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退休不容易,前世界首富的“红顶”梦

杠杆地产 2019-09-12 12:00:01

摘要:广州十三行的大老板想捐家产却无人理会

撰文|黄大拿&编辑|楚琦

引文:“行商见了官府最低的小吏,也会发抖……”

2019年9月10日,马云宣布正式卸任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一职。

为了卸任这一天,马云精心准备了多年,但真正来临的时候,马云哽咽了,连声感叹:“没想到来得这么快,这么美好”。

“没想到来得这么快,这么美好”,这并不是一句矫情的话。

戴着巨富的桂冠,功成身退,可以悠闲自得地做不被法律所禁止的任何事情,寻找与财富无关的人间乐趣,马云遇到了一个好时代。

要知道,在中国的历史上,对富商来说,根本就没有“退休”的概念。运气好的,必须为家族的产业拼搏到至死方休,运气不好的,各种险恶随时可能张开巨口,吞噬你的财富甚至肉身。

而如果你机缘凑巧,坐到了“首富”的位置,那就更是一个烤得你坐卧不安的火炉。

一百多年前,一个大清子民、前“世界首富”就遇到了想退休却很难的问题。

这个广州人是前“世界首富”?

2001年,美国媒体在“纵横千年”专辑中列举了一千年来世界上最富有的五十个人,榜单中有六个中国人上榜,分别是成吉思汗、忽必烈、刘瑾、和珅、伍秉鉴和宋子文。

六个人中,当下中国人最陌生的无疑是排在第五位的伍秉鉴。但实际上在伍秉鉴时代,他很有可能是当时的世界首富。

美国人亨特于1825年到达广州,后来加入美商旗昌洋行,1837年成为该行的合伙人,在做生意的过程中和伍秉鉴打过很多交道。回国后他写了一本回忆录叫《广州番鬼录》,其中有一节写到了伍秉鉴的资产情况:

伍秉鉴“究竟有多少财产,是大家常常谈论的话题;但有一次,因提到他在稻田、房产、店铺、钱庄,以及在美国、英国船上的货物等各种各样的投资,在1834年,他计算一下,共约值2600万元。”【1】

2600万元是个什么概念,其购买力如何?

经济史学家进行过一个测算,估计1834年伍秉鉴拥有的2600万元相当于今天的50亿美元!

而在伍秉鉴时代,一个最富有的美国人的资产也不过700万元。

可惜当时没有全球财富榜,否则伍秉鉴就是货真价实的世界首富。

在伍秉鉴生活的晚清,原本不是一个富足的时代,伍秉鉴为什么偏偏如此富有?

其实也是做生意罢了。而提到伍秉鉴的生意,就不能不说到广州十三行。

自唐代以来,广州一向是中国最重要的商港之一,而广州十三行,在十七世纪后期至十九世纪中叶这一段期间,又是中国对外贸易中的一种特殊的组织。

1684年,广东官员招募了13家较有实力的行商,指定他们与洋船上的外商做生意并代海关征缴关税;1757年,随着乾隆皇帝仅留粤海关一口对外通商上谕的颁布,清朝的对外贸易便锁定于广州十三行。

这一“锁定”非同小可。从此直至鸦片战争为止,十三行独揽中国外贸长达85年!

因为大清帝国只有这么一个对外贸易渠道,几乎所有亚洲、欧洲、美洲的主要国家和地区都难免要与十三行发生贸易关系。而当时国际市场对中国的丝、茶需求旺盛,中国的外贸始终维持着顺差地位,这意味着全球的白银源源不断地流入了十三行。

伍秉鉴的怡和行正是十三行之一。

看来,从十三行的半官半商性质和垄断地位考察,伍秉鉴怎么会如此富有在这里得到了解释。

但是这里还有一个疑问,最初伍秉鉴的怡和行不过是十三行之一,随着形势的发展,为什么是他而不是别人偏偏成为了世界首富?

垄断之外的秘密

凡是首富,一般都是有两把刷子的。当然,忽必烈、和珅这两种类型的另当别论。

伍秉鉴也不例外。

在《广州番鬼录》中,美国人亨特注意到了伍秉鉴作为商人的优异品质:

“他为人很俭朴,一则因为其性情如此,一则因为其身材瘦小,食量不大。而他的慷慨是无限度的。他的账目非常准确清楚,除绝对必需的以外,从不增加开销。”【2】

关于他的慷慨,在圈内流传着两个著名的故事:

某一年,伍秉鉴从洋商处获得了一笔百万大单,正当大家都在议论怡和洋行又要大赚一笔的时候,伍秉鉴却将其他行商们请来一起吃饭,然后宣布,有钱大家赚,这笔生意一起做!当场让不少商人惊掉了下巴!

