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畸形”的轮胎市场:外国人爱用的中国轮胎,国人为啥就是不买账

棠棣说社会 2025-02-12 12:11:29

别人都不看好你,偏偏你最争气!

在过去一年,中国轮胎凭借经济耐磨、性价比高等优势,成为大量海外消费者的首选。

中国海关总署2025年1月18日公布数据显示,2024年,国产轮胎出口量达932万吨,同比增长5.2%;出口金额为1645亿元,同比增长5.6%;

其中,充气橡胶轮胎出口量达899万吨,同比增长4.9%;

按金额算,出口金额为1583亿元,同比增长5.5%;按条数算,出口量达68,057万条,同比增长10.5%。

在美国知名轮胎行业媒体《Tire Business》发布的全球轮胎75强中,中国共38家企业上榜,其中4家跻身TOP20,前十名占据2席,这也是十强榜单首次出现两家中国大陆企业。

这些数据无疑证明了中国轮胎在全球市场上的强大竞争力。

但反观国内市场,国产轮胎只占了20%-30%的市场份额,剩余70%以上的市场被外国品牌的轮胎占据,且都是中高端市场。

这与海外市场对中国品牌轮胎需求火爆的场面,形成了匪夷所思的鲜明对比。

国人更加偏好外国品牌,对于国产轮胎却不感冒。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行业怪象?

中国第一条轮胎,是在上海诞生的。

通过引进日本设备与技术,1934年,大中华橡胶生产出国内第一条汽车轮胎,命名为“双钱”,实现从零到一的突破。

到抗战前夕,大中华厂规模已包括制造厂4个,原料厂3个,汽车轮胎产能直逼3万条。

80年代,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国产轮胎制造的中心从上海整体转移到山东。

因为东营油田能提供全国最好的化工产业基础,山东化工学院在彼时也是全国最好的化工院校。

再加上山东各地政府对轮胎业倾力扶持,以及潍柴动力等下游客户为山东轮胎企业贡献的大量订单。

齐鲁大地自然就成了90年代以来全国轮胎最强势的产业基地。

随着八九十年代,各类物资跨地运输需求暴增,国产轮胎的重心放在了卡车、货车等商用车胎的研发和生产上,而这个方向也同时迎合了海外市场的需求。

20世纪初,凭借着人口红利带来的巨大优势,我国轮胎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占据着极大的成本优势,很快以低廉的售价获取了大量海外市场。

欧洲最有影响力的轮胎杂志《英国TA》做过调查,相比大品牌,英国的车主更倾向于选择性价比更高的轮胎。

中国轮胎既能满足欧洲标准,同时连翻新胎的价格都不用,在英国居然成为超50%车主的首选。

国外一位拉矿石的货车车主表示,在他所跑的路段,用价格高昂的国际大品牌轮胎大概三个月换一次,而用相对便宜的中国品牌轮胎,也差不多三个月换一次。

除了不差钱就喜欢选择国际大品牌的外国车主外,对于绝大多数消费者来说,物美价廉的中国品牌才是真爱。

而反过来看,国产轮胎在海外市场再高歌猛进,也无法抵消国内市场“疲软”带给的挫败感。

中国轮胎最开始也没想更多倚重出口路线,实在是被逼无奈。

发展之初,国产轮胎一直在低端产能的商用车市场深耕,乘用车轮胎不管是技术研发还是落地生产,都不够重视。

随着90年代,米其林等外国轮胎品牌强势入华之后,国产轮胎更是全方位地失去大片中高端乘用车轮胎江山。

米其林刚进入中国市场,佳通、锦湖、固特异、普利司通、住友等外国巨头就紧随其后。

这些外国轮胎,凭借其深厚的品牌积淀、过硬品质和超强的市场营销,迅速形成了与国产轮胎三七开的市场格局,占据了超70%的国内市场。

米其林成立于1889年,迄今已有136年的历史,是名副其实的国际轮胎巨头。

大家别只从年份上看门道,以为外国品牌的轮胎也就比国产品牌早发展了三四十年。

米其林生产出第一条汽车轮胎是在1891年,而我国的家用车真正大规模进入普通家庭,是在2005年。

其实我国乘用车轮胎也是那时候开始起步,算起来,整整差出了近百年。

国产轮胎企业,不管是朝阳、万力,还是回力、双星、玲珑,他们基本上起初都是做橡胶胶鞋、自行车轮胎等,真正开始做乘用车轮胎的时间并不算长。

米其林的技术一直是行业标杆,尤其是1946年发明的子午线轮胎,更好的抓地力、耐划伤、更长的使用寿命、舒适的驾乘体验以及出众的节油性,让这一技术得到市场的全面追捧。

