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蔡先生《弟子规四十讲》第五讲---“解决家庭经济基础,专注教子”,能够感受到蔡先生内心其实还是多少有些拧巴。一边说“解决家庭经济基础”,一边宣扬“生活愈困难,人愈懂得感恩父母,有爱兄弟姐妹”,还提到了几个似是而非的事例,从分量上看,好事有点不足以支撑他的论调。
蔡先生说,学习要有正确的态度。一是要立志,二是要力行,三是要有道德的根基,然后就是读典,四是要一门深入,长时熏习。认同与否姑且不论,总的思路还是对路的。按照蔡先生的要求,一整套学下来,必定是要有很扎实的收获。
唯独蔡先生提到的《弟子规》的“规”,愚以为不应当粗浅地拆分成“夫”和“见”,更不应当肤浅地理解为“大丈夫的见解”。世间不应当都是大丈夫。这花花绿绿的大千世界,豪情万丈的大丈夫固然重要,清秀婉约的弱书生也同样不可少。一“规”以成天下,少不了以偏概全的嫌疑。
很多人大概也认为,夫妻双方其实可以有一方脱离工作,把心思全部放到孩子教育上来。毕竟也有很多人认为,陪伴是最可贵的给与,只要是经济基础尚可,很有必要有一位家长做出牺牲,留在家里教子。这种观念放在任何时代,都是不理智的。
一位离开工作岗位的家长,其实是半脱离社会的。全身心投入到教子工作,投入越深入,影响越深远。不工作的家长,情绪上是很难控制的,也不太利于家庭和谐。我所认识的宅在家里相夫教子的朋友,多数都是有人生缺位的。缺位的又何止是人生,甚至思想和认识都是有所缺位的。这样一个人,投入越深入,效果可能会越适得其反。
再说贫穷和感恩的关系。穷和勤俭本来就不是一回儿事。穷是不得不勤俭,它的另外一个名字叫“抠”。勤俭,是指有不勤俭的条件,却有着勤俭的习惯。一个是被动,一个是主动,其带来的结果是有天壤之别的。感恩和友爱也是如此。本质上是耳濡目染的行为习惯,并不是因为穷就能够一蹴而就。
生活的贫穷、生活的拮据,让一部分人更有志气、更有孝心的同时,会不会造成成长道路上的阴影?会不会产生自卑?问题的根源不在于穷或者是富,而是面对财富的正确认识。《道德经》有云: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手里有钱,然后再君子固穷,这才是正确的理解方式。但反过头看,明明已经不穷了,又说一些固穷的话,其实还是挺拧巴的。通俗一点讲,嘴和心不照,其实是容易挨揍的。
教育子女,贵在帮助其树立正确的观念。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不是说“贫以修身,穷以养德”。路径可以选,但是方向不能错。不能假以教育之名,兜售偏颇之理念。这样是不对的,也是要误人子弟的。
蔡先生还说到“三从四德”、“夫义妇听”,纵然也添加了与时俱进的想法和考虑,但还是不免让人心里暗暗不爽。过往之所以美好,是因为我们习惯于忆起美好的地方,其中痛苦的部分选择性忘却了而已。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读起来韵律感十足,至于理解,可以放在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慢慢对照理解。本义如何,怕是各人有各人的所感所悟吧。
正如一面镜子,其实照的不是镜子,而是自己的内心。大概这也正是经典的妙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