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北伐梦碎,竟因身边这致命背叛?

晓彬读历史 2025-01-26 19:46:10

【北伐风云突变,蜀汉功亏一篑】

随着时间的流逝,诸葛亮北伐夺取凉州的形势曾一度颇为有利。司马懿则陷入了艰难的境地,陇西的粮草已然用尽,上邽的麦子也被割走了,就连郭淮从少数民族那里搜刮来的粮食都没了。诸葛亮忧虑军粮的供应问题,便和负责后勤的李严进行商议,给出了上、中、下三种策略,并征求他的看法。

在关键时候,李严告知军粮不够了,没办法,诸葛亮只好在六月底撤军回师。司马懿立马让张郃去追击,还坚决说肯定能取胜。张郃按照兵法以及以往的经验教训,表明撤退的军队不能追,而且蜀军不好对付,所以拒绝去追击。然而,司马懿因为顾忌张郃的威望,怕他妨碍自己坚守不战这个策略的实施,就硬是下令让张郃去追击。

张郃没办法,只得前去,结果在木门道遭了诸葛亮设下的埋伏,右膝被乱箭射中,重伤回到营地后,因为伤口感染丢了性命。

回到汉中后,诸葛亮察觉李严的行为很是蹊跷。李严先是装出一副吃惊的样子,说军粮是充裕的,并且打算让负责运粮的人逃脱罪责。幸亏诸葛亮留存了相互往来的书信,在证据跟前,李严没法再抵赖。

李严这做法动机挺明确的,就是想使诸葛亮北伐没成果,把他的威望给降低了,好给自己谋取上位的机会。可他这手段太次了,很可能是安排毁掉公文的事儿没弄好,结果就败露了。最后,诸葛亮给刘禅上奏章,把李严的官给撤了,削掉了他的封邑和食邑,还把他流放到梓潼郡去了。

在刘备托孤的第九个年头,李严被利欲迷了心窍,干出那样的事儿,不但把自己的前程给毁了,还让蜀汉失掉了北伐的好机会。倒是司马懿,借着李严这场闹剧,出人意料地把危机给解除了。历史的发展充满了不确定性和无可奈何,蜀汉光复汉室的宏伟事业,在这儿受到了沉重打击,变得更加艰难了。

【魏蜀双方厉兵秣马,大战一触即发】

丞相撤兵之后,在短短半年的时间里,曹真和张郃相继去世,而在此之前曹休也病故了,曹睿没办法,只好让司马懿全盘负责雍凉地区的事务。短短几年的时间,曹家第二代军事统领曹真、曹休以及夏侯尚在壮年时就早早离世,曹魏的军事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司马懿先前让丞相给逼到了绝境,心里还怕着呢。他觉得,要打败丞相,重点得是打长久战,不能跟人家正面硬刚。所以他就给朝廷上书,要求调配些人来进行大规模的生产,好给后面的对峙存些粮草。

司马孚是司马懿的弟弟,当时担任度支尚书,他在朝廷中积极行动。司马孚不但从冀州征来五千农民去上邽搞屯田,还提议从中央军里调出两万兵力,长期驻守在关中,以此防范诸葛亮。与此同时,司马懿在关中大力开展生产和屯田活动,建造盐池以及冶铁产业,提倡“秋冬训练战阵,春夏从事农桑”,竭尽全力储备各类物资。

丞相于汉中紧锣密鼓地筹备着。他在斜谷设立了大粮仓,建造了大型的武器制造作坊,交由蒲元负责生产事宜,并且还创造出了流马。历经两年多的悉心筹备,为再度北伐做好了充分准备。

公元 234 年的春天,丞相打算和吴国一同出兵,亲自带领大军展开了最后一回的北伐。这一回北伐,蜀汉使出了浑身解数,出兵的人数那是前所未有的多。丞相总结了前几次的经验教训,不再采用出岐山截断陇右以及陈仓围点打援的办法。前几次的北伐,第一次是因为马谡才失败的,第二次被曹真的部署所限制,第三次则是被李严的私心给破坏了,每一次都是在关键的时候,因为一些意外而没能成功。

曹操当年历经诸多坎坷,最终成就霸业,好似有上天相助。可丞相却觉得很无奈,自北伐开始,运气就没站在他这边,况且还得面对像司马懿这般强大的敌手,着实困难重重。

这次北伐,丞相决定走褒斜道。这褒斜道总长470里,是汉武帝那会儿张汤负责修整的,原本是打算弄成水路通道,可因为褒水和斜水水流太急,船没法走。好在丞相造出了流马,把这个难题给解决了,让这次北伐的物资运输有了保障。

次月,丞相来到了战场,这可把曹睿吓得不轻。之前诸葛亮的北伐让曹魏承受了极大的压力,这回他又出兵了,曹睿急忙让秦朗带着两万步兵和骑兵去支援司马懿。

【五丈原宿命对决,传奇落幕新篇启】

司马懿晓得丞相出兵后,装着很有城府的样子给诸位将领剖析道,要是诸葛亮从武功出兵往东行进,那情况就很危险,可要是往西去五丈原,那就没什么好怕的。其实呢,丞相不会冒险去武功进逼长安,而且褒斜道的补给线容易被截断。司马懿这么做,就是为了让军心安稳下来。