一个美国商人由于经营不善,欠了伍秉鉴72000多银元却无力偿还,被清廷禁止离开中国。伍秉鉴听说后,当着这个商人的面将借据当场撕毁,对他说:“你是我的第一号‘老友’,你是一个最诚实的人,只不过不走运。”随手将纸片扔进废纸篓,并说;“好了!一切取消;你可以走了,请吧。”【3】……

就这样,伍秉鉴在商圈建立了良好的信誉。但一个洋行要做大做强,老板俭朴、慷慨仍不够,还特别需要精明和魄力。伍秉鉴后来投资美国铁路、证券、保险业务,成为世界级的跨国财团,获利丰厚,其成功显然并非仅仅依靠慷慨。

伍秉鉴和洋人做生意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即非常注重品牌。

按照大拿的朋友曾园先生的研究,怡和洋行贩卖的武夷茶的质量当时被英美人士称为“世界第一”。但武夷茶从福建到达广州,要历经山路、陆路与水路,明朝人说“茶性淫,易于染着。……即名香亦不宜相近”,由于茶叶很容易串味,据记载,要保证质量,茶箱只能由没有味道的枫木制作。而这仅仅是诸多技术中的一种。

伍秉鉴怎么保证他家长途贩卖的武夷茶的质量,并在全球市场上赢得世界第一的美誉?怡和洋行的全部商业秘密至今无人知晓。唯一能知道的是,在欧洲,茶叶包装上有“怡和行”的标志,就会被认定为最好的茶叶。“怡和行”的茶叶虽然是最贵的一种,但总是被英国商人和美国商人优先抢购。【4】

通过对外贸易,广州十三行获得了巨大的利益。当然在相关的产业链上,还会有另外的获益者。据东京大学博士、台湾“中研院”研究员陈慈玉的研究表明,广州十三行的全球化商业活动极大提高了福建茶农的收入。

不能不说,伍秉鉴是一个商业奇才。令人扼腕者在于,19世纪后半叶,在全球市场上,中国茶叶从顶级奢侈品的地位一落千丈,转而沦落为极差信誉的农产品,而这一幕就发生在伍秉鉴辞世之后……

世界首富的“红顶”梦

谈论前“世界首富”伍秉鉴,他和清政府的关系注定是一个无法绕过的话题。

毫无疑问,伍秉鉴从清政府获取的好处无法以金钱来衡量,但与此同时他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不仅是物质上的回馈,而且还包括他在精神上所受到的强力控制。

先来看他对清政府的“报效”。根据现有的历史资料统计,从1800年到1843年,伍氏家族先后自愿或被迫捐出的白银高达1600万两。这还不过是可以入账的数据。暗箱操作的贿赂及送礼开销多少?恐怕连精明的伍秉鉴自己也是一笔糊涂账了。

在近代意义的企业家成型之前,中国传统的商贾们一直信奉两句“真言”,一曰“在商言商”,二曰“闷声发大财”。这两句话紧密相联而又互为因果,在商人们看来,只要心无旁鹜地专注于自己的生意,一定能够发财。但事实证明,这只是自欺欺人而已。

传统社会里,如著名汉学家费正清所说:“中国的传统不是制造一个更好的捕鼠机,而是从官方获得捕鼠的垄断权”,【5】在费尽心机造出效率更高的捕鼠机和取得捕鼠的垄断权二者之间,聪明的商人们作何选择不言而喻,而这种选择也必然产生一种依附性,“在商言商”岂非空谈?

