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和什么样的人竞争,就决定了你是什么层次的人。一个豁达大度、有格局的人自然不会轻易污名、贬低自己的竞争对手。
历史上,曹操对自己的死敌也给予充分肯定。对孙权,他说“生子当如孙仲谋”;对刘备,他说“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
武侠里,东方不败盛赞令狐冲剑法高明,而令狐冲也承认,若论单打独斗,自己绝不是东方不败的敌手。
真正的英雄,达到一定境界的英雄,对于自己的对手,从不吝惜溢美之词。
项羽死后,刘邦也是发扬了自己风格。
一方面,刘邦拿着项羽的头颅去招降项羽原来的封邑鲁地的百姓。意思是主帅都已经死了,你们也快点投降吧!
另一方面,刘邦以鲁公的规格将项羽安葬在穀城,而对于项羽的同姓宗亲,刘邦并没有赶尽杀绝,而且全部赐姓为刘。
项王已死,楚地皆降汉,独鲁不下。汉乃引天下兵欲屠之,为其守礼义,为主死节,乃持项王头视鲁,鲁父兄乃降。始,楚怀王初封项籍为鲁公,及其死,鲁最后下,故以鲁公礼葬项王穀城。汉王为发哀,泣之而去。
有人说,刘邦的做法目的性很强,但在残酷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下,这种做法是可以理解的。
我们举个清朝的例子。
清朝建立仪式,尤其是顺治初期,清军对明宗室展开了残酷的屠杀。明朝皇室成员,“尽皆诛戮”。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前朝皇室宗亲具有标志性和象征性,很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扶持利用,后期出现的“朱三太子”案,一直让康熙惶恐不安,夜不能寐。
当然,清朝那时候是在皇权统治了1800多年后才出现的举动,也是不得已的做法。
而刘邦所开创的汉朝,在秦朝之后,那时候儒家思想还未改变人们的心智模式,皇权还没有深入人心,刘邦没有必要对项羽宗亲赶尽杀绝。
这是由当时的大环境决定的。
刘邦拿着项羽的头颅去招降,并且以鲁公的规格安葬,无论是军事上的惯用做法,还是政治上的笼络人心,都不能否认刘邦大度宽容的一面。
刘邦创业过程中,佩服的人不多,项羽就算一个。
楚汉之争打了四年,刘邦败多胜少,很多时候都是灰溜溜地逃走、夹着尾巴做人。一定程度上,刘邦要感谢项羽的不杀之恩。
此外,刘邦还要感谢项羽为自己贡献了那么多的人才。
韩信、陈平、英布原本跟着项羽,立下了赫赫战功,最后都转投了刘邦,成为大汉立国的三根柱石。
刘邦是了解项羽的。
当项羽抓到刘邦的父亲,准备要煮了他。刘邦却对项羽说:“你我曾结为兄弟,那么我的父亲也就是你的父亲,如果你一定要煮了你的父亲,就请分我一杯肉羹吧。”项羽气得咬牙切齿,但并没有杀掉刘邦的父亲。
刘邦采用的就是最为现实的生存哲学,只要能活下去,那顾什么恩怨呢?项羽死后,对自己没有威胁后,刘邦更不会对他的宗亲赶尽杀绝了。
值得一说的是,刘邦以鲁公之礼安葬项羽,只是承认从前在楚怀王身边作臣子时的身份,不承认他作为天下诸侯总盟主以及霸王的身份。
天下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刘邦的大度也是建立在没有的利益没有受损或可能受损的基础上。项羽已死,他没必要丑化项羽。况且,从过往来看,丑化项羽,一定程度上也是在丑化刘邦他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