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常理说,不通读就理解不了文章的精妙,甚至还出现断章取义的情况。之所以按章节来谈感受,是因为蔡礼旭先生的《弟子规四十讲》本就是按章节讲的,对于听众也是按章节学习的。所有的感受,也都是某一章节的独立感受。
“解决全部坏习惯的关键点”,这样的章节题目确实足够吸引人。尤其是对成年人来说,坏习惯足够多,更想弄清楚怎样才能把坏习惯解决掉。
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很多习惯的养成,虽然不是天生,也都是从小到大一步步逐渐形成的。一旦形成,就不容易被改变,不管这习惯是好还是坏。所以,从根上讲,还是要及早养成良好的习惯。
对于坏习惯,作为家长也好,作为自己也好,一旦意识到,就要马上做出警示和提醒。这对教育和修身来说,都是很重要的。如今的学校,有错不敢纠,有坏不能罚,这是教育的悲哀,也是某些家长的悲哀。对于我们自身,有不合适的地方,一次又一次纵容自己,才一步步走向无以复加的境地。
譬如读书,今天心情好,想放松放松,不读了。明天心情差,想放松放松,不读了。后天事太多人太累,不读了。搁置次数多了,读着读着就读不下去了。因为酒好喝,因为菜美味,因为朋友相聚很快乐,因为游戏很好玩,不读就不读了。反正读了也没见好到哪,不读也没见差到哪,不读也就不读了。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一次两次都能做到,次次如此谁又能做到呢?有时候会想,又没有什么天大的事,缓一缓也没什么。父母的决定和要求就一定对?先等等看。人一旦有了自我的认知和自我意识,即使是面对父母,又或者是老板,也都会有自己的见解和立场。自我,其实是个人成长最大的收获,同时也是成长最大的羁绊。
事缓则圆。懒是人类进步的最大动力。用这两句话来做借口,完全够用。但是我们在“够用”和“更好”之间,总是选择“够用”,不免就养成一个事事差不多的坏习惯。一次差不多,两次差不多,次数多了那就会差好多。短时间没什么影响,长时间下去人和人之间的差距就显现出来了。
这样其实也行,这是我常说的一句话。吃亏吃多了,也就很少说了。我们首先要明白一个事实,这个世界没有任何一套理论是绝对正确且能包揽你的未来的。如果不能通达,如果不能活学活用,学再多也是徒劳。
父母教,须敬听。是因为父母的见识比我们多,是因为说得对。等我们成长到一定程度,可以独当一面的时候,即使你想让父母教,大概他们也不愿意搭理你了。父母责,需顺承。意思也基本一致。责怪你,是怕你犯错,是因为你心智不够成熟,是因为你以为的行其实根本就不行。当你处处都行的时候,父母没有工夫去责你的。
当你意识到“我”的时候,其实正是走向成熟的路上。当你从“我”达到“无我”境界的时候,那才是成熟的其中一站。处处以“我”自居,我怎么怎么厉害,我怎么怎么有理,我怎么怎么付出,我怎么怎么辛苦,只能说是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面对指责和指点,心有不忿,心有不服,恰恰说明还有很多需要提高的地方。
大象无形,大音希声。真正一个大写的我,谁呼,都能不避不闪,有所应答。谁命,都能一笑了之,润物细无声。
之所以懒,之所以缓,本质不是我们像自己想象中那么行,还是因为我们自己不行而已。
不行也没问题,躺平也没什么。如果想要行,还是要读读《弟子规》之类的圣贤书,选一些自己心里不太认可的道理,越是不认可,越是要试试。
试了才知道,什么是圣贤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