在战略会议上,众将领提议于渭水北岸排兵布阵,然而司马懿觉得应当守护渭南百姓的财物,避免让丞相得到物资,于是带领军队在渭水南岸背水安营。郭淮提议占据北原,以此防止诸葛亮截断陇道,司马懿予以采纳,并把他从陇西调回进行驻守。果真,丞相表面上装作向西行进,实际上是攻打杨遂,不过司马懿早就做好了防备。司马懿的战略是从三面围绕丞相,坚决不与他正面交锋。

面对司马懿的计谋,丞相于其眼跟前搞起了屯田,打算打一场持久之战。他所种的为小米,打算收获之后接着种小麦,和司马懿长时间僵持下去。

过了一百多天,丞相屡屡寻衅,司马懿丝毫不为所动。丞相就给他送去蜀锦做的女装加以羞辱,企图逼他出兵应战。司马懿担忧士气会因此受挫,便装模作样地向曹睿请求出战。曹睿心里清楚司马懿的意图,也明白战场局势繁杂,于是派辛毗拿着符节到前线监管作战,明令坚决防守,不许出战,就等着丞相撤军。

曹睿和司马懿,可以说是历史上不多见的配合默契的君臣。在战场上,很多将领往往难以做到冷静和忍耐,君主也常常不能有清晰的判断。比如说安史之乱的时候,唐玄宗着急地催促出兵,结果使得潼关被攻破。然而,司马懿在和诸葛亮对峙时,能够坚定地不轻易出兵,而曹睿也完全支持他的这种策略。

那会儿,姜维跟诸葛亮讲司马懿不敢出兵作战,诸葛亮也觉着,要是司马懿有取胜的把握,咋会从那么远的地方请求出战呢。司马懿收到女人的衣服受辱时,向使者询问诸葛亮的日常生活情况。使者表示诸葛亮啥事儿都自己亲自处理,但是饭量很小。司马懿据此断定,诸葛亮过于劳累,怕是命不久矣。

此前,他在写给弟弟司马孚的信中,说诸葛亮志向远大,然而不善于把握时机,谋略不少,可缺乏果断,热衷用兵,却不懂得灵活应变,觉得诸葛亮肯定会失败。而他的应对办法就是把诸葛亮给拖垮。

诸葛亮的身体是越发不行了,也许正因如此,他在公元234年的初春,使尽浑身力气出征。到了八月,诸葛亮在五丈原的军中病故,终年54岁。杨仪领着汉军往回走,司马懿前去追赶,结果却被汉军给吓回去了,“死诸葛吓走活仲达”成了关中老百姓的谈资笑料。

诸葛亮临终时决定葬于定军山,后主刘禅给他追封的谥号为“忠武侯”。这个谥号把他的一生做了高度总结,后来也成了臣子能得到的最高级别谥号。他这人一辈子坦坦荡荡,还曾呈上奏表,表示自己去世后,不用厚待其家族,家里的产业够维持生活了。

在用人方面,他秉持公正,毫无私心,除了对马谡有所误判,基本上没看错人的时候。在他的管理之下,蜀汉内部的矛盾得以有力地抑制。他离世后,杨仪和魏延由于没人能够牵制,很快就闹掰了;和他争斗了好些年的李严,也仅仅是被罢官并流放,这足以表明他的宽厚大度。

诸葛亮举荐的蒋琬、费祎,在其离世后让蜀汉保持了二十多年的安稳,姜维则坚定地持续进行北伐。纵然诸葛亮遭遇着蜀道险阻、君臣协作困难、对手强劲等诸多难题,可他还是把汉中、四川管理得秩序井然,使得百姓生活安定。

他推行的众多民生举措,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以至于现今武侯祠的香火一直很旺。他连年发动战事,可百姓并不感到疲惫;他执法颇为严格,然而百姓也没有怨恨。他凭借几万兵力与司马懿的十万大军相抗衡,让整个天下都为之震动。

《出师表》名垂千古,是务实文风的楷模。其军事著作以及八阵图等,充分彰显出他的军事才干。在唐朝,他被列入武庙十哲之中。他打仗时能做到动静恰当,进攻或撤退都很灵活。然而,司马懿纵然拥有强大的兵力,却只能够选择坚守来保护自己。

司马懿在蜀军撤离后,去其营地查看,夸赞诸葛亮是“天下奇才”。当听到“死诸葛走生仲达”时,他只感叹自己能在诸葛亮在世时不出现差错已然很难了。过了三十年,司马昭特地找寻诸葛亮的治军方法,以此来训练禁军。

诸葛亮处理政务清正廉明,法令制度严谨有序。他品德高尚,志向远大,能力出众。在接受托孤重任后,虽手握大权,但行事合乎礼节,未引起他人猜疑,百姓对他的管理心服口服。

在他治理四川的十二年里,四川人民的名气和自豪感攀升到了极高点。四川这方水土,好像因为他而拥有了能够拯救民族于危亡的精神劲儿。当蒙古来侵犯时,钓鱼城的川军把蒙古大汗给击毙了;到了抗战时期,川军为了拯救民族危亡,使出了浑身解数。

诸葛亮的去世,意味着三国时期走向了晚期阶段。司马懿是唯一能和他相提并论的人,接下来他会开启全新的人生历程。曾经通过装病踏上仕途的他,也许又会在历史的大舞台上,用特别的方式继续演绎自己的传奇。

0 阅读:3
晓彬读历史

晓彬读历史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