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爆红!宫崎骏错了?中国梦工厂兴衰史

杠杆地产 2019-08-01 11:36:51

摘要:现在才是中国动漫的最好时代

撰文|黄大拿&编辑|楚琦

引文:因为尝试“谈钱”,中国动漫让宫崎骏痛心疾首……

票房口碑双双火爆的《哪吒之魔童降世》已经成为这个暑期最火的国产电影。

《哪吒》的成功,其意义自然不仅是电影本身,更是对整个国漫行业打下了强心剂。

提到国漫,就不能不想起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想起宫崎骏当年对国漫的尖锐批评……

一个中国梦工厂的兴衰史

1957年4月1日,脱胎于东北电影学院美术片组的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正式成立。

美影厂的灵魂人物就是被称为国漫鼻祖的万氏兄弟。

在 1920 年代的上海,中国动画几乎和美国同时起步。万氏四兄弟(万籁鸣、万古蟾、万超尘、万涤寰)因为看了美国动画片《逃出墨水井》,对动画大感兴趣。1923 年,万氏兄弟在完全自学的条件下,制作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动画片《大闹画室》。

抗日战争爆发之前,万氏兄弟共绘制了近20部动画短片,模仿美国的痕迹都十分浓厚。

但不久,他们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在一篇文章中,万氏兄弟反省说:“要使中国动画事业具有无限的生命力,必须在自己民族传统土壤里生根。”【1】

很快他们就围绕上述方向做出了重大尝试。

1940年,世界上第一部动画长片、美国迪士尼制作的《白雪公主》在上海上映,引来观影狂潮。受此启发,万籁鸣和万古蟾决定从本土文化中取材,绘制大型动画片《铁扇公主》。

为了拍成这部影片,他们先后组织了100多人参加绘制,绘制了近两万张画稿,光是纸张就用了400多令。经过一年半的苦战,拍出毛片1.8万余尺,最后成片长达7600余尺,可放映80分钟。他们还请来当时不少名演员白虹、严月玲等为电影配音。

影片设计新颖,形象生动,孙悟空的72变、铁扇公主的种种妖法,被描绘得活灵活现,出神入化。此片还将中国的山水画搬上银幕,第一次让静止的山水动起来,并吸收了中国戏曲艺术造型的特点,赋于每个重要角色以鲜明的个性特征,使之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在世界电影史上,它是紧步美国的《白雪公主》、《小人国》和《木偶奇遇记》之后的第四部大型动画艺术片,标志着当时中国的动画艺术已经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随着上海美影厂的成立和万氏兄弟的加入,中国动画开始进入辉煌期,代表作即是万氏兄弟酝酿了20年的《大闹天宫》。

“摄制组全体同志画稿近七万张,终于使孙悟空的动画形象出现在银幕上,实现了我几十年来梦寐以求的愿望。”从导演万籁鸣的这段回忆中,可以看出老一辈动画人付出的辛劳。

《大闹天宫》成就了上海美影厂的辉煌。1965年,《大闹天宫》上集在伦敦电影节获得金奖,之后在44个国家连续放映,引起轰动,被公认为是中国动画史的巅峰之作。

当年的上海美影厂聚集了最优秀的中国动画人才。除万氏兄弟之外,也新崛起了一批动画大师,如特伟(代表作《山水情》)、靳夕(代表作《西岳奇童》)、阿达(代表作《三个和尚》)、胡进庆(代表作《葫芦兄弟》)。

时人回忆称:“那时上海美影厂老前辈们都称得上是国家顶尖的艺术家,是文字、绘画等方面的能工巨匠。”【2】

可惜上海美影厂的辉煌没能持续。一个事实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这座昔日的梦工厂再也没有奉献出一部脍炙人口的经典作品。

于是人们看到,无论是在纸质媒体还是在知乎上,不断地有人追问“上海美影厂为什么没落?”并尝试提供各种答案。

而在这个过程中,不少中国人心目中的动漫之神宫崎骏也作出了自己的思考……

谈钱是中国动漫没落的开始?

