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摩未来时,中国有佛法吗?药山惟俨答:有!那为何达摩还要来?

青云塾点墨人 2025-01-18 03:57:53

问:“达磨未来时,此土还有祖师意否?”师曰:“有。”曰:“既有,祖师又来作甚么?”师曰:“祇为有,所以来。”

——《五灯会元》第五卷 药山惟俨禅师

白话直译:

有僧人问药山惟俨禅师:“达摩祖师没有东渡之前,中国有佛法这种东西吗?”

药山回答说:“当然有啊!”

僧人又问:“既然中国本来就有,按理说达摩祖师就没必要来啊。可他又来了,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药山说:“正是因为有,所以才要来嘛!”

鉴赏评说:

达摩东渡之前中国是否有佛法,是佛学研究的问题,而非修行者的问题。修行者应该关心的是自己知不知道何为佛法,自己会与不会,而不是和自己无关的那些东西。

这个问题于药山惟俨之前便早有提及,其中应答得绘声绘色者,当数天柱山的崇慧禅师。

有一僧人向崇慧禅师问道:“达摩尚未抵达中国之时,中国可有佛法?”

崇慧禅师言:“暂且莫论达摩未到之前,单说当下,你可明了何为佛法?”

“我不知晓,烦请师父赐教。”僧人回到当下,向崇慧禅师请益。

崇慧禅师回应道:“万古长空,一朝风月。”

“万古长空,一朝风月”,既具诗情画意,又禅韵悠悠。

倘若言及空无一物,然春去秋回、万物消长,胜败荣枯、人生起落怎会这般确凿无疑?倘若称一切皆确凿无疑,可王朝更迭、人生起伏、花开花落,诸事皆为匆匆过客,仿若梦幻泡影一般。

说“有”不是,说“空”也不是。

若沉迷于“一朝风月”而能不体悟“万古长空”,则只会于短暂的生灭之中无尽沉沦,注定一生与苦痛相随。

倘若栖居于“万古长空”却不见“一朝风月”,则只会于空寂之中坐观千姿万态的消逝,注定与精彩纷呈的人生失之交臂。

栖居于“一朝风月”,偏向感性,仅有红尘摇曳的凡俗;栖居于“万古长空”,又过于理性,注定是枯寂乏味的人生。能否兼顾“一朝风月”与“万古长空”呢?

这或许就参禅的意义所在吧!

佛法是“万古长空”,我的感受是“一朝风月”。对你我而言,除了“一朝风月”,实无其他再能得到的了。去探讨达摩来没来,中国有没有,又有什么意义呢?

也可以说,“万古长空”就包含在“一朝风月”之中。

佛法离开“我的体验”、“当下的感受”,则毫无趣味、百无一用。如能与自己的体验同在,佛法又是如此的亲切。

学人之所以热衷于问这个问题,就是把佛法执于一种从外面可以得到的知识、道理、能力了。而不知道,离开自己当下的体验,还有什么是真实的呢?

如果时时处处与自己的体验相随,哪怕一字也无,那也是盖天盖地;如果只是向外投射而不能觉察自己,就算能背诵三藏十二部,要说佛法啊,也是空空如也!

是“有”,是“空”,不在外面,不在于达摩,不在于中国,而在于此刻此处的你。

所以,药山惟俨对于这个问题给出的答案更有温度。这是祖师禅与如来禅的最大区别之处。

天竺崇慧说的是“如来禅”,重在禅理,理解都会,所以容易让人陷入知解之中,以为自己懂了,实际上明心很难。

药山惟俨说的是“祖师禅”,重在感受,只有自知,常常让人脑壳打结,但如能反观,当下便悟。

“既然有,就没必要来”,这是人之常情,这就是“理”,钻进去就困住自己。

“正是因为有,所以才来要”,这违反常理,然而却是药山惟俨亲见的真相。因为学人没有明心,只见道理,不见真相,所以不可能体会。

先不要去管药山所说的“有”是指的“中国有”,还是“达摩有”,也不管他们有的是什么,不要陷入言句的理解之中,只问一句:如果没有,我为何要写这篇文章,而你为何又要来看这篇文章呢?

你我有的,达摩也有,所以他才要来走一趟,就如你在头条上随便翻翻一样自然。

如果要说这个就是佛法,如在梦里!如果要说这个不是佛法,你认为什么才算佛法呢?

这又回到了故事的开头,不要管达摩来不来,就说当下,你懂佛法了吗?如果懂了,那你说说那是什么。如果没懂,你为何又要否认当下这个不是佛法呢?

其实啊,真理不是被发明的,而是被发现的。之所以能被发现,它本来就有嘛!这个世间什么都有,如果要说还缺少什么的话,唯一缺少的就是你的发现。

1 阅读:3
青云塾点墨人

青云塾点墨人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