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庄学院杨书记被免职也许是一件好事,可以摆脱行政职务专事科研

文学私秘 2023-07-02 21:26:01

最近的一则新闻,颇为热闹地沸沸扬扬:因出轨被举报,南京晓庄学院党委副书记杨种学被免职。

看到这位杨书记的职务,颇为好奇,他不可能是凭着鼠摸狗盗到达目前的层级的。

于是,到网上搜了一下,不禁大吃一惊。

杨书记真可谓是著作等身。

从2012年到2019年这短短的七年之间,他主编与参与主编了六本教材(也有说是七本教材,没有找到第七本,暂缺待补)。

虽然教材的页数不是很多,但这样的编撰量,也是相当的惊人的。

我们不妨看看一心扑在学术上的杨书记的学术成果:

1、《Java EE项目实训教材 MVC框架技术应用》

作 者 :杨种学,王小正主编;李国青副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2年12月出版,207页,列入“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类专业校企合作实训系列教材”。

内容提要: 本书内容主要包括:JavaEE开发环境配置、JSP应用、Struts2应用、Hibernate应用、Mybatis、Spring应用,每种技术都从最基本的例子着手,一步一步引导读者学习和应用这些技术。教程最后通过教学管理系统和教育资源网络平台这两个来源于企业的真实案例,介绍了企业项目开发的具体实践流程。

2、《JAVA程序设计实验指导教程》

作 者 :郑豪,杨种学主编;李青副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 , 2013年3月版,153页,列入“ 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类专业校企合作实训系列教材”丛书。

内容提要: JAVA是一种可以撰写跨平台应用软件的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是由美国sunmicrosystems公司于己于1995年5月开发的JAVA程序设计语言和JAVA平台的总称。JAVA语言是从C++程序语言发展而来的。它是当前网络编程中的首选语言。

3、《C语言程序设计》

作 者 :田丰春,杨种学主编;曹晨,杨鑫,王小正,李朔副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1月版。287页。

内容提要: 本书从计算思维培养的角度出发,以应用为背景,通过对实际案例的思考分析,借助任务驱动的模式将知识点串接起来,形成逻辑清晰的脉络和主线,加深对C语言的理解和驾驭能力,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大学计算机基础实训指导》

作 者 :田丰春,杨种学主编;王洁,王峥,王岩,陆剑超副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6年8月版。192页。

内容提要: 本书分为两部分:基础知识指导篇和上机实验指导篇。基础知识指导篇包括信息技术概述、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软件等6章;上机实验指导篇包括6个实验,主要有:操作系统、网络基础、文字处理、电子表格等。

5、《JAVA EE框架技术与案例教程》

作 者 :杨种学,王小正主编;侯青,徐家喜,朱杰副主编,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 2017年12月版。274页,列入“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类专业校企合作实训教材系列”丛书。

内容提要: 本书从内容上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JavaEE技术”,第二部分是项目开发及软件工程实践。全书共8章,内容包括JavaEE概述和开发环境、Javaweb基础、Javaweb前端技术应用、Servlet基础和JSP应用、Struts2应用、ORM应用、Spring应用、综合项目等内容。本书加入了实用的企业开发实例,提供一些拓展、深度学习的资源,构建了JavaEE技术的立体化教材。

6、《信息安全导论 在线实验+在线自测》

作 者 :杨种学,孙维隆,李滢主编,人民邮电出版社,2019年2月版,160页,列入“西普教育研究院IT前沿技术方向高校系列教材”丛书。

内容提要: 本书旨在让学生掌握信息安全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当今行业体系和行业热点、国家相关政策及法规。同时结合在线实验资源,使学生能够明确学习目标、培养学习方法、掌握一定的实战技能。

杨书记对中国高校计算机的授业解惑大业,夙兴以求,夜寐以思,付出了大量的精力,这一本本著作足可见他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计算机人才培养,作出了不可泯灭的贡献。

什么叫“应用型本科院校”?