时至今日,全球轮胎的子午线率已超过80%。

从品牌沉淀上看,相对国产轮胎,外国轮胎天然就拥有大几十年的时间壁垒。

除此之外,硬核技术也是横在国产轮胎面前的高山。

拿专利技术来说,轮胎商业数据中心显示,第一名的普利司通拥有2520个轮胎专利,而国内最多的振兴轮胎也只有572个专利。

专利多也意味着,国际大牌在某些方面的性能就是特别强悍。

比如,米其林高性能轮胎的双胎面配方科技借鉴赛车轮胎技术。让轮胎外侧抓地力更强、让内侧转向和操控更精准。

倍耐力的PNCS倍耐力噪声消除系统,用轮胎内的聚氨酯海绵吸收震动,让车内近乎静音。

最后,外国轮胎品牌在品牌建设和宣传推广上也是全面碾压国产轮胎。

米其林、马牌、普利司通、固特异……这些品牌的广告铺天盖地,几乎每一家汽修厂的门上都能看到无比硕大的品牌logo,消费教育工作做得真的很到位。

而相比之下,国产轮胎在品牌建设上缺乏长期系统地规划和投入,市场推广方面,也缺少有效的策略,导致品牌知名度和认可度不够,难以长期占领消费者心智。

以上因素叠加,真的就不难理解,为何中国人偏爱外国品牌轮胎。

国产轮胎总被外国品牌压一头,长期不被国人重视和认可。

除了我们自己在品牌建设和市场推广上的不足之处,还有消费者根深蒂固的偏见。

许多消费者一贯认为国产轮胎质量不稳定、性能不佳,难以应对高速、高温、恶劣路况等复杂环境。

但实际上,这些年中国轮胎也在飞速进步。

随着外国轮胎品牌进入中国,带来的不只有竞争,还有大量的技术交流与合作,更有机会近距离接触和模仿它们。

同时,中国轮胎在海外市场的火爆和收益,进一步反哺了中国企业的技术升级,乘用车轮胎已经有了可以和外国品牌相媲美的中高端系列。

为了消减这些偏见,央视还亲自下场站台,表扬国产轮胎。

2016年央视二套的《消费主张》栏目曾将3款国产轮胎和来自美国、日本、德国、韩国的四款轮胎进行全方位比对。

分别从噪音、轮胎撞击、轮胎强度、轮胎厚度、轮胎制动、专业强度制动六个方面进行测试。

在前后六轮测试中,国产轮胎均表现优异,各分段数据均不输其他4款外国轮胎,在一些具体数据上,国产轮胎甚至表现更亮眼。

而所谓的外国好轮胎,其实远远没有消费者想象得好。

这在当时的轮胎圈引发了极大的讨论,只可惜讨论仅局限在圈内人的范畴。

几年过去了,国人对我们的国产轮胎整体印象虽有所改善,却依然没有得到全民范围内的认可。

不过也不必气馁,就像中国卡客车胎在海外214个国家打开市场的历程一样,一切都是从无到有的过程。

去年美国虽然对中国轮胎执行了严格的双反政策,导致对美的出口量急速下滑。

但中国轮胎凭借超强的市场竞争力,很快开辟了新市场,墨西哥、阿联酋和沙特成为目前出口量前三的国家,快速弥补了丢失的美国市场。

同时,西欧市场对中国卡客车轮胎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甚至成为全球出口增速最快的地区。

所以,让我们给“国产”再多一点时间和支持。

相信国产轮胎也会像凭借实力占领海外市场一样,不久的将来,也会成为国人的首选。

-END-

参考资料:

虎嗅:《惨烈,是中国汽车2025的必经之路》

李砍柴:《“畸形”的轮胎市场:外国人爱用的中国轮胎,国人为啥就是不买账》

车与轮店主联盟:《国产轮胎的悲哀:中国人用外国轮胎,外国人用中国轮胎!》

作者:六便士

编辑:柳叶叨叨

0 阅读:0
棠棣说社会

棠棣说社会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