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这个老妈妈次次查儿子成绩,他们是人间清醒,救别人也救自己

八公读历史 2024-05-16 05:45:06

​在众星闪耀的西汉,隽不疑是不太知名的角色,他能够青史留名还有妈妈的功劳,老妈妈整天想的就是查他的成绩、改他办案的案卷。

隽不疑的高光时刻是在长安,也就是今天的西安,不过他早就是颗闪亮的星。

隽妈妈对儿子要求查成绩、改案卷,完全没有一丝一毫的个人目的,只是为了救人。这是个好妈妈,隽不疑也是个好官员,比有些家长和管事的人强多了。

隽不疑自己也有光芒,至少有两件事可以看出他绝对不是等闲之辈。

第一件,抓齐孝王刘泽。

这时候隽不疑是青州刺史,是一个州的军政大员,和齐国这个诸侯国离得近,齐孝王刘泽的一举一动他都看得清楚。

刘泽是刘邦和曹夫人生的那个胖胖的儿子刘肥的后代,他在燕王刘旦的撺掇下准备造昭帝的反。

刘旦是昭帝的哥哥,在太子刘据死了之后,一直坚持以为帝位就应该是他的,对幼小的弟弟昭帝继位很是不满,他要把自以为是自己的东西夺回来。

刘旦的脑瓜子不太灵光。

以前刘据死后,他就蠢蠢欲动,对老爸武帝说我回都城长安去给老爸担任宿卫,您只管安睡,我来做保安,明显是想争做太子,被武帝骂得狗血喷头。

现在大势已定,霍光辅佐昭帝做了皇帝,他仍然不死心。

隽不疑嗅到刘泽要造反的苗头,不请示不汇报,直接把刘泽抓了交给朝廷。

乖乖隆里咚,可怜盲从刘旦的刘泽还没动手,就被老隽逮了,当然诸侯王是做不成了,不知他跟着刘旦跑的目的是什么。

一个地方官,没有朝廷的授权,就直接把皇亲国戚、诸侯王抓了,这不是有过人的勇气就是混不吝。

经此一事,昭帝欣赏他,别人都怕他。对隽不疑来说,这就对了。

第二件事,抓假卫太子。

隽不疑因为抓刘泽,有政治敏感有决断能力,被朝廷提拔做了京兆尹。

京是地位最高的城,兆是人口最多的城,那自然就是都城长安。隽不疑从地方大员、封疆大吏一跃而成为京城的军政长官,这是朝廷对他的极大赏识。

隽不疑做长安市长的时候,突然平地冒出来一个卫太子,也就是汉武帝最初的太子刘据,一时间闹得沸沸扬扬,引得城里的官员老百姓都去围观。

刘据在史书上后来被称作戾太子,这是他的孙子宣帝给他的谥号。而这个时候还是他的弟弟昭帝在位,只好叫他卫太子。

人们以前得到的信息是,刘据已经被朝廷围剿的部队逼得自杀了,怎么又跑出来一个刘据呢?无论是官是民都不知道怎么办。

可是隽不疑知道怎么办,他到了围观现场,二话不说,立马下令把这人拘捕送到了监狱。

隽不疑做得干脆利落,不容置疑。但还是有人质疑的,说这情况还没搞清楚,他要万一是刘据呢,你抓错了人办错了事不就罪过大了吗?

隽不疑说,不用怀疑,就这么办!

首先,他一定不是刘据,他们家除了一个孙子刘病已,其他人都已经死得干干净净,这有官方的鉴定。

其次,即便他真是刘据,他明明知道自己犯了罪,还敢出来招摇,这就罪加一等。

比如说以前卫灵公的儿子原本是太子,却跑到别国去了,他的儿子接了班,后来他要回来,还想继位,那就不行,君臣大局已定,哪里还容得反复呢?

后来一调查,这个刘据当然是假的。假太子原名成方遂,是个算卦的,听到原来太子府的人说他和刘据极像,就生出了假冒太子的点子。

昭帝对隽不疑的处置很赞赏,不但是因为他头脑清醒办事果断,更因为他处事的依据是儒家的思想。

把治国理念从黄老之术转向独尊儒术,这是大汉从武帝起就在忙活的事,隽不疑能有这等见识,怎么不让小皇帝龙颜大悦呢?

隽不疑由此成为从皇帝到同事再到老百姓都刮目相看的能臣。

写到这里,必须要请出隽不疑的母亲,不然这篇文章就真的跑题了。

隽不疑做京兆尹,他不只是坐在办公室里,而是时常到下属各地走走看看。

这当然不是走马观花、吃吃喝喝,而是为了调查研究、处理政事。他是个好官嘛。

每次调研回来,隽老夫人都要把儿子叫到跟前,很郑重很严肃地问小隽一些事。

不是问身体好不好、吃得好不好、路上累不累、和媳妇关系好不好,而是问,你这次下去,有没有平反冤假错案啊?平反了几个?有几个人被无罪释放了?