我们在《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机制研究》(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一书中,找到了一个答案:,

——我国高校分类以潘懋元教授提出的三种类型为代表:①以学习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的基本理论为主的学术性大学,以“985工程”高校和部分“211工程”高校为主体;②以学习各行各业专业知识为主的培养不同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应用型本科高校;③以学习各行各业职业技能为主的不同层次的生产、管理、服务等一线技能型人才的职业技术高校。本书研究对象是第二类应用型本科高校,它具有立足地方,着眼行业,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服务,并在地方化发展战略中彰显自己特色的基本特征。构建服务于地方区域经济的校企合作模式的革新是根本问题。地方高校是校企合作实践的主体,企业在校企合作体制创新中起推动作用,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

可以看出,杨书记的主攻方向,是与他所在的学校晓庄学院的性质密切关联的。因为晓庄学院就是一个典型的“应用型本科高校”。

之前,杨书记一心扑在学术上,他的学术论文,都是纯粹的研究性论文。

值得注意的是,2015年的一篇论文中,他的职务首次开始标明为:教 务处处长,此时他40岁,才有了一个高校的一官半职,不能说在仕途上很顺当。

到了2013年,他已经开始摆脱纯粹的技术论文的合作研究,而开始介绍弘扬自己学院里的成功经验。如这一年度刊登在《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上的《素质教育理念下计算机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研究》一文,杨书记开始把学术论文变成了经验介绍,在他的论文中,他所供职的晓庄学院显然在教学实践上取得了值得推广的成就。文中写道:

——我校计算机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道德品格、专业素养、工程能力和身心健康为核心的全面发展,以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建立以综合素 质与科研创新精神和能力培养为重点的多层次、模块式实践教学体系。突出创新人才培养实践教学的系统性、 整体性、综合性和实践性。本着“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念,紧扣学校应用型本科的办学定位,以培养学生 核心竞争能力 (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为目标, 逐步构建了“感知阶段”、“探索阶段”、“成功阶段”、 “反思阶段”和“平台载体层”、“实现手段层”、“心智 体验层”、“能力素质层”、“研究过程层”的实践教学模式 (见图 1)。——

这个经验就是作者所说的形成“四阶段、五层次”矩阵式人才培养实践教 学模式 。

大概觉得意犹未尽,杨书记又在《计算机教育》 2013 年第21期上,于次刊发了一篇的敏锐论文《计算机类专业校企协同创新人才培养》,再次如数家珍,把学院的经验再次推介了一遍:

——作为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南京晓庄学院计算机类专业的创新人才培养根据自身特点,在长期实践中逐步确立了“一个主线、二个面向、三个维度、四个融合、五个意识、六个能力”的创新人才培养定位,构建了“多元化、全方位”校企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与模式,形成了“四阶段、五层次”矩阵式创新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促进了计算机类专业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为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开展校企协同创新人才培养进行了有益尝试和探索——

从技术性学者转型为行政干部,后来的杨书记的文化底蕴,便显示出缺漏来。

他的论文里,充满着语句不通的密集现象。

比如这一句:

——软件工程专业是培养高素质的、系统化接受软件工程教育理论的工程技术人才,强调以工程的观点开展教学和科研工作。——

这一句子中,用了“是”,那么,后面总该跟上一个宾语,但是杨书记这句话里,没有宾语,造成句子,有头无尾,看起来十分难受。

这种没有宾语的毛病,在杨书记的论文里,可谓随处可见。

——数据挖掘是建立在数据库技术及统计原理等多门学科的基础上,以数据库技术整合统计分析的需求,进而利用统计分析的软件在海量数据库中挖掘出支持决策的有价值信息反馈给管理者和决策者。——

主语是“数据挖掘”,“是”后面的宾语,被杨书记当成酒喝了。

看看类似的符合语法的句子:“数据挖掘是建立在数据仓库基础上的高层应用”。

再来看杨书记的病句:“素质教育是针对教育中存在的学生综合素质,特别是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不强而提出的。”

“实践能力不强”是通的,但前面的“综合素质”搭配“不强”,则明显不能匹配。

再看一句:

“实践是培养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离开实践无法进行素质教育,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专业素养、道德品格、心智心态等只有在学生开展实践活 动中才能得到锻炼和提升。”

这是一个典型的病句,一连串的主语“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专业素养、道德品格、心智心态”都要搭配“锻炼和提升”,之间龃龉触目可见。

再布置一个改错题,看看杨书记论文中的文理不通、叙事吃力的尴尬处:

——人们对客观世 界的认识过程,是一个感知、观察、思维、实践、认识、理解、再实践、再认识及再理解等过程。人首先对外部事物通过视觉、听觉等感知这个事物;然而,当人对这一事物产生好奇心和对未知产生的兴趣,即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进而产生挑战未知的欲望。