毫无疑问,在很多中国人那里,日本是一块动漫圣地。但实际上日本动漫的兴起却与中国有着很深的渊源。

创作了《铁臂阿童木》、被称为“日本动漫之父”的手冢治虫回忆,1942年,在其14岁的时候,正是因为他在日本看到了中国的动画故事片《铁扇公主》,激发了他对动画的热情,从此一发而不可收。

上世纪80年代初,手冢治虫访问中国时还特意拜访万籁鸣,拉着万籁鸣的手激动地说:“我就是看了你的动画才走上动画道路的!”【3】

宫崎骏则是中国水墨动画的超级粉丝,他坚信只有在中国的体制下才能诞生这样艺术水平极高的动画作品。

但宫崎骏对中国动漫的敬意却停在了1984年。

1984年,宫崎骏与吉卜力的创始人之一、最好的动画搭档高畑勋访问上海美影厂,并赠送了自己的得意之作《风之谷》胶片。

宫崎骏此行可以说是来表达膜拜的,但最后,他却带着极度的失望、郁闷而归。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很多人讲述过宫崎骏的中国行,其中不少是道听途说,相对而言,还是当事人高畑勋的说法最为权威。

2014年,《南方周末》刊出了一篇对高畑勋的专访:

在这篇专访中,高畑勋表示他和宫崎骏去上海美影制厂是“最重要的经历”。而过程则是这样的:

“我们向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赠送了《风之谷》的胶片,并与大家做了深入交谈。当时围绕分配的问题,对方问了许多。吉卜力现在是职员固定薪酬制,但当时日本所有的公司都是计件付酬,就是按照原画一张多少钱、动画一秒钟多少钱来计酬的制度。他们当时只关心这个问题。因为‘四个现代化’刚刚开始,他们认为统一工资是不合理的,应该引进日本的计件薪酬制度。我们感到很失望。”

“宫崎骏对中国的失望无以复加。我在这一点上也是如此。因为我们对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是很尊敬的,没想到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高层却只关心这个。一旦计件付酬,就再也拍不出中国学派的影片了。计件付酬不鼓励创新——不断投入新的短片很费钱,而系列片只要搞好开头的部分,角色和背景定下来以后就不会花太多功夫。之前中国同行那种每一部短片都尝试新手段的创作方式,在日本就是完全行不通的。”

“宫崎骏对中国的失望无以复加,我也如此。……我必须要提醒他们,中国有懂行的人。但是中国一下迎来了现代化,现在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都已经没有原来的风格了吧。太让人失望了。我太失望了。”【4】……

“太让人失望了”,“太失望了”,强烈的语气,将高畑勋和宫崎骏当时的沮丧表达得淋漓尽致。

由于宫崎骏今天在动漫界的地位,在反思中国动漫何以从辉煌坠落的语境中,其中国之行被很多人赋予了格外重要的意义:从宫崎骏当年对中国动漫的批评中,俨然找到了中国动漫没落的症结,也发现了中国动漫重新崛起的秘方。

然而真的是这样吗?

《大闹天宫》的经验还能适用于今天?

进入改革开放期、80年代初的上海美影厂到底是什么让宫崎骏如此失望?

表面上看,是按件计酬这种薪酬制度。实质反映的是宫崎骏对商业化的抗拒。

在宫崎骏看来,计件工资只会生产工业产品及听话的、流水线式动画,不会创造出真正的艺术作品。

而真正的艺术创作应该是这样一种形态:艺术家眼里只有艺术,他值得做的唯一事情就是为了艺术而惮精竭虑。所有的事务都有人安排妥当,艺术家“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对艺术家来说,这就是最好的时代。

80年代之前的中国无疑符合宫崎骏心目中“最好的时代”的标准。

当年的《大闹天宫》大获成功,万氏兄弟精湛的艺术造诣是一个重要因素,但国家财政对这部片子的投入是多少呢?

