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恐龙”M-113在越南

陆凯聊军事 2023-08-21 06:57:00

本文原载于《兵器》杂志2007年10月刊,本次转载时经重新二次内容完善及编辑、补充整理部分插图,以与同好共同分享。个人认为《兵器》杂志是一本专业、客观的军事杂志,推荐持续订阅,丰富自身的军事及政治知识。将家中《兵器》数字化保存过程中,转载其上的一些年代比较久远的文章,主要是想让读者以另一种比较独特的视角审视曾经的事物和观点。

对于越战中的美军及盟军而言,M-113装甲输送车或许是他们最好的战斗伙伴。它不仅像一个机动的火力中心,而且在短距离交战中是护卫士兵生命的屏障。因为它经常采用丛林迷彩涂装,所以许多人将其称为“绿色恐龙”。

“恐龙”诞生

1956年美国FMC公司根据美国陆军对新一代装甲运兵车的需求,开始进行M-113的设计。陆军要求它必须能够空运、成本低廉、可靠性高,并且易于发展不同用途的衍生型。最后在5种竞标的原型车中,M-113胜出。它在1960年开始批量生产,至今已经生产了7.2万辆。在越南战场上,美军及其仆从国军队先后投入了4000多辆M-113。

M113初期样车

M-113之所以受到青睐,主要在于其设计简单——以重量较轻的铝合金装甲焊接成一个四四方方的盒子,前轮驱动,速度可达64千米/小时。除驾驶员外,M-113还可搭载11名士兵。驾驶员位于车左前方,车长则位于中央的旋转指挥座,两侧各可容纳5名士兵,车尾设液压控制的车门,上面还有紧急出口。整车采用防水结构,涉水时不必再加装额外的设备,这一特点使得M-113在越南的水网地带大展身手。M-113的基本武器是一挺12.7毫米重机枪和两挺M60机枪,有些M-113还改装了20毫米“加特林”机关炮。

图示:M-113A1型装甲车主武器为一挺12.7毫米机枪,刚刚投入越南战场时还算够用,但当游击队摸清它的底细,采用RPG等大口径武器“招待”M-113时,它就有点难以应付了。

M-113装甲车车尾设有液压控制的车门,上面还有紧急出口。

当时美军的主力坦克M-48重47吨,M-113满载时也不过10.5吨,因此后者在越南的机动能力强于前者。不论是东南亚泥泞的田野,还是湄公河三角洲的沼泽地,M-113都能有效地执行搜索——摧毁的任务。该车最大的弱点在于装甲薄弱,特别是面对地雷以及12.7毫米口径以上的武器时,其薄薄的装甲就力不从心了。它的另一个缺点是没有空调系统,这在越南潮热的热带气候中令乘员备受煎熬。

美军M-48主战坦克

M-113首次亮相越南的是1963年4月抵达的M-113A1,美军最初只是把它当作“战场计程车”来使用,只要快速地将部队运抵战场就算完成了任务。渐渐地,“快速”已不能体现M一113的全部优点,在湄公河三角洲以及芦苇平原到处可以听见它“隆隆”的响声,而执行的却是巡逻任务。

M-113的衍生型系列竟然多达150种,包括搭载81毫米迫击炮的M106A1、“陶”式反坦克导弹发射车。在越南最常见到的是M-113型装甲骑兵突击车,简称M-113ACAV,主要的改装即是在12.7毫米重机枪座的四周装上防御装甲,并在车顶两侧加装两挺带有防盾的M60机枪。M一113ACAV不论是在速度、火力及机动性方面均非常适合在越南这种地形下使用。

M-113ACAV装甲骑兵突击车

M113改型迫击炮车内景

M113陶氏导弹发射车发射

越南泥潭

为了支持越南南方(以下简称南越)吴庭艳政权,美军顾问团于1956年开始帮助南越重组武装部队。南越装甲部队迅速按照美国陆军的模式开始大规模改建。

1963年4月第一批M-113运抵南越。南越伪军组建了两个M-113连,部署在南越游击队活动频繁的湄公河三角洲。M-113拥有卓越的机动性和两栖作战能力,强大的杀伤力也让南越游击队大吃一惊。游击队手里的步枪对M-113根本算不上什么威胁,里面的人最多感觉到外面像是下了一场暴风雨。南越游击队为此遭受重创。