进一步观察、收集信息、整理信息,为人进行抽象思维、逻辑思 维提供了基础条件,也就会提出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这种思想和方法也是不断完善和调整的,必然经历挫折,出现情绪的低谷,甚至想要放弃,一定找到问题 的突破口会显得非常兴奋;如果实践的情况与思维、认识结果有误差时,人又可以通过新一轮的思维来重新认识它和理解它的,直到真正解决问题,成功带给人是喜悦和充实。解决问题之后进行总结、反思并生成新的目标,成功也会给人解决新问题冲动和信心,这也是一个不断循环、改进、提升的过程。——

所以,杨书记从一个理工男转型成一个行政干部,便在学术论文上,捉襟见肘,破绽百出。

我们注意一下,杨书记是从2018年开始任副校长的,这时候,他44岁,正值壮年,俗语说:在其位,谋其政,一旦担任了学院的高层领导,杨书记便谋划起校长应该拥有更多的话语空间与权力空域。

这种潜意识集中体现在发表于2020年5月7日《中国社会科学报》上的一篇文章《发挥大学校长对高校智库的引领作用》。

这个文章的意思太明显了,就是身为校长,必定是人中龙凤,应该有更大的作用发挥,特别是高校智库,应该让校长站到引领的地位。

文中写道:“在高校智库建设发展、做大做强的过程中,校长可以发挥重要的价值和作用,并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弥补高校智库的先天缺陷。”

校长能够“弥补高校智库的先天缺陷”,相当于女娲补天,校长当仁不让啊。

至于为什么“独有校长驱虎豹”?看看文中的论述:

“因为如果要弥补这些缺陷,需要更高层来统筹协调,引入更多的外部资源。这些都需要高校智库的上一层管理体系深度介入,从整体性治理的角度切入,逐步改进这些问题。在长期参与治理我校几个智库的过程中,笔者认为高校智库的良性发展必须要有校领导的积极参与,才能够解决上述的几个难题。事实上,很多高校智库也是这样做的,如华东师范大学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一直由华东师范大学原党委书记童世骏担任院长、上海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由该校原校长张民选担任院长。”

那么,如何来体现校长的作用呢?时任杨校长提到三个措施:

一是敢于改革高校智库的管理体制。

就是“学校从根本制度上予以改革”,“笔者认为至少要以分管副校长一级担任智库的顾问或名誉负责人,推动高校智库的实体化发展,在民政部门将智库注册为民办非企一类的组织,由智库负责人担任法人。只有这样,才能够将高校智库与高校科研院所并列成为两类不同性质的机构,从而设置单独的考评机制;同时也通过法人的设立为高校智库设置独立账号,方便智库发放各类劳务费、专家咨询费。”

有这两个机制,校长有了权,也有经费,干起工作来,就更风声水起了。

二是专于组建高校智库的研究队伍。

“大学校长应有统筹学校人才资源、汇聚人才队伍为智库服务的想法与作为,弥补智库负责人仅仅局限于某一学科领域的视野不足。”

也就是说,校长必须拥有人事的权利。

三是善于搭建高校智库的咨政渠道。

“校长可以担任智库的名誉负责人或顾问,利用集中会议、集中学习及专门渠道等形式将本校智库的研究成果以快报、专报递交省市有关决策部门,也可以带领智库拜访、对接省市有关决策部门,将智库推出去;同时也要注重引进来,以调研等名义邀请省市有关决策部门来校指导智库建设。”

校长可以借着智库,进入社会层级,就像加入骑车团,可以接触更广泛的社会人士,引进社会的人脉。

可以看出,杨校长的这个建议,把校长的作用发挥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而现在因为电梯门的意外事件,杨书记的建议肯定要暂缓实行了。其实,我们注意一下,杨书记的技术论文,主要着力于技术介绍,无甚对错,但杨书记在进行管理纵论的时候,无论是在论文的叙述还是建议的可行性上,都与他的技术性的论文的公正客观差一个能级,对照他在“电梯门”事件上的大意失荆州,杨书记可能在行政管理中的能力与功力,真的逊色于他的学者型身份。

现在因为意外的偶然被免职了,杨书记不从事行政职务,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可以把精力用在自己的学业专攻上,而可能避免在不擅长的社会与人生专业上屡屡有出格与越界之举。

0 阅读:139

文学私秘

简介:文学是人学,关注人类的所有秘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