100多万元!要知道,这可是在上世纪60年代。一部时长110多分钟的动画片,100多万元的投资堪称天价。【5】

但这个不是艺术家操心的问题。计划经济时代,作为国家计划的一部分,国家对电影采取统购统销,美影厂和动画师们不用挂念任何俗务,只管心无旁骛地在自己的艺术王国里驰骋。

正是因为完全不用考虑成本、市场和商业,美影厂和艺术家们可以大展拳脚,进行各种艺术探索,也才有了世界动画业界里“中国学派”的美名。

但《大闹天宫》的经验能否用于今天?

改革是否必要,这是个大问题,姑且不论。只谈一些小问题:

在上世纪60年代,不少中国人饭都没有吃饱,以举国之力,制作一部精美的动画片,这样的代价是不是太大了一点?更重要的是,类似的艺术创作模式能否长久维持?

如果动画艺术家们要国家承包一切,让其专心艺术创作,小说家、音乐家,其他所有艺术门类是不是也可以提出同样要求,国家财政包得过来吗?

有人对宫崎骏中国之行作了这样的解读:

“当时中国勇于创新精益求精的学院派动画正是宫崎骏一心向往的。当他面对张嘴闭嘴都是钱的上美,他感到一头冷水从头浇下:‘对中国的失望无以复加。’回国后,宫崎骏对中国之旅只字不提,从此他关上了心中的大门,将幻想中的中国和真实的中国彻底隔绝。他开始忘我地投身于动画创作之中……”

文字够煽情,却经不起推敲。中国动漫没落就是因为“张嘴闭嘴都是钱”?是不是中国动漫重回无须考虑成本不必面向市场的时代,就能找回曾经的辉煌?

理想主义者宫崎骏对商业化深闭固拒,其个人做出什么样的选择无可非议,但就一个产业、行业来论,反商业化只能是一个笑话。

可以重温中国动漫的辉煌,理应向精益求精的老一辈艺术家致敬,但如果变成缅怀那个旧的时代,既不合时宜,对当今中国动漫的发展也是有害无益。

相比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对中国动漫人而言,当下毋宁说才是最好的时代!走过转型阵痛,在多年的培育之下,目前市场已经十分广阔,又积累了足够的人才,而且资本也从中看到了商机,有了入场的兴趣。行业发展的要素都已具备,纵观中国动漫发展史,这样的条件什么时候有过?

从这个角度看《哪吒》爆红,其实一点儿也不意外,它就是水到渠成的结果。

没有《哪吒》,也会有另一部国产动漫片爆红;在《哪吒》之后,还会有更多的国产动漫片迎来高光时刻,这个也完全可以预言。

宫崎骏的成功很难复制

因为尝试“谈钱”,中国动漫让宫崎骏痛心疾首。

艺术能不能避开金钱的骚扰,曾经是一个古老的问题。而在现代社会,这个问题实际上已经消解,因为在现代商业模式之下,固然会催生出不少粗制滥造的作品,但何尝没有诞生出伟大的艺术品?

有人试图以宫崎骏的成功来佐证保持艺术纯粹性的必要,可美国迪士尼的存在显然是一个反证。喜欢抬杠的人可能会说迪士尼不叫艺术,但如果影响了不同国度几代人的作品都不能叫艺术,那还有什么讨论的余地?

深入比较宫崎骏及吉卜力工作室和迪士尼这两种模式的优劣,需要一本书的篇幅,这里只谈一个小问题:

为什么随着宫崎骏的几次声明退休,吉卜力工作室就反复传来经营危机?

很简单,任何行业如果过于依赖一两个天才人物,注定难以持续。在日本,人们之所以会对后宫崎骏时代日本动漫的前景表示担忧,原因也正在这里。

反观美国迪士尼,就全然没有类似顾虑。因为在迪斯尼,不论少了哪一个人,都不可能影响其正常运转。

哪种模式更健康,更具持续性?答案一目了然。

注释:

【1】【3】【5】孙立军编《中国动画史》,商务印书馆版。

【2】《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兴衰记》,2010年2月《瞭望东方周刊》。

【4】《南方周末》,2014年9月13日。

本文为黄大拿食货志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获取授权。授权转载时还请在文初注明出处和作者,谢谢!

0 阅读:1

杠杆地产

简介:读懂地产圈的各种隐秘杠杆(“杠杆游戏”系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