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赛对司马迁有没有后代存在质疑,是因为他受了宫刑、被汉武帝割了蛋蛋。但是没必要质疑。

因为司马迁是在40多岁被割蛋,无论是按古人还是今人的生育期考量,他理论上是可以已经有儿女了的。
古人结婚早,生育也早。比如武帝29岁没有儿子,就差点被当成不育男子,他自己也急得抓狂。
司马迁的儿子,被认为叫作司马临和司马观,后世是谁不知道。不过据《汉书》记载,实为篡位者、名称安汉公的王莽后来到处寻摸司马迁的后代,还真找到了,封之为史通子。
这很可能是假的,是王莽找人假冒的,只不过为了塑造王莽亲贤人的“明君”形象,他不做皇帝天理难容。
但也不好说,也许它就是真的。后世司马懿和司马光据称就被说成是司马迁的后人。
如是这样,司马迁的后代做了皇帝的说法,就第一次实锤了。
也有说法是,司马迁得祸后,两个儿子逃回老家陕西韩城,一改姓同,为司字加一笔,一改姓冯,为马字加两笔,因为同族,同冯二姓世代不通婚。据说当地同冯二姓人至今都声称是太史公后裔。
以上关于男性后裔的说法影影绰绰,已不可考。下面换一个角度,看看太史公的女儿这一枝。
司马迁有个女儿是确凿无疑的,她本来自己就做得很好,但在史书上却是依托老公和儿子而留名。女子在古代地位之低可见一斑。
一般称司马迁的女儿为司马氏,这又是古代女子地位低的一大佐证。也说法称之为司马英。

司马英做了两件事,足以名垂青史、光照千秋。
在说这两件大事之前,必须提到她的老公。司马英嫁的男人叫杨敞。
杨敞在西汉初年的祖上叫杨喜。这个杨喜不简单,他在灭亡项羽的十面埋伏的垓下之围中,和战友肢解了一世英杰楚霸王、分得了项羽的一个肢体,从而被刘邦封侯。也就是说,杨敞祖上有功。
杨敞是昭帝时的大汉丞相,位极人臣,但是他没有什么胆略,娶司马英时也并不显赫。
司马英做的第一件事,是藏书避祸。
司马迁面对从天而降的灾难,首先是想保住已经写好的《史记》,他怕武帝恼羞成怒毁了他的书,就想“藏之名山,传之其人”,而杨敞老家在华阴,即是华山之北,司马英就冒着风险把父亲的巨著偷偷送到夫家藏了起来,在家庭变故面前,这需要女流之辈司马英具有极大的勇气和智慧。
要是藏书的事被朝廷发现,司马英自然没有好果子吃。
其次呢,司马迁是想把剩下的《史记》写完,于是忍辱负重,以接受宫刑代替死刑。
等到武帝驾崩、昭帝登基,朝政控制在权臣霍光手中。杨敞在霍光幕府中做军司马,一直小心谨慎、胆小怕事,即便知情上官桀父子、燕王刘旦针对霍光造反,也吓得不敢告发。
不过也许正是因为胆小懦弱,对霍光没有威胁,默默无闻的他竟然做到了丞相。
司马英做的第二件事,是助夫避祸。
昭帝死后,霍光迎立昌邑王刘贺做了皇帝,因为不满刘贺所为,又准备废黜刘贺。霍光跋扈专横,也得顾忌舆论,寻求程序合法,废立皇帝又不是过家家,于是派大司农田延年到丞相府劝说杨敞支持。
听到老田提出霍光的这杀头灭族的惊天计划,杨敞只吓得哆哆嗦嗦、涕泪泗流,原本杨相就是个胆小懦弱之人,此前面对上官桀父子谋反这么大的事,就敢隐匿不报,为的是明哲保身不蹚祸水,这次他也是见事就躲。