老夫人问完,就一副满怀期待的神情对着隽不疑,小隽只得老老实实认认真真地回答,就像学生回答老师的功课一样。

这是老夫人在查作业、查成绩、查案卷呢,她就是隽不疑的监督者。

要是隽不疑说平反释放了好几个,他们都高高兴兴地回家去了,老太太就跟着高高兴兴,说话的语气也变轻松了、脸上的容颜也轻快了、笑声也增多了、吃的饭也增加了。

要是隽不疑回答说,这次没有平反的人员,老太太就不高兴,心情不好、饭量不好、什么都不好。

这隽老太太这不是插手儿子的政务吗?客观来说,也确实是的。儿子当官当得好不好,怎么能以平反罪犯作为衡量标准呢?没有平反人员还搞绝食这样的道德绑架呢?她儿子这个官是对朝廷负责还是对老母亲负责?

平反是一种纠错,有没有平反人员,前提得看有没有抓错人判错案,要是没有错误,自然就不需要平反,犯了罪的人也不能平反。

如果每次都以平反人员多少作为工作优劣的标准,那其实就意味着之前抓错了人判错了案,有错才能纠错。

这要么是隽不疑自己断错了案,要么是他的下属断错了案,不管是哪一种,都是他的直接责任或管理责任。

汉朝以孝治天下,隽不疑当然是孝子,如果隽不疑为了讨母亲欢心,每次都要求下属判错案,然后再平反再纠错再放人,这不但是资源浪费、提高工作成本,更有可能忙中出错,真的抓错了人判错了案。

更为可怕的是,也有可能为了母亲高兴,把不应该放的人放走了,那岂不是错上加错吗?

所以,事实可能是,隽不疑真的只是哄老太太高兴,每次都刻意编造一些信息和数据报告给母亲。

而《资治通鉴》这样的史书,原本不太以女性为叙事主角,却忙里偷闲给隽不疑母亲写上几笔,是古人一贯倡导德治大过法治,认为对父母孝顺的人,必定也会把工作做得很好。

因此,史书上对隽不疑的评价是,由于有了母亲的监督和提醒,他毕生都是一个严吏而不是酷吏。

隽不疑是官员的榜样,隽老太太是母亲的模范,写出来是为了让大家学习,官员要成为这样的官员,官员的母亲要成为这样的母亲。

还有一个例子能证明隽不疑的头脑清醒。

因为觉悟高、能力强,当时的辅政大臣霍光特别欣赏小隽。在古代,喜欢一个人就是把女儿嫁给他,使他成为自己的女婿,成为自己的家人。霍光也是这么想的,他还要这么做,就对隽不疑说,隽大人,你娶了我的女儿吧?

可是隽不疑毫不迟疑地拒绝了。

在当时,霍光权倾天下,是比昭帝更有实权的真皇帝,是普天下所有人都想巴结的对象,隽不疑竟然推掉了到手的富贵,他是脑子坏掉了吗?

其实隽不疑是提前看到了霍光的盛极必衰,他那么有权,那么独断,是多少人的眼中钉肉中刺,多少人要想去之而后快。

在霍光刚刚上位、洋洋自得时,就有人告诫他,你要小心大祸临头,你赶紧分权给皇室宗亲吧。吓得霍光冷汗都冒出来了。

同是武帝指定的顾命大臣上官桀,他和霍光还是儿女亲家,他的儿子娶了霍光的女儿,却时刻想着怎么搞掉霍光。

他不光有想法还有行动,竟然联合燕王刘旦、鄂邑公主的男朋友丁外人等一起污蔑霍光造反,其实是他自己真的起兵造反。

要不是昭帝坚持相信霍光,霍大人就成了刀下之鬼,他的家人被血腥族灭的命运也会大大提前。

要是隽不疑欣欣然接受霍光的美意,成了霍家的女婿,他和家人那必然逃脱不了血光之灾。

不过,隽不疑竟然很快就英年早逝了,在史书上留下喟然长叹。他没有跟着霍光继续辉煌腾达,也不必和霍家一起陷入灾祸。

只是有没有可能,隽不疑拒绝了霍光,其实是他心里一直惴惴不安,他是被昭帝、宣帝都感到害怕的霍光活活吓死的,尽管霍光可能并没有因为他拒婚而有什么对他不利的行动。

一个人太清醒、太聪明,把什么都想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是好事还是坏事呢?这大概也说不清道不明。

而隽老妈妈的查成绩,可能不是只为了查成绩,而是时刻警醒自己的儿子不要办错案抓错人做错事,她是在救别人,其实是在救儿子。

文中图片都来自网络。转载本文请注明出处。抄袭必究。

0 阅读:0
八公读历史

八公读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