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下蛊了?中国最讨人嫌的行业,挤满35+的中年人

棠棣说社会 2025-02-11 13:34:41

"宇宙的尽头是考公,中年人的尽头是卖保险。"

最近朋友圈的段子正在照进现实——前脚刚被大厂"毕业"的P7,转头就晒出保司工牌;干了半辈子的外企财务总监,开始用Excel表分析重疾险条款;甚至你家楼下关了店的餐饮老板,也突然群发消息问你要不要买百万医疗。谁还没被卖保险的中年朋友刷过屏?

这不是错觉。

保险业协会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新增代理人中,35岁+占比飙到58%,平均每10个保险新人里就有6个是"职场老司机"。

当脉脉上"35岁被裁何去何从"的焦虑帖还在刷屏,这群中年人已经用保单叩开了职业第二春:有人用二十年积累的人脉资源月入六位数,也有人在下沉市场把社区团购玩成保险带货。

这场轰轰烈烈的中年迁徙,到底是职场困局的绝地求生,还是内卷时代的魔幻注脚?当35岁+集体all in保险业,我们或许正在见证中国最生猛的中年再就业运动。

大概很多人都会好奇,学历尚可,互联网的顶端大厂背书,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选择。

是主动转行还是被动选择呢?

在职场里面,35岁仿佛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这一头,担心朝不保夕,担心公司发展不顺,直接影响自己的收入;那边,是埋藏在心底对未来拼搏的渴望。

特别是那些高学历高收入人群,在上市公司或者大厂工作的人,工作强度大,压力大,各种考核一波接一波。

毕业于985大学的田晓霞,曾在阿里做过运营,但公司内卷让她身心俱疲。在一次偶然认识同校卖保险的刘同后,她也毅然选择辞职,当起了职业保险经纪人。

她想通过这份工作,寻找自由的状态,实现自己渴望依旧流浪的梦想。

事实上,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多数社畜职业晋升机会几乎越来越少,寻找出路迫在眉睫了。

相比于朝九晚五上班打卡的工作来说,保险行业进入门槛低,自由是保险最大的代言词。不管你在哪里,只要手机有网络,可以随时随地办公接单。

同时,这批人在经过了在社会摸爬滚打十多年后,对健康问题越来越重视。

他们慢慢意识到并且认可保险的重要性。

有人说击垮一个看似无坚不摧的中年人很容易,一场疾病就足矣。特别是在家庭中承担着养家糊口的重担,生活上也面临很多未知的风险,如果购置相应的保险至少可以避免因病返贫。

而且,保险行业的工作,不需要你马上全职来做。很多人从兼职开始慢慢做起,尝到了兼职被动收入的甜头后,再慢慢转型全职。

这种灵活的工作方式,让很多有经济压力的人非常认可,既不担心失去了全职工作没有收入而担心,同时也给自己一定的缓冲时间来了解这个行业。

这样看来,卖保险成为中年人的香饽饽,的确是有一定道理的。

保险行业看似前景一片光明,实际上也面临了很多的困境。

保险行业的优势是门槛低,收益高,但劣势也非常明显:收入极其不稳定。

可能你上个月通过熟人和朋友开单了,拿到了高额的提成,下个月甚至半年内都要喝西北风。

所以,有的人在保险这个行业赚的盆满钵满,有的人坚持了一阵后发现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顺利,黯然离场。

据“中国保险中介市场的生态白皮书”研究显示,国内保险销售获客超过80%的渠道是身边的熟人、朋友或者同事。

而且,这个行业默认的规则是,每个新人入职后,都需要在朋友圈广而告之自己开始卖保险这个重大的人生转型。

每天最少三条朋友圈,介绍自己和介绍保险,采取了轰炸和反复宣传的营销方式。

对于那些内向的i人来说,他们并不喜欢这样的拓客方式,相当于让自己社死在了朋友圈,没有了自己的隐私。

接下来,他们需要把自己通讯录的名单全部筛选出来,从里面开发一些可能会“买账”的潜在客户。

没想到,一顿操作下来,那些曾经相处还不错的朋友和同事,慢慢开始疏远自己。

不仅是开单难,保号难,卖保险的收入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高。

据资料显示,在保险行业,只有大概20%的人的月收入能超过2w。在这些月收入超过2w的人群中,大部分都是从业三年以上的老人。近六成的保险销售人员月收入在1w以下。

2023届本科生毕业五年后,从事保险行业的薪资涨幅仅仅只有59%,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也就是说,想要高收入,必须在这个行业沉淀下来才有机会。

大部分人转行后进来逛了一圈,笑嘻嘻的进来有哭兮兮的离开了。

保险这个行业,对宝妈或者35+以上的中年人很友好,大家把保险当作了自己职业的救命稻草。

但恰恰相反,保险和其他金融行业一样,需要很强的专业能,属于转行门槛低,留存门槛高。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保险销售不再是之前传统的销售模式,靠返点、给客户送礼这样的手段来获取订单。

好的保险销售者不仅需要会利用自己的人脉资源,还需要会打造个人IP,用专业的知识和接地气的营销方式来获取客户的信任。

想要真正扎根这一行,并不是那么容易。

从保险行业的现状来看,有高学历、大厂或者高管背景的人,更容易在这一行持续下去。

因为他们过往的职场经历和个人背景,是加分项,更容易吸引优质客户。

只是很多新人难以适应业绩压力,在一个季度考核结束前,并没有完成开单,勉强靠着给自己或者家人买一份保险,也不是长久之计,最终依旧会被淘汰。

对于35岁的中年来说,选择进入保险行业,既是为了寻求新的机遇,也面临了新的挑战。他们想通过卖保险实现自己的价值。

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适合卖保险。转行前,还需要好好考虑,卖保险只是为了过度还是真正热爱。否则,伤了自己的羽毛,想重新起飞就没那么容易。

当西装革履的中年人背着公文包,在烈日下敲响陌生人的家门,这不仅是保险行业的奇观,更是一代人命运转型的隐喻。

在数字化浪潮与产业迭代的夹缝中,他们用保单串联起社会信任的链条,用汗水置换尊严的重量。这些被时代列车暂时抛下的身影,正以最笨拙也最坚韧的方式,完成从"被选择"到"再出发"的艰难跨越。

这不是理想主义的胜利,却是生存美学的重生。

那些深夜整理客户资料的疲惫,被拒绝二十次后的第二十一次微笑,都在诉说着未被明码标价的生命韧性。

当我们在讨论中年保险代理人时,不该止于转型阵痛的悲情叙事,更要看见暗流之下涌动的生命力——他们依然在创造价值,依然在守护家庭,依然在证明岁月给予的不仅是皱纹,还有穿越风雨的智慧。

或许这个群体终将消散在产业升级的进程中,但此刻他们倔强生长的姿态,恰是对"中年危机"最有力的破题。

END

参考资料:

财经杂志:《人到中年卖保险》

新周刊:《朋友圈的大厂人,怎么都卖起了保险》

新周刊:《卷在保险行业的985学霸:从年薪百万到佣金缩水五成》

凤凰网:《“自杀保号”,失业中产卖保险》

虎嗅:《中国最讨人嫌的行业,挤满35+的中年人》

作者:恬一

编辑:歌

0 阅读:52
棠棣说社会

棠棣说社会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