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接上回。本期为“市场-花园”行动系列的第2期,继续讲述“市场-花园”行动前后的战斗,感谢您的观看。
流血的开始“9月17日,是1944年中又一个美丽的秋日,温暖而又充满了阳光。”身为克鲁特少校副官的海因茨·福尔兹(Heinz Volz)中尉在他的日记中写道,“但是到了中午,我们头顶上的天空却被大量飞机发出的狂怒的咆哮声给淹没了:从敌军防线后的地平线上突然出现了大批拖曳着滑翔机的运输机!更为恐怖的是,这支无比庞大的空中力量在数不清的战斗轰炸机的伴随下,一路从我们阵地的上空飞过。我发现其中有许多P-47,它们一边监视着地面上的任何动静,一边向我们控制的道路周边拼命地发射着火箭弹。”由于德军在该地区没有任何防空武器,盟军飞机很容易地就完全控制住了天空。
在14:00左右,一阵猛烈的炮火轰击首先光临了德军的阵地,克鲁特少校之前的预计看来非常准确。尽管他的部队没有受到什么严重的损失,但先前从另一个营来的1名军官由于将几门反坦克炮部署在道路上而不是在树丛里,所以它们全都在一弹未放的情况下就被盟军的空袭以及炮击摧毁。半小时后英军又按计划沿着大道展开了他们的坦克攻势,克鲁特的部队虽然全力阻击了英军并利用先前部署的那个坦克陷阱击毁了大约9辆英军坦克,但他们最终还是没能挡住英国人的挺进。而这次战斗的结局对于英国第30军而言,却使他们向阿纳姆大桥的推进延误了数小时,从而造成夺取大桥的英军伞兵的处境在以后的数天中迅速恶化。
1944年的德军伞兵仅仅是作为精锐步兵部队而存在,他们失去了翱翔蓝天的资格,不能不说这是一幕悲剧。
英军在夜晚降临之前好不容易逼近了法尔肯斯瓦德。与之前由于受德军阻击而迟滞的情况不同,现在是他们自己在浪费宝贵的时间。令德国人也吃惊不已的是,霍洛克斯居然命令他的部队停止前进并准备在法尔肯斯瓦德附近过夜!而第30军原本完全可以更迅速地向前继续推进。如今在法尔肯霍斯特大道这边,英军至少还是暂时获得了压倒性优势:瓦尔特战斗群此时已被分割,并失去了与海德的第6伞兵团的联络(该团可能已经向西北方向移动),而克鲁特的营则被驱赶到了位于法尔肯斯瓦德大道以东的博尔克(Borkel)以及斯哈夫特(Schaft)附近。
从9月18日起,克鲁特集合了瓦尔特战斗群的其他几个营的兵力,开始小心翼翼地转移以避免遭到英军的包围。而就在当晚,第30军经过了艾恩德霍芬(曾在镇内被德军的空袭迟滞过一段时间),与第101空降师建立了联系,从而迫使这股德军只能冒着与英军第8军前锋遭遇的危险而向东北方向后撤。
英军装甲部队在步兵的掩护下正在推进,但他们终究没有抵达战役的最终目标。
此时,德国人非常清楚自己的这道防线正在英军的攻势下逐渐分崩离析。数天以后,克鲁特率部沿着一条奇特而蜿蜒的路线到达了马尔海泽(Maarheeze),与他同行的还有“泽格勒”营、“勒斯特”坦克歼击营以及瓦尔特战斗群中一批顺着南威廉斯运河方向后撤的单位。海德的第6伞兵团已不知所踪,而位于克鲁特左翼的埃德曼伞兵师也同样正在向运河方向后撤。尽管形势不利,但在希特勒看来,这些德军伞兵部队都按他的命令进行了凶猛的后卫作战,以“尽力让盟军在自己造成的困境里越陷越深”。
可到目前为止,由于战斗已经关系到了艾恩德霍芬以东和以南地区的安危,希特勒的那种看法不过是在自欺欺人罢了。真实的情况是,埃德曼以及瓦尔特的伞兵部队由于受到盟军强大的压力,被迫在9月17日以后的1周时间内一路向东北方向溃退,直到被德尔讷运河(Deurne Canal)以及从韦瑟姆(wessem)到下韦尔特(Nederweert)间的南威廉斯运河挡住了去路后才获得了喘息,并在此地建立了一条相对坚固的沿河防线。
正在开往前线的德军
与此同时,霍洛克斯的第30军终于恢复了向奈梅亨和阿纳姆的进军,以支援在那里苦战的盟军空降部队。9月19日,他的部队首先与第82空降师在赫拉弗附近会师。当天下午,担任英军前锋的禁卫装甲师的坦克部队,成功地突入了奈梅亨的东南市区。
