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纳粹德国海军,人们自然而然想到的是“狼群”,是邓尼茨,不会有多少人记得雷德尔的名字。他自德意志第三帝国成立前的1928年就担任德国海军司令,直到1943年初才卸任,由邓尼茨取代,其间他是德国海军重建的功臣。
与陆军和空军相比,纳粹海军的重建相当坎坷。一艘主力战舰要花费巨资、耗时数年才能建成入役,一支强大的海军要耗费十几年,甚至数十年才有可能成形。在这个过程中,风雨摇摆的第三帝国没有耐心让雷德尔按部就班地建设海军。而且根据希特勒的地缘政治导师-豪斯霍费尔的主张,德国第一步要成为陆权国家,和东方的苏联结盟夺取整个欧洲大陆,海军在此期间的作用自然要小得多。
此外海军在作战理念上也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最终的结果是邓尼茨弯道超车,雷德尔剧终谢幕。
1876年4月24日,埃里希·雷德尔出生在德国西北部的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父亲是一位校长,母亲是一位宫廷乐师的女儿。老雷德尔以独断专行的行事风格著称,他工作勤奋、节俭,有强烈的服从意识,这些都对日后的德国海军元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还警告自己的孩子们:如果德国施行民主,那将意味着一场灾难。政府将被“玩弄政治的人把控”,那些政客只会做让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事情。
1893年10月,临近高中毕业时,雷德尔告诉父亲自己想加入德国海军。自普鲁士崛起以来,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利斯特就开始倡导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以保护德国的海外贸易和扩散日耳曼主义。对于很多非容克阶层的德国中产阶级家庭来说,加入德国海军是融入“德意志帝国”的最佳途径。
1894年4月,雷德尔考入基尔海军学校。1897年10月,他以优异成绩通过了海军军官考试,随即被授予少尉军衔。此后雷德尔在多艘装甲舰上担任通信军官,其间于1900年晋升中尉。
雷德尔非常勤奋好学,而且个性聪明冷酷。在基尔海军学校学习期间,他就学会了英语,还自学了西班牙语和俄语。1903年,雷德尔与第一任妻子结婚,一年后被派往远东地区担任日俄战争观察员。1905年3月,他晋升上尉,也就是在这一年他遇到了德国海军最早的领军人物提尔皮茨,成为在他身边工作的人。
提尔皮茨是德意志第二帝国海军国务秘书,也是海军的实际掌控人。在新兴德国挑战传统强国英国的时代,提尔皮茨立志打造一支强大的公海舰队。同时他也清楚德国和英国海军的差距,所以他把目标分为两个阶段完成,在无法与英国海军正面抗衡的时期,他主张打造一支“风险舰队”。比如战列舰军全部采用大口径舰炮、建造机动性更强的巡洋舰等等,以此来威慑英国海军不敢贸然和德国海军开战。
1911年,雷德尔晋升少校,次年他被任命为德国威廉二世私人游轮“霍亨索伦”号的船长。所有人都羡慕这个职位,因为它意味着日后的迅速提升。不仅如此,和陆军相比,海军军官的晋升速度明显更快。
一战爆发后,雷德尔担任海军侦察舰队参谋长,跟随舰队先后参加了1915年的多格沙洲海战和1916年的日德兰海战。侦察舰队司令希佩尔是一位“憎恨文书工作”的人,所以他赋予了雷德尔参谋长以外的更多权力。得益于此,雷德尔可以有机会参与“关于海军发展战略”的争论,这为他日后领导德国海军帮助极大。
一战期间,由于对发展路径存在分歧,德国海军形成了两个派别。以公海舰队司令提尔皮茨为首的一派热衷于追随海权论的提出者、美国海军军事理论家马汉,这一派坚信应该打造一支“平衡舰队”,一旦寻找到战机,就跟英国海军进行一场决定性歼灭战。
另一派则以沃尔夫冈·魏格纳为首,他们认为英国海军规模和舰船建造能力拥有无法比拟的优势,所以德国永远没有机会打造那支所谓的“平衡舰队”。因此他主张打造一支以巡洋舰和潜艇组成的舰队,进行一场海上游击战。在海上袭击英国船队,迫使英国海军打散强大的舰队,参与船队护航,德国海军则寻找机会各个击破。
雷德尔选择站在提尔皮茨一边,他还曾撰写报告抨击魏格纳的观点存在瑕疵,二人从此经历了长期的争论,以至于演变为个人之间无法调和的矛盾。
1916年5月,雷德尔参与了一项由希佩尔发起的行动计划。该计划将出动战列巡洋舰队穿越大西洋,然后沿着加拿大海岸驶近西印度群岛,寻找那里的英国巡洋舰队作战。这份计划因为风险太大而最终没有执行。不过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二战时期德国海军大型水面舰队作战行动的影子。而提尔皮茨和魏格纳的争论,在二战时则演变成了雷德尔和邓尼茨之争。