M-113在泥泞路面的通行能力令美军十分满意,因此经常被用于越南随处可见的水田和沼泽地带作战。

M-113的缺点也很明显。车载12.7毫米机枪的射手位置没有装甲防护,而且该车虽然号称具有极强的两栖作战能力,但在越南稻田里还是经常会深陷泥沼动弹不得。游击队发现M-113的弱点后开始采取新的战术,把M-113吸引到松软土质上,等其陷入泥沼无法动弹后,再用重武器将其摧毁。

1964年的一次战斗中,一支乘坐M-113的南越伪军和游击队遭遇。游击队先集中火力将14辆M-113上的机枪手击毙,而车里的步兵因为没有射击孔无法还击,成了游击队的“活靶子”,被重机枪和火箭弹全部消灭。

此战后美军顾问团认为M-113车顶机枪没有装甲防护,使得机枪手容易遭到火力伤害。随后南越伪军开始为该车暴露在外的机枪手加装护盾,有的士兵干脆用旧船壳甚至卡车保险杠充当装甲防盾。

M-113顶部的机枪位置最初没有装甲防护,射手基本裸露于枪林弹雨中进行作战,伤亡率较高。

直接插手

1964年8月2日的“东京湾事件”(1964年8月2日下午,美国海军“马多斯”号驱逐舰在执行任务时过于靠近越南北方(以下简称北越)海岸,几艘北越的小型鱼雷艇迅速向其靠过去。“马多斯”号迅速逃离没有受到伤害,但出于报复的目的,担任空中掩护的4架F-8E用航炮和“祖尼”火箭弹攻击了这些鱼雷艇。鱼雷艇进行了还击。交战中,一架“十字军战士”被击中,在南越的岘港空军基地紧急迫降成功,北越的一艘鱼雷艇被击沉。这就是北部湾事件,也叫东京湾事件)直接导致了越南战争的全面爆发。

图示:正在航行的“马多克斯”号驱逐舰,摄于20世纪60年代初。该舰属于“艾伦·萨姆纳”级,满载排水量2800吨,长114.85米,宽12.34米,吃水3.81米,主炮为三座Mk 38型双联装5英寸高平两用炮。“马多克斯”号驱逐舰于1972年出售给中国台湾,改名“鄱阳”号。

1965年夏在驻越美军总司令威斯特摩兰、美驻南越大使馆以及美国陆军参谋部的共同要求下,美国国防部最终决定向南越派遣陆军部队,但前往越南的这支远征部队将全部是步兵,没有装甲部队。经过基层部队的再三请求,五角大楼才同意陆军第1师携带一个M48坦克中队和M-113中队前往越南。

同年11月美军第1师的几辆M-113在阿巴邦村附近遭到南越游击队伏击。游击队用迫击炮、57毫米无后坐力炮及一些小口径火炮攻击M-113。经过数小时战斗,美军成功击退游击队的进攻并缴获几门火炮,己方并无损失。这场战斗证明M-113在南越是有战斗力的,于是美军在越南部署的装甲单位数目越来越多。到1972年美军撤出越南时机械化步兵营、坦克营或装甲骑兵营的数目占到了地面部队营级单位总数的24%,其中M-113的数量是最多的。

南越游击队和通过胡志明小道渗透到南越的北越正规军经常打击机动能力差、防护能力差的给养运输部队,为此美国陆军不得不把有限的M-113调来为给养运输部队护航。针对越方“打了就跑”的战术,美军第4骑兵旅曾利用M-113制定了一种“交叉防御”战术,即当行进中的M-113车队遇袭时,立刻就地形成环状车阵,无装甲防护的运输车则躲在M-113后面,M-113上的机枪一律朝外,凭借火力自保,稳住形势后立即呼叫后续部队或直接呼叫空军火力支援。这种“环形火力”颇类似美国西部拓荒时期对付印第安人的马车阵。

