侃侃三国(7):昏招频出逼反西凉余部,长安城破王允身死道消

水水过去 2024-09-04 04:44:43

(七)西凉反叛,王允身死

“前文再续,书接上回”,咱们继续聊啊。

上一回咱们聊了董卓死后,王允掌控大权,开始变得独断专行,蛮横霸道,俨然成为了董卓第二。

这历史啊,总是充满着黑色幽默,后来者抓住了前者的弱点后一举获胜上位,然后又毅然决然走上了前者同样的道路。

这纯纯属于是“前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前人也”。

听闻了王司徒的行事作风和所作所为之后,董卓的那帮旧将,例如牛辅、李催、郭汜等人都非常的害怕,担心遭到朝廷的清算处理。一时间西凉军中谣言满天飞,都说王允要将西凉人斩尽杀绝,理由是像蔡邕这样的名士、大学者都因为一点小事就被下狱折磨致死。

这个时候的西凉军就如同一个快被恐惧气氛撑爆了的压力锅,随时都有可能会暴走失控。果不其然,没过多久,董卓的女婿牛辅率先发难,反戈一击干掉了朝廷派来搞他的李肃,算是直接点燃了西凉军的反抗情绪。

不过,随后牛辅的军中发生了恐怖的“营啸”,成千上万士兵自相残杀起来,而作为统兵将领的牛辅居然也死在了乱军中。

在这里咱们多说几句,“营啸”俗称“炸营”,这是一件令古代无数名将战神都闻之色变的事情。它是指部队夜晚留营时,在没有接到任何指令的情况下,全体官兵盲目紧急集合的一种反常行动。

至于说“营啸”发生的原因,众说纷纭,说什么的都有,有人将其归类为一种集体催眠的事件,更有人说这是一种超自然的灵异事件,但个人以为,“营啸”的发生,还是跟古代军队的生存环境,以及士兵的心理状态有关。

众所周知,古代的军队等级森严、管理严苛,动不动就是“十七条禁律五十四斩”什么的,当兵的提心吊胆过日子,长年累月下来,精神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而这种状况到了战争时期,更是会发展到一种无以复加的程度。军队中所有人都不知道自己下一分钟是生是死,是否还能够见到明天的朝阳,所有人都处在精神崩溃的边缘。

这时候但凡有一点风吹草动,可能是某个士兵做噩梦的尖叫,亦或士兵之间的一点口角推搡、一点小冲突,都有可能会引爆军营中歇斯底里的疯狂气氛。

随后,陷入疯狂的士兵彻底摆脱军纪的束缚,肆意地挥砍身边每一个认识的、不认识的战友和军官。

往往一场营啸下来,一支几千上万人的队伍就会被自己内耗掉,那场面宛如修罗地狱一般血腥恐怖。

好了,咱们言归正传,说回西凉军的反抗。

其实这个时候,是他王允彻底解决西凉军的绝好时机,“主心骨”的牛辅死后,李催郭汜等西凉诸将也没了心气,一度想要解散部属各自逃生。这时只需他王大司徒那边下一道赦免的旨意,几乎是兵不血刃,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解决问题。

但是,咱们要说但是了啊,那王允也不知道是哪根脑回路搭错了,竟然强行给自己上难度,愣是拒绝了李催郭汜等人的赦免请求,并且还言之凿凿的要让西凉人好看。

眼看横竖都是死,李催郭汜等一众西凉将领也是毛了,索性听从了武威人贾诩的建议,纠集了董卓的旧部几千人进攻长安。

《三国志》记载,“卓败,辅又死,众恐惧,校尉李傕、郭汜、张济等欲解散,间行归乡里。诩曰:‘闻长安中议欲尽诛凉州人,而诸君弃众单行,即一亭长能束君矣。不如率众而西,所在收兵,以攻长安,为董公报仇,幸而事济,奉国家以征天下,若不济,走未后也。’”

一路上,李傕郭汜他们不断招降纳叛,先后击败了前来镇压的胡轸徐荣部,等到长安城下的时候,已经从原本只有几千人的乌合之众,发展成了一支约有十万人的庞大军团。

在经过了八天的围城战后,初平三年(192年)六月一日,西凉军攻破长安,吕布力战不敌,率领几百名骑兵逃跑,而王允则是拒绝逃跑,被俘后不久惨遭处决。

自此,以李催郭汜为首的西凉军,算是彻底把持了朝政。

有人将王允、吕布等人的失败归罪于“毒士”贾诩,认为如果没有他的出谋划策,就不会有后来的天下大乱,民不聊生,但客观地来说,尽管贾诩的计谋的确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但归根结底,还是王允在如何处理董卓余部的问题上不听谏言,昏招频出,将一个so easy的安置问题,硬生生搞成了“官逼民反”的灾难局面。

要知道参与围攻长安的那十万大军,可并非全都是李催郭汜的部属,他们当中很大一部分都是不满王允处理结果的其它派系军阀。

假如王允应对有方,处理得当,他当中很大一部分是可以为东汉朝廷所用的,如此以来,就凭李催郭汜的那几千人,又怎么可能会攻破长安,闹出那些大的惨剧呢?

说到底,脑子有坑的王允,终究不是一个能够驾驭这个乱世,匡扶社稷的天命之人啊。

0 阅读:3

水水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