在第30军的右翼方向上,奥康纳指挥的第8军正奉命一路保护着第30军“走廊大道”的安全。虽然第8军和第12军这两个负责掩护第30军侧翼的部队不如第30军本身那么引人注目和带有传奇色彩,可他们一路上所遭受的损失却远远地超过了第30军:从9月17~25日,第8军和第12军共伤亡了3874人,而第30军在这9天里只伤亡了1480人。
第8军于9月18日夜开始向东北方向前进,当第3师的士兵在肯彭运河(Kempen Canal)上建立桥头堡时,原本漆黑一片的天空正被“蒙蒂的月光”所点亮。这是该师头一次与1个探照灯营协同作战,整个战场都暴露在从低垂的云层下反射过来的怪异白色光束之下。到凌晨时,英军在运河上已经修筑了1座供步兵用的步行桥,接着他们又在10小时后冒着德军的炮火完成了1座军用舟桥,以便跟进的重型车辆也能顺利过河。
SS(党卫军)第9装甲师侦察营攻击阿纳姆的英军伞兵阵地失败,在大桥上留下了一堆残骸。
但没过多久,英国人就惊讶地发现,德军已在荷比边境上大量布设了一种新型地雷,这种地雷其实是一种木制或甚至是玻璃的,不带任何金属成分的小型地雷,从而使英军的地雷探测器完全失去了作用。实际上,这种反步兵地雷的威力并不算大,但却因足以炸伤士兵的足踝或下半身而被英军称为“跳雷”,目的就是给一支军队造成大量无法行动的人员以拖累它的行进速度。而在后面的故事中,我们还将会不断地重复见到它的身影。
尽管遇到了各种问题,第8军仍在按计划尽全力向前挺进:第11装甲师在内佩尔特附近越过桥头堡后,先向北到达法尔肯斯瓦德,然后转向东北,并于9月20日解放了他们经过的第一座荷兰城镇—--伦德,接着,第3师越过了荷比边境,并于次日上午赶到第11装甲师的右翼位置上﹔荷兰的“爱琳公主”旅((Prinses lrene Brigade)(已从边境开赴赫拉弗以保卫那里的桥梁,防止德军可能的偷袭。)
(上图)1944年9月22日,位于博克斯梅尔附近的“爱琳公主”皇家荷兰旅的侦察部队。坐在戴姆勒侦察车右面的年轻人,便是未来的荷兰科技部长(1971 一1972),当时年仅19岁的列兵扬克西尔·M.L.德·布劳尔。
而在北边的霍洛克斯第30军的坦克,19日下午也在美军第82空降师的密切配合下完好无损地夺取了瓦尔河上的大桥。但是,就在禁卫装甲师的部队跨过奈梅亨的瓦尔河大桥、前去解救阿纳姆的英国伞兵时,前方却突然传来消息说德军已经击溃了保卫阿纳姆大桥的英军,英勇而身经百战的红魔已经被击败,所有在大桥附近的有组织抵抗均已停止!接下来发生的事情更是让战局急转直下,到9月20日夜晚,德军完全控制了阿纳姆大桥,并掉过头来开始集结力量准备对付第30军——看来德军已经赢得了这场在奈梅亨和阿纳姆地区之间的关键之战。
(1942年由前荷兰陆军组织的一支志愿军,最初只有250名荷军,但后来扩招了来自26个国家的志愿者。这支部队虽然名义上是旅,但实际规模只相当于1个加强营,大约1100人,隶属于英国第21集团军群、任务是协助盟军尤其是荷兰地下抵抗组织共同解放荷兰。该旅在诺曼底战役中首次参战,但并没有直接参加登陆作战,而是在第二波上岸部队中。)
(上图)正在奥斯特贝克村内搜寻德军狙击手的英军伞兵,这会他们刚搜到当地学校的大门口。在西线的战斗中德军狙击手“收割”了大批盟军官兵的生命。
为了解救在阿纳姆大桥附近陷于困境之中的弗罗斯特营,英国第1空降师也几乎花费了所有的力量投入到城镇的巷战之中。特别是在奥斯特贝克村(Osterbeek,位于阿纳姆西面),英国伞兵更是在唯一的援军波兰伞兵的配合下浴血奋战,时刻期盼着地面部队能够尽快赶来支援他们。然而那些地面部队如今却面对着新的问题,这不仅仅关系到他们向贝图韦地区的推进,甚至也关系着南部的进军。