图示:休息时几辆M-113将车尾对接起来,组成环形的防御队列。另几辆M-113在外围作游动巡逻,防止游击队借死角攻击车队。

在1969年代号“奔雷”的行动中,M-113配合M48A3坦克沿着9号公路搜索,一旦遇到被怀疑为北越正规军/南越游击队据点或是设伏地点,就立即将其捣毁,而且这种行动一般都会持续几天,不给对方以喘息机会。经过数次行动北越正规军/南越游击队开始放弃部分据点。

正因为M-113强大的火力,使其赢得了“绿色恐龙”的绰号。北越正规军/南越游击队一旦发现M-113,往往都避免与它交战。因为游击队步兵在三角洲或是平原遭遇M-113,几乎无法摆脱其追杀。

M113装甲车与M48坦克在越南战争中

战斗升级

1965~1966年驻南越的美军及仆从国部队的M-113数量急剧增加,五角大楼这才不得不承认M-113这个“会跑的铝盒子”的确是一种很有潜力的武器。在1965年1月的“西洋杉”及“联合城市”行动中,装甲部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美军步兵突入北越军/南越游击队据点时,M48A3坦克和M-113为步兵布置警戒线,并作为先头部队搜索游击队据点,在装甲和强大火力的掩护下打得只有轻武器的北越军/南越游击队抬不起头来,最后只好撤离。

1965年3月10日夜,南越游击队向有一个连美军守卫的小镇邦克发起进攻。面对暴风雨般袭来的炮弹和火箭弹,美军指挥官一面组织环形防御,一面呼叫附近的M48A3坦克前来救援。南越游击队发动了两波攻击最后都被击退。次日早晨美军发现了197具游击队员尸体,其中大部分是被M-113射杀,而美军仅阵亡3人。

在丛林地带巡逻时,M-113需要M-48坦克提供远射火力支援

不久南越游击队在阿巴邦再次向美军基地实施突袭,专门打算破坏M-113。游击队员杀死巡逻的美军哨兵,潜入基地内准备破坏M-113时被值班警戒的M48A3坦克发现。南越游击队因没有重武器支援,最后只好撤离。在这持续一整夜的战斗中,南越游击队阵亡了227名士兵,美军有大量M-113辆被破坏。

然而从1965年起,北越正规军/南越游击队也有了威力更强的装备,并摸索出了专门对付M-113的战术,最常见的是隐蔽在路边树丛中,用大量57毫米和75毫米无后坐力炮射击,再配合RPG-2火箭筒及反坦克地雷炸毁M-113的履带,使其动弹不得。这时车上人员就只能下车作战,而迎接他们的是密集的重机枪子弹。对在M-113上的乘员而言,这要比早先的“暴风雨”猛烈多了。

1966年6~7月美国第1骑兵师的一支M-113车队沿着明盛公路巡逻,实施“发现——摧毁”作战。美军在战斗中厄运不断,有些M-113被北越正规军/南越游击队的反坦克地雷炸了个底朝天。57毫米破甲弹及RPG-7火箭弹可以轻易穿透M-113薄薄的铝合金装甲,杀伤车内的人员。平均每7枚火箭弹就有一枚直接击穿M-113的装甲,对乘员造成惨重的伤亡。对生还的美军士兵而言,那次战斗简直是挥之不去的噩梦。

被北越正规军/南越游击队“修理”过的M113残骸。显然是被迫击炮弹砸坏的,下图多半是被地雷掀了个底朝天。

为了应付地雷威胁,想尽办法保护自己,美军士兵利用手边的一切东西铺在M-113的车底。几乎每辆M-113的车底都铺满了沙袋、报废的防弹背心、塞满沙子的弹药箱或是食品罐头,简直快成了垃圾车,但这总比没有防护要保险一点。另外美国大兵几乎人人都穿上了防弹背心,而且宁可待在M-113车顶也不愿意进到车里。