既然不可能在商言商,传统社会里的商贾要想获得丰厚利润和安全感几乎只有一个办法,即与权力联姻。可惜这种安全感却又并不稳固,晚清至民国时代,盛宣怀、郑观应等所谓“红顶商人”与官场的恩怨已经给出了最好的证明。

伍秉鉴自然也无法走出这个圈子,同样渴望有一顶红帽子。于是我们现在从保存的伍秉鉴的画像中,看到的已经不是一个商人,而是一个著官服官帽的官员。其实他通过捐钱,获得的只是一个三品官的虚衔而已。

这个虚衔有用吗?可能有用,至少在拜祭祖宗的时候可以传递出一种荣耀。

但也可能毫无用处。英国马戛尔尼访华使团中不少成员亲眼看到了十三行商人们与清廷官员打交道的场面:

“在海关监督面前——他们都是高级官员——行商们从来都行跪拜礼,跪倒在地,叩首多次。即使某位骄傲的官员允许他们起身,他们的眼睛也从不会超过他的官服的第九粒扣子,疏忽了这项严格礼节,行商就会遭到最严厉的乱棒责打,如同处罚一个普普通通的轿夫。”【6】

“行商见了官府最低的小吏,也会发抖……”【7】

目睹这一幕,回头再来讨论伍秉鉴们和清政府的关系,你会觉得他们究竟是从后者那里得到的更多,还是失去的更多?

没有清政府的特别赋予,变换一下环境,像伍秉鉴这样的奇才能不能如比尔.盖茨那样在商海大获成功?

这可能也是一笔糊涂账……

想退就退?没那么容易!

1826年,58岁的伍秉鉴宣布退休,儿子伍受昌接班。但相比今天的马云,伍秉鉴的退休生活未免太不美好。

就在伍秉鉴退休后的第三年,作为大清帝国和英国商人中介代理的怡和洋行接到英国人的请求,希望在珠江边搭建一个码头以利货物中转。身为怡和洋行的新老板,在两者间传话,伍受昌自然责无旁贷。

不料,广东巡抚大发雷霆,声称要将伍受昌立即处死。吓得伍受昌魂飞魄散,幸亏一旁的粤海关监督因为平日收了伍家不少好处,替他求情,伍受昌才逃过一劫。

经此一吓,不久伍受昌就亡故了。伍秉鉴的新继承者是另一个儿子伍崇曜。

伍崇曜竭尽全力要和清政府搞好关系。宣统年间的《南海县续志》中说:“崇曜素承先志,公家有急,必攘臂争先”。意思是只要政府暗示一下需要大家报效,则伍崇曜必定撸起袖子奋勇争先!

《南海县续志》中还记载了伍崇曜报效的大致数字:“凡捐赈、捐饷、均摊、假贷,先后所助,盈千累万,指不胜屈。”【8】

尽管如此,伍家的大难还是不期而至。

林钦差赴广州查禁鸦片,枪打出头鸟,广州十三行中的行商代表、怡和洋行的接班人伍崇曜在动难逃,被官方囚禁。伍家屈服,欲倾家赎之,林说了一句传诵至今的名言曰:“不要钱,要脑袋”!

但最后钱要了,伍崇曜的脑袋也没有丢。伍崇曜出狱后,伍家即开始出资修垒、造船、制炮,据说,还捐了一艘军舰。

捐这么多够了吗?伍秉鉴甚至希望捐得更多一点。他向清政府提出,愿意把十分之八的财产(约20,000,000元)捐给政府,只要求政府允许他结束怡和洋行,安享他所余下的十分之二的财产(约6,000,000元)”。【9】

但是没人理会他的这个要求。或许是因为中英大战在即,清政府有更重要的工作无暇考虑,或许是因为在清政府眼里,留着一个首富比让他退休更有用处?

看来,对世界首富来说,激流勇退也并不容易。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1841年,中英签署《广州和约》,清廷向英军赔款600万元,其中伍家出资110万元;1843年,伍秉鉴去世。

一同倒掉的还有他辛苦搭建的商业帝国……

注释:

【1】【2】《广州番鬼录 旧中国杂记》,广东人民版。

【3】《黄金圈住地》,广东人民版。

【4】曾园《他卖出过世界上最贵、最好的茶叶》,2017年12月19日《时代周报》。

【5】《美国与中国》,商务版。

【6】【7】《马戛尔尼使团使华观感》,商务版。

【8】《广东十三行考》,广东人民版。

【9】《东亚海域一千年》,山东画报版。

本文为黄大拿食货志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获取授权。授权转载时还请在文初注明出处和作者,谢谢!

0 阅读:6

杠杆地产

简介:读懂地产圈的各种隐秘杠杆(“杠杆游戏”系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