对位于英军战区最南面位置的第3师而言,它最初的进军不过是小菜一碟。该师当时正以萨福克步兵营为先锋,东约克郡步兵团2营为后援,从荷比边境一路穿越森林、灌木丛和起伏的沙丘等阻碍视野的地形向韦尔特方向推进。9月21日夜,第3师到达了艾恩德霍芬一鲁尔蒙德铁路线附近,只遇到了轻微的抵抗。可也就在同一天的下午,在该师左翼的第11装甲师却遇到了全新的敌人,而且这次可不是什么轻装的步兵,而是德军的重型坦克!亲眼目睹如此情景的英军士兵不禁非常困惑:难道这也叫做“士气低落”的德国人?如果不是,那么这些装甲部队又是从哪里来的?为了解答这个谜团,我们就必须先明白当时德军的战略部署。
1944年9月,来自苏联的妇女劳工正经过鲁尔蒙德镇内的威廉敏娜广场,前去为德军修筑防御工事。
早在盟军尾随追击从法国以及比利时溃退的德军之时,希特勒就已经确定了未来的战略方针。和他手下的将领不同,希特勒显得非常疯狂,他命令所有的德军在每一寸土地上都不惜代价地全力死守。然而可惜的是,他只是对了一半,这种“每一个德国士兵都必须在自己的位置上战斗至死”的战斗方式很大程度上是受了东线的影响,但却在盟军登陆意大利时头一次遭到了挫败。
当时,凯塞林元帅费尽口舌说服了希特勒批准在亚平宁半岛上采用严密有效的逐次防御战术,而不是死守待俘,这才使驻意大利的德军摆脱了滩头上的困境。可是在诺曼底战役的后期,希特勒却于8月31日以“会浪费宝贵的兵力”为由拒绝允许法国北部的德军撤过索姆河﹔接着他又在9月5日,不仅拒绝让尚完整的第15集团军发动反击,还命令它向着泽兰一弗兰德地区(位于比利时边境以及斯凯尔特河之间的狭长地区,与之相对的是瓦尔赫伦岛以及南贝弗兰岛)以及荷兰的泽兰省撤退。
“荷兰总督”阿图尔·塞斯·英夸特到时将坐镇于荷兰的瓦尔河以北全权负贲纳粹党官方对被占领地区内工程的监管
虽然第15集团军在撤退过程中也一路在布洛涅(Boulogne)、加来和敦刻尔克等港口留下了部分守军,但这样的举动对于主力已经撤离的第15集团军以及整个战局而言,几乎是毫无意义的。希特勒之所以这么做是有他自己的想法:他不仅希望能通过这种手段迫使盟军分散兵力并让自己的部队撤到西墙(也就是“齐格菲防线”),同时还希望能够争取到足够的时间以在国内加紧组建新的部队。
如果一切都按照他的意思进行顺利的话,德国就有可能在未来以足够的力量对盟军发动一场大规模的反攻。希特勒为了这个计划已经思考了数个月,我们完全可以这么说,德国未来有关阿登攻势的最初想法在9月初时就已经成型了。每当盟军的推进遭到德军的阻挡甚至是迟滞的时候,每当盟军的空军力量由于糟糕的天气而无法活动的时候,希特勒的策略就会奏效。然而,持相反意见的人依然存在。由于目前盟军的主力已经转向北方,德军完全没有必要进行全面防御,而且这就给了驻守法国北部的德军一个攻击盟军侧翼的反击机会,龙德施泰特和莫德尔等人都极力同意立即采用这样的策略,而不是元首所谓的“保存实力,寻机再战”。
还是在8月的时候,希特勒就发布过一系列以增强西墙防御力量为目的的命令,其中特别提及要将位于荷兰南部沿马斯河的从鲁尔蒙德到奈梅亨的一段防线延长至艾瑟尔湖的事项。虽然托特组织(OrganisationTodt,德国劳工组织)将负责实施这个计划,但纳粹党也会同时“特别关照”那些从德国以及荷兰弄来的补充苦力(所谓的Menscheneinsatz)。作为“荷兰总督”的阿图尔·塞斯·英夸特到时将坐镇于荷兰的瓦尔河以北,全权负责纳粹党官方对被占领地区内工程的监管。
但这其中还有另一个麻烦:在荷兰的林堡省内,由于得由两个相邻的德国纳粹党选区——埃森以及杜塞尔多夫的首脑人物来担任荷兰境内防御的组织者,可他们却又对军事一窍不通,所以林堡省位于马斯河以东的部分将出于“政治与行政上的考虑”,被“接纳”入德意志第三帝国。于是,在9月的第二周内,这两个德国选区的首脑便接管了芬洛及鲁尔蒙德的当地政府,并强迫林堡省内的荷兰人去为德军修筑防御工事及反坦克壕。
【未完待续……】
下期将继续讲述“市场-花园”行动,点关注不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