万一车子被命中了,待在上面的人摔下或许只是受伤,而在车里就只有死路一条。M-113车内发动机声震耳欲聋且又密不透风,在越南这种热带气候下更是令人难以忍受,再加上地形崎岖颠簸,实在犹如地狱。而当士兵从车后冲出去准备战斗之际,游击队的弹雨就扑面而来。

为了降低地雷爆炸造成的损伤,美军士兵争着坐在车顶,而闷热潮湿的车厢则内放满了能减轻爆炸损伤的杂物。

在他国扩散

越南战争期间为提高赴越参战仆从国军队的战斗力,美国向它们提供了500~800辆M-113。泰国和韩国的驻越部队只将部分M-113用于营区巡逻,而把另外的M-113运回国内,当作珍贵的战略物资储备起来,有时甚至向美国援越司令部谎报损失情况,希望能多得些新的M-113。

真正将M-113用于战斗的是澳大利亚皇家陆军。1965年3月澳军特遣队(旅级)抵达南越的福绥省,负责保护具有战略意义的15号公路。他们将M-113与自己的英制“百人队长”主战坦克配合使用,并装上双联7.62毫米机枪。

1966年8月17日澳第6步兵营的D连在达山基地遭到约3000名北越正规军士兵的围攻。营长汤森德上校率连搭乘“百人队长”坦克和M-113急速向D连靠拢,途中遭到了大批北越军的阻击。“百人队长”利用装甲厚、火力猛烈等优势直闯北越军阵地,而M-113则堵截北越军队可能撤退的必经之路。事后查明北越军队共有500人阵亡,而澳军只有18人阵亡。

澳大利亚皇家陆军装备的M-113装甲车正在巡逻

最后的战斗

从1968年起美国在世界各国舆论的强大压力下被迫从南越逐步撤军,并开始推行“战争越南化”政策极力扶植南越伪军独立承担作战任务。美军为其提供了大量M-113,南越伪军的独立装甲连数量也急剧上升,并按照美国陆军方式进行训练。

到1972年4月最后一支美军装甲部队装船奔赴南越时,南越伪军已经扩张到15个机械化步兵旅的规模,M-113的数量也达到600辆。但武器的提升并不意味着战斗力的提高。南越军队中弥漫的失败气氛使得“山姆大叔”的良苦用心起不到多大作用。

M113在越南战争中增加车上机枪防盾

在接受了来自苏联和中国的大批援助后,北越政府决定于1975年发起最后的统一战争。3月北越军队对中央高原的邦美蜀发起攻击,拉开了越南抗美救国最后一战的序幕。北越军势如破竹。南越“总统”阮文绍决定放弃部分地区,结果局部撤退变成全线崩溃。毫无斗志的南越伪军丢弃大批重武器,裹胁着老百姓一起南逃。北越军队缴获了300~380辆M41轻型坦克和M-113。

3月23日北越第574坦克团的59式坦克突入岘港,在进军过程中缴获大量南越伪军的M-113。M-113使长期徒步机动的北越军战士平生头一次知道了什么叫机械化开进。一些部队的进攻速度达到每天50千米。4月30日西贡解放。

M113装甲输送车在越南战争中

越南统一后,依然有200~250辆M-113继续服役。越军将它们改装成轻型坦克、火焰喷射车、指挥车和37毫米自行高炮,参加了1978~1990年对柬埔寨的战争。越南曾把一些M-113卖给苏联,供其研究,1983年越南还向被西方制裁的伊朗出售M-113的整车和零配件。如今,我们还可以在胡志明市战争证据博物馆里看到M-113。

越南军队至今还装备着部分M113装甲车

从枪管可以看出,这是一挺美国M2。

对岸陆军部队装备的M-113装甲车

0 阅读:150
陆凯聊军事

陆凯聊军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