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僧再来依附,师问:“阿谁?”曰:“常坦。”师呵曰:“前也是常坦,后也是常坦。”
——《五灯会元》第五卷 药山惟俨禅师
白话直译:常坦曾向药山惟俨求法,因为没有收获而离开了。但在外面行脚一段时间后仍未开悟,于是又回到药山这里。
药山问他:“你是谁?”
常坦回到说:“我是常坦啊!”
药山惟俨无奈地叹息道:“以前是常坦,以后还是常坦。”
鉴赏评说:药山惟俨的这句叹息表达了什么意思?只要这样一想,就渐行渐远了。
千万不要向言句的字义中寻,不要用什么佛性、真如妙心、清净智慧来定义它。不要管药山有什么意思,而是应该去试一试:如果你就是常坦,在那种情景之下,有何感受?
公案是用来设身处地感受的,而非解读公案的意义,去理解祖师话语中有什么含义。
祖师说的是真相,而真相不在言句、思虑中,只可感受,不能理解。感受不到,那就等下次。总之,不要用大脑去理解。
第一次来药山的那个常坦和第二次来的常坦有分别吗?
有!或许更胖了,或许更老了,或许更有学问了,或许见识更广了。
但是,不管有哪些变化,你看,他还叫常坦不是?
“我”会变吗?
身体在变、精神在变,内外无一不在变。但有一个始终没有变,它不在外,不在内,也不在中间,我就是“我”!
我终究是“我”,它跨越时空,超越任何形式与时时处处与自己赤裸裸相见。
即使垂垂老矣,与曾经意气风发的那个年轻,又有何分别呢?自己难道不知道,那个还是你吗?懵懵懂懂的那个,和饱经风霜的这个,唯一而独特,如假包换、童叟无欺!
时光承载无穷乐趣,它描绘精彩人生;同时,时光的流逝也带来无尽伤感。但是,享受人生乐趣的这个和伤感时光流逝的那个,岂有二分?
正如佛陀所说“天上地下,唯我独尊”。“我”,是常坦、是药山、是你我,充满时空,无处不在。
应对任何事情,上来就用大脑,这是无始以来的深埋习气,所以人们常常把“我”忘记了。
什么时候才能把“我”带上呢?这需要在点点滴滴的生活中逐步练习,勤除习气才行。
见“我”不难,言下之事而已,难在时时处处与“我”同行。这是一辈子的修行,不是明白了什么道理就一劳永逸了。修行,不是懂得,而是做到。
如何才能做到?在生活中去看着“自己”,感受它的存在、感受它的造作、感受它的无处不在。从当下就做起,今天看住它一分钟,明天看住它十分钟,后天看住它一小时......
至于应该如何去看住自己,诵经也行、做事也可,法无定法。
久而久之,带上自己的时候就越来越多,依靠大脑的时间就越来越少,你会发现,自己会越来越轻松了。当然,这个需要你自己去体会,别人说的不算。
修行,是让人最坚定的事情。因为所得到的都是亲身体验,不需要向别人证明,也不需要别人来认可。
读公案是见“我”的一种途径而已,就算见到了,那才刚刚开始。莫要在公案里寻解脱,解脱乃实修,做不到,终是口说般若。
“我的感受”,就是禅;觉知“我的感受”,就是参禅。如能十二时都保持这样的觉知,那就习气除尽,究竟成佛了。
离开了我,当然不再是“我的”;离开了当下,当然不再是“感受”。所以,在面临任何外境时,可以加上这几个字:我正在。
我正在读公案、我正在思考、我正在生气、我正在高兴、我正在发愁......都是“我”的,不是别人、不是外境强加给自己的,“我”之外的一切只是“缘”而已。
不要去管什么开悟、成佛这些大脑生成的东西,你会慢慢的发现,与“我”同行,实乃人生一大快事!
当然,以上都是我的亲身体验,当然不是你的。
你的在哪里?做了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