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把人体外感寒邪,导致阳气盛衰的变化过程,根据症状表现的不同分为三阳三阴病,形成了六经辨证。
先来说三阳证,根据寒邪入侵人体,与正气相抗争的过程,分为太阳、阳明,少阳病。
太阳病,这是外感病初期阶段,正气与邪气抗争于肌表。又分为太阳中风症和太阳伤寒症。太阳中风症以发热、恶风、汗出、脉浮缓为主要表现,是因风邪袭表,卫强营弱所致。太阳伤寒证则见发热、恶寒、无汗、头身疼痛、脉浮紧,主要是由于寒邪束表,卫阳被遏,营阴郁滞引起。
阳明病,多是外感病过程中,邪入里化热,导致胃肠燥热亢盛。分为有阳明经证和阳明腑证。阳明经证表现为身大热、大汗出、大渴引饮、脉洪大等,是热邪弥漫全身,未与糟粕结聚。阳明腑证以潮热、谵语、腹胀满硬痛、大便秘结、脉沉实等,是邪热与肠中糟粕互结,腑气不通。
少阳病,是外感病过程中,病邪已离太阳之表,又未入阳明之里,处于半表半里之间。主要表现为以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脉弦为主要特征,是邪犯少阳,枢机不利,胆火内郁,脾胃失和所致。
再说三阴病,根据阴寒程度的轻重,可以分为太阴,少阴,厥阴病。
太阴病,多因脾阳虚弱,寒湿内生,或外感寒湿之邪,直中太阴。
主要表现为以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口不渴、时腹自痛、四肢欠温、脉沉缓或弱为主要表现,为脾阳不振,寒湿内盛,运化失司。
少阴病,是伤寒病变后期,全身阴阳衰惫,以心肾为病变中心。可以分为少阴寒化症和少阴热化症。少阴寒化证常见无热恶寒、脉微细,但欲寐、四肢厥冷、下利清谷等,是心肾阳气衰微,阴寒独盛。少阴热化证可见心烦不得眠、口燥咽干、舌红少苔、脉细数,为肾阴亏虚,心火独亢。
厥阴病,是伤寒病发展到最后阶段,呈现阴阳对峙、寒热错杂、厥热胜复等复杂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以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为主要症状,反映了肝木乘脾土,上热下寒等病理状态。
分享仅供参考,不做诊疗依据,如有不适,请线下医院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