

婵道评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