蓁熙品论语|(一九四)孔子论教育:后生可畏

翻蓁熙 2024-02-25 10:17:07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孔子说:“后来之人值得敬畏和期待,怎知将来的人不会超过今天的人呢?但如果到四十、五十还未能听闻大道,那也就没什么可以敬畏的了。”

-- 原典出处《论语 · 子罕篇第九》

后生可畏。后生,后我而生的人;可畏,不是害怕,而是值得敬畏,值得期待。为什么敬待后生?因为,“焉知来者之不如今”,怎知将来的人,比不上今天的人。“今”指什么?今日门下诸子,如,颜回之贤,子路之勇,子贡之智,冉有之能…

彼时,孔子环视门下诸子,人才济济,俱有贤者气象,遥想未来时空,一代代人才涌现,其中必有和今日诸子一样,热爱真理,勤学笃行之人。

他们何尝不是耀眼夺目的锦缎,何尝不是光华内蕴的璞玉,可惜没有机会亲自裁正,亲自雕琢。但还可以寓道于文,以文字相教。所以,述六经,修诗书,寄大道于书策,以待后世之人。

但后来之人,也有难以造就的,什么样的人呢?就是那些“四十、五十而无闻焉”的人。“无闻”不是没有名气,不是默默无闻,而是无闻“道”。那些虽然读书学文,却没能领悟大道的人,学问成就终将有限。

图片选自【蓁熙诗画】

为什么将时间定在“四十、五十”呢?孔子打造了一把时间刻度尺,上面标着生命的刻度,这把尺我们并不陌生,便是,十有五而志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四十、五十是“不惑”和“知天命”的时间段,而“不惑”和“知天命”,都是在领悟“道”的基础上实现的,闻道方无惑,得道则知命。如果没有闻道,不会“无惑”,也不会“知天命”。而一个人,不知道人生的价值,不承担天赋的使命,这样的人,生而碌碌,也就没什么可以敬畏的了。

这章像是孔子对未来的遥望和寄语:后来之人,值得期待;君子之学,贵在闻道。

文章来源:

【蓁熙文化】微信公众号,敬请关注

更多内容也可搜索并关注:喜马拉雅、bilibili平台【蓁熙文化】

更多学习平台可搜索:小鹅通【蓁熙文化】

版权申明:

文中音视频作品及图片版权归【蓁熙文化】所有,未经正式许可或授权,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

0 阅读:0

翻蓁熙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