就在杨敞不知所措的时候,夫人司马英从闺房走出来厉声说道,大将军要做大事,派大司农来通知你,是看得起你,你得大力支持。不管支持还是不支持,你都是大将军一条绳上的蚂蚱,躲着就撇得清干系吗?
司马英虽然强势,却守妇道,男人议事时,并不出来介入,但她并非漠不关心,而是躲在远处听,只见不争气的男人要坏事,才忍无可忍地抛头露面。
就实力来说,霍光要做什么就做什么,废黜刘贺也是如此,但是他作为最高军事长官和受武帝嘱托的顾命大臣,却不能只手遮天一个人说了算,要是那样,他就是军事政变,他的合法性、废黜刘贺的合法性和继任皇帝的合法性都无从谈起。
他迫切需要合法性,所以在内廷他向自己的外孙女上官太后请示,在朝堂他就得要杨敞领衔的文武百官的支持,作为首席行政长官的丞相杨敞能支持,别人就也得支持,不支持也得支持;若是杨敞不支持,更多的别人也就可能不支持,这于霍光的面子上和他梦想的合法性上可不好看,事情也便不太好办。
司马英看出了霍光的这种需求,也看出了丈夫杨敞在做与不做之间的福祸所在,她有着清醒的头脑和政治智慧。
在老婆的断喝面前,杨敞老老实实带头草拟了废黜刘贺的文件,由尚书令在朝堂上当着刘贺、上官太后和群臣的面念出,然后刘贺走了刘病已来了,刘贺是废帝刘病已是宣帝。
从杨敞的胆小和惧内来看,当初他在风声鹤唳中能由着老婆帮助岳父藏书,冒着杀头之罪,必定也是在司马英的威压之下不得已而为之。
由此可见,司马英有胆有识,巾帼不让须眉,不愧为太史公之后。而杨敞于丞相一职好像名不副实。但这也可能是他的为官和处世之道,怕事躲事不惹事,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杨敞丞相办成这桩大买卖后,安然度过一场政治风波。不过不知什么原因,也许是经不住这场巨大的惊吓,一个多月后,杨敞竟然死了。
于是就有质疑说,推动杨敞助力霍光成大事的人并不是司马英,而是他的后娶夫人。
至此不得不引出杨敞和司马英的儿子,他们分别叫杨忠和杨恽。史书上对这哥俩的介绍也疑云重重,说杨忠和杨恽是杨敞的儿子,却又只说杨恽是司马英的儿子,难道杨忠另有其母?

史书上还说,杨恽侍奉继母至孝,如同生母一般,继母死后还把巨额财产留给了杨恽。如果是司马英劝说杨敞帮助霍光,然后很快去世,杨敞必定得服丧,如何能很快另娶妻子?即便另娶妻子,短短一个月内又怎能看出杨恽对继母的孝顺?
历史有时候经不起细究,那便不要细究。杨恽是司马英的儿子当是没有问题的。
杨恽也做了两件大事。
一件是向宣帝揭开了封存已久的外祖父巨著《史记》的面纱,使它重见天日,能够公开出版发行。外祖父在九泉之下会感谢他的。
二是举报了霍光的儿子霍禹密谋造反,霍家从而被宣帝杀得干干净净。杨恽不顾杨敞和霍光的交情,在大是大非面前能做出政治正确的选择。坐在龙椅上的宣帝应该感谢他的。

但是杨恽性格太刚,因为和宣帝的发小、太仆戴长乐发生矛盾,被宣帝贬为庶人。
成为庶人的杨恽闲居在家,却并不闲着,而是整天花天酒地、夜夜笙歌。
好朋友、安定太守孙会宗劝告他,好好在家闭门思过、夹着尾巴做人,不要太过张扬,好似向朝廷和宣帝示威。
不想杨恽好心当作驴肝肺,给老孙回了一封《报孙会宗书》,把孙太守好一通贬损,其中多多少少也有对宣帝的怨言和牢骚,其实他就是在示威。
杨恽的这封信写得非常像外祖父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气势和文采都得其真传。杨恽和司马迁一样都是性情中人,却没有母亲司马英睿智的眼光和超人的敏感。
这本是朋友之间的私人信函,不想却被人捅了出去,又赶上出现了日食,被认为这是杨恽造成的天有异象。
一贯以贤明形象出现在公众面前的宣帝竟然勃然大怒,把杨恽腰斩于市,可怜杨恽竟然因为一封信而丢了性命,遭遇了比外祖父司马迁更大的冤案。而这也被认为是明君宣帝的最大人生污点。
至此,司马迁家族的历史在西汉基本上落下了帷幕。
时移世易,后世的弘农杨氏成为世家望族,他们竟然把第一代始祖追溯到杨敞。

弘农杨氏中在东汉出现四世三公的极品大员,其中最出名的是杨震,他拒纳贿赂,说虽是暗箱操作却并不是无人知晓,而是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和杨恽秉性脾气相似的是杨修,他因为恃才放旷被曹操杀害。
到了北周末年,弘农杨氏出了个杨坚,他结束魏晋南北朝数百年的混乱,建立了大一统的隋朝。而他的儿子杨广却又葬送了大好江山,使大隋成为短命王朝。

弘农杨氏的帝王运还没有结束,他们的后人中还出了一个伟大的女性、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她差点就夺走了盛世王朝大唐。
杨坚、武则天是不是弘农杨氏、尤其是杨敞甚至司马迁的后代,终究是个历史悬案。
在战乱频仍、王朝更迭中,这更像做了皇帝的人都需要攀附一个亮眼的出身,而人为的穿凿附会,就像唐朝皇帝说自己是老子的后代、刘备说他是汉景帝的后裔一样。
而司马迁作为历史大家、文学巨匠,他在穷厄之中必定不会想到后世子孙中会出现一个又一个的皇帝,而他凭借着一部《史记》就可以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完全没有必要依靠做皇帝的子孙来光大门楣、给脸上贴金。
文中图片都来自网络。转载本文请注明出处。抄袭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