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面对元朝劝诱宁死不降,却谅解其弟弟文璧降元尽孝

史海撷英 2024-10-07 18:35:10

南宋景炎三年(1278年),民族英雄文天祥在与元军交战过程中被俘,随后被押解至大都。面对忽必烈的劝降,文天祥丝毫不为所动,终于在入狱三年后英勇就义,终年四十七岁。文天祥因宁死不屈的气节得到后人尊敬,其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更是千古流传,激励了无数人。然而,他的弟弟文璧却归顺了元朝,并官至通议大夫、秘书卿。

对于文璧降元的行为,就连清代乾隆皇帝都作诗评价道:“子不知终弟受职,应难地下见其兄。”诚然,许多人都会觉得文璧“背叛”了文天祥,但实际上,文天祥临终前曾表示:“我以忠死,仲以孝仕,季也其隐。”也就是说,文天祥不但谅解了弟弟,还指出文璧并非贪生怕死或是追求荣华富贵,只是为了尽孝才选择为元朝效力的。

南宋嘉熙二年(1238年),文璧生于吉州庐陵县,也就是今天的江西省吉安市一带,他比兄长文天祥仅仅小了两岁。在学识渊博的父亲文仪的教导下,文天祥、文璧兄弟自幼刻苦学习,并于宋理宗宝祐四年(1256年)一同考中进士。当然,比起高中状元的哥哥,文璧在学识与才华上都还是要逊色一些。

相传,就在兄弟俩双双通过会试,正准备一同参加殿试,成全一段苏轼、苏辙兄弟那样的佳话时,父亲文仪病重的消息却突然传来。由于三弟文璋尚且年少,文家兄弟商议后便决定由兄长文天祥继续参加殿试,而弟弟文璧则即刻启程回家照料父亲。正是由于弟弟的自我牺牲,文天祥才得以高中状元,而这也为兄弟俩日后一忠一孝埋下了伏笔。

二十一岁就考中状元的文天祥名震京师,但很快便因为父亲文仪去世而回到家乡守丧。守丧期满后,文天祥历任宁海军节度判官、瑞州知州等职,文璧则于景定三年(1262年)终于被任命为了新昌知县。得知弟弟终于入仕,文天祥喜不自禁,当即写下一首《别弟赴新昌》叮嘱道:“立政须规范,修身是法程。对床小疏隔,恋恋弟兄情。”

文云孙

南宋末年,攻破重镇襄阳后的元军顺江而下,很快大军兵锋直指临安,南宋朝廷急忙下诏要求全天下兵马赶来勤王。正担任赣州知州的文天祥接到诏书后,很快就变卖家财组织起了一支万人大军赶赴临安。此时,家中祖母去世的消息传来,文璧再次承担起责任,代替兄长返回家乡安葬祖母,以保障文天祥继续在前线讨敌。

德祐二年(1276年),赤胆忠心的文天祥升任右丞相、枢密使,文璧也被朝廷任命为惠州知州。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南宋残余势力兵败崖山,此时已经被俘,但在元军押解下目睹惨状的文天祥作诗形容道:“羯来南海上,人死乱如麻。腥浪拍心碎,飙风吹鬓华。”彻底消灭南宋后,元军回师平定还未归降的各城池,文璧见大势已去,便开惠州城投降,并在前往大都拜见忽必烈后被任命为了嘉议大夫。

得知弟弟降元的文天祥最初或许也是很难接受的,他曾写了一首《闻季万至》道:“去年别我旋出岭,今年汝来亦至燕。弟兄一囚一乘马,同父同母不同天。可怜骨肉相聚散,人间不满五十年。三仁生死各有意,悠悠白日横苍烟。”从“弟兄一囚一乘马,同父同母不同天”一句可以看出,此时文天祥对于兄弟二人道路不同充满感慨。

文云孙

不过,随着时间变迁,文天祥也终于逐渐释怀,这既体现在他的那句“我以忠死,仲以孝仕”,也体现在他给文璧之子文升信中的一句“吾以备位将相,义不得不殉国;汝生父与汝叔姑,全身以全宗祀。惟忠惟孝,各行其志矣”。也就是说,文天祥认为自己既然官至右丞相,就必须以身殉国以尽忠,而文璧则是为了延续家族香火才效力于元朝,兄弟二人不过是像曾经一样一个尽忠一个尽孝。

元大德二年(1298年),文璧去世,享年六十一岁,元成宗追封其为雁门郡侯,赐谥号“文惠”。在兄长的对比下,文璧既没有惊艳绝伦的才华,也没有宁死不屈的气节,因此长久以来一直遭受着人们的嘲讽与批判,被认为令兄长蒙羞。早在当时,就有人写了首《讥文璧》道:“江南见说好溪山,兄也难时弟也难。可惜梅花有心事,南枝向暖北枝寒。”

然而,恰如文天祥所说,他自己选择了为国尽忠而死,但同时也需要文璧为了尽孝活下去,毕竟南宋已然彻底灭亡,此时再降元并非十恶不赦。既然对于南宋的灭亡,文璧并不需要负什么责任,那么转投元朝他也自然也就不需要承担额外的谩骂与讥讽了。

0 阅读:20

史海撷英

简介:历史不在神坛,也不在地狱,将一切历史拉回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