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是禅?“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

青云塾点墨人 2025-01-17 05:10:25

问僧:“甚处来?”曰:“湖南来。”师曰:“洞庭湖水满也未?”曰:“未。”师曰:“许多时雨水,为甚么未满?”僧无语。

——《五灯会元》第五卷 药山惟俨禅师

白话直译:

药山问一位新到的僧人:“你来自哪里啊?”

僧人回答说:“我是从湖南来的。”

药山再问:“洞庭湖的水满了吗?”

僧人回答道:“没有满。”

药山说:“从古至今不知下了多少的雨了,这样说来早该满了啊,为什么却没有满呢?”

僧人答不出话来。

鉴赏评说:

按理说,老天爷每年都下那么多的雨,湖水早就该满了啊,为何洞庭湖的水就是没有满呢?这个问题的确不好回答。

当然,或许有人去和药山惟俨较真,洞庭湖常年闹水灾呢,每年都要满,只是这位僧人路过时不是汛期,刚好没有满。

这样用大脑来思考问题、回答问题,那就不是参禅了。如果你在药山惟俨禅师面前说出这样的话,他不会说你的答案是错的,但很可能会一拄杖打过来。

如果被打疼了,心中生起疑惑,或许还有点收获;如果能把疑惑穿透,那就脱胎换骨。如果他不打你,或者你被打了还觉得冤枉,还想理论一番,那你也还是你,不会有丝毫改变。

禅这个东西很奇特,如果使用思维逻辑、知识道理,它会躲得无影无踪。只有当不经过大脑加工时,它就自然显现眼前。

对于药山惟俨的问题,相信每个心智健全的人都会讲出一通道理出来,懂得越多的人,讲得越像那么回事,但也离那个真正的答案越远。

药山惟俨的三个问题,第一问是拉家常,第二问是根据僧人第一问的回答随机出题,第三问是验证僧人的回答。

正如那位僧人一样,读公案的人一般都把注意力集中在第三问上,一直在思索“洞庭湖的水为何没有满呢?”,而没有发现问题其实出在第二问的回答上。如果第二问透过,第三问就不一样了。

“没有满”,是用大脑在答题,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九的人都会这么回答,因为他们看见的就是没有满嘛,他们无比相信自己的眼睛,眼见为实。如果用“心”回答的话,答案就是:满了!

“我”和“我的感受”,就是禅的全部。

当“我”见到洞庭湖水那一刻,那一湖就装进了我的心里。心有多大,湖就有多大。也可以说,湖有多大,心就有多大。

感受与感受的对象永远是匹配的,感受的对象不会超越感受本身,反之也如此。

放眼星河,心大到无限;着于细微,心小到无形。人的心啊,那个觉知,正如《庄子·天下》所说“至大无外,至小无内。”

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同样,世界有多大,心就有多大。二者无时无刻不是匹配的,那一湖水啊,什么时候又不是满的呢?

外面的世界再精彩与你何干?你只能拥有你所涉及的那一部分,“我”和“我的感受”!马斯克的火箭,巴菲特的早餐,虽然神奇,与你有什么关系,何必去浪费心神呢?

在这里,与王阳明所说的“心外无事,心外无理”是一回事。“心学”,或许就是脱胎于禅的,禅宗为“心性宗”嘛!

当然,即使有人回答“满了”,药山惟俨还是要问出第三个问题的。可能有回答“满了”的怪胎,除了见得自心的人,还可能就是胡乱回答的人,第三个问题就是再次印证,除伪存真。

药山可能会这样问:既然你说满了,满出来多少水了啊?又淹坏了多少庄稼?

如果是瞎蒙的,面对这个问题又习惯性地用大脑思考,势必被卡在那里,这样就说明:你是蒙的!

如果是过来人,明心之人,不假思索就能回答这个问题:满是满了,但没有漫出来,刚刚好!

我和我的感受、心与世界匹配嘛,什么时候增减一分了呢?刚刚好!

当然,这个事情没有发生,我是胡乱编的。但如果真到那时,药山不知道能问出什么更离谱的问题来让你大脑短路呢!只要你有些许沉思,就被勘破了。禅,是瞬间透过的,不费一丝心力。

反过来,如果过来人没有在意药山的勘验,只是按自己见到的景象回答“没有满”,在面对药山第三问“为什么没有满”之时,同样能自如转身,随便答一句:我见到的就是没满,至于为什么没满,你要去问天老爷啊!

明心之人,是永远与“我的感受”在一起的,不会因为任何问题而困惑,因为承担当下而坚定无比。

所以,不管第二问如何回答,药山都必须问第三问。但只要是无脑的“怪胎”,无论怎么问都可以迎刃而解。而用大脑思考问题的“正常”人,不管第二问如何回答,在面对第三问时都会卡壳。

因为他改不了自己的习气。

不是他不懂,而是他懂得太多,依赖大脑应对外境的习气在,会陷入自己意识构建的世界中而忽视了眼前的真相。眼下就是真相,不在意识里,不在经典中。

也可以说,第三问既是检验也是新的开始。有习气的人,面对这种问题必然脑壳打结,但是他在铁壁万仞之前或许能回头反观,往自心里看,就是机会,这也是禅师的仁慈之处。

0 阅读:31

评论列表

kongkong

kongkong

3
2025-01-17 10:32

有句老话:做俏眉眼给瞎子看。中国禅宗即是如此!抛开佛经问此(风马牛不相及)问题,众皆不识,无异于做俏眉眼给瞎子看,听者以思维心起轮回见,往往落入外道,甚至入魔道。所以说中国禅宗不具有复制性,一个公案只能开悟有缘一人,若找不到属于自己的机缘,翻烂公案也无法开悟

青云塾点墨人

青云塾点墨人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