一战战败对德国海军产生了深远影响,根据凡尔赛条约的规定,德国海军只能保留1.5万人。海军舰船的规模也被严格限制:战列舰最多保留6艘,且每艘吨位不能超过一万吨,主炮口径不得超过11寸(约366毫米);巡洋舰6艘,且每艘吨位不能超过6000吨,主炮口径不能超过6寸;驱逐舰12艘,且每艘吨位不能超过800吨;鱼雷艇12艘,且每艘吨位不得超过200吨。条约还明令禁止德国拥有飞机、航母和潜艇。这样的打击对德国海军以及雷德尔都是巨大的,在努力发展几十年后,德国海军似乎又回到了原点。
战败对雷德尔的打击还不仅如此,他的两个弟弟都在战争中阵亡。战争结束不久后,他和第一任妻子的婚姻也走到了尽头。在当时那个年代,离婚对于一名德国人,尤其是对于一个军人来说是巨大的耻辱。他后来也绝口不提这段失败的婚姻。
与陆军一样,魏玛共和国给海军留下了优良的种子。1918年10月,基尔港水兵发动兵变,雷德尔在解决兵变事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在随后解散水兵委员会的事务中得到了高层的赏识。1919年11月,雷德尔晋升上校,并于次年迎娶了自己的第二任妻子。
1922年,因“卡普政变”曾一度被边缘化的雷德尔获得了晋升的机会,他被任命为海军教育事务总监,晋升少将军衔。1924年,他被任命为北海轻型海军司令,次年晋升中将,升任波罗的海海军军区司令。
1928年底,雷德尔出任海军总司令。他坚信只要德国恢复原有的国际地位,海军就会迎来重建的机会;他也坚信作为军人必须绝对忠诚和服从;同时他也养成了自己驾驭手下的方法:先仔细倾听所有人的意见,然后运用权威要求所有人坚决执行自己的最后决定。
雷德尔和希特勒的第一次交集并不愉快。1932年10月,后者抨击时任魏玛共和国总理帕彭的海军政策,认为建造大型水面战列舰将不利于维持德国和英国的关系,而且高昂的建造成本也会减少陆军经费。希特勒认为海军应该将注意力放在波罗的海,而那里不需要战列舰。
海军总司令雷德尔对此回应说:“如果按照他的意见,我们将只能建立一支近海海军,这将丧失德国不被英法侵略的能力。”他提醒众人:海军的使命需要我们进入北海,而且海军不能像陆军那样一夜之间被重塑。他提出要跟英国进行谈判,并警告希特勒“不要玩弄党派政治伎俩,从而丧失陆海军青年军官的支持”。
雷德尔并不反对纳粹。希特勒提出的民族主义、积极防御等观点他都非常认同,这一点和陆军的众多军官很相似。他们都希望自己能在一场可能发生的运动中发挥积极作用。
1933年2月3日,刚刚上台的希特勒在一次德国国防军组织的晚宴中发表演讲。他在演讲中承诺要重建国防军,保证陆海军将会有一段“不受干扰”的发展期,保证纳粹的准军事武装—冲锋队不会参与和军方的竞争,还保证德国将会“征服生存空间和无情地进行日耳曼化进程”。
雷德尔从中找到了诸多对海军发展的有利因素,但他担心出身德国南部的希特勒对海军缺乏了解,进而忽视海军的发展。他也注意到了希特勒和戈林的亲密关系,后者正负责组建新空军,显然海军和空军的发展在资源分配上存在竞争关系。
于是雷德尔寻找一切机会给希特勒灌输海军事务知识,希望元首能认同他提出的海军适度扩张计划。希特勒虽然不同意建造大型战列舰,但他允许雷德尔不用顾忌凡尔赛条约的限制。雷德尔由此相信希特勒已经改变了此前对海军的批评态度。为了表达对元首的忠诚,雷德尔邀请希特勒来到基尔港进行为期3天的视察,他还专门安排了一次夜间阅舰式。
1933年8月28日,雷德尔命令海军官兵对纳粹礼回敬军礼。不久之后他还要求海军官兵在特定场合需行纳粹礼。对于诋毁元首的行为,雷德尔采取零容忍的态度。1933年9月,他解除了舰队司令格拉迪斯的职务,起因是后者在不久前发表了对纳粹的批评言论。同时他警告海军军官,必须表现出对纳粹官员的合理尊重,否则将会受到惩罚。
1934年3月,雷德尔首次提出了新的造舰计划,他要求在1949年之前新建8艘战列舰、3艘航母和70艘潜艇。这是德国海军第一次触碰凡尔赛条约限制,新计划的目标将会让德国海军和法国处于同一个水平线,同时达到英国海军35%的水平。不久之后,雷德尔修改了该计划,目标是将德国海军规模提升至英国的一半。
1935年5月,英德签署海军协定,德国实际上已经摆脱了凡尔赛条约的束缚。当年底举行的伦敦海军会议上,随着日本宣布退出会议,世界海军再次进入无条约时代,德国因此摆脱了发展海军的外部限制。
然而德国海军的发展绝不仅仅是受限于外部条约,希特勒将1935年6月18日签署的《英德海军协定》视为他“最高兴的一天”,随即他就给海军制定了不切实际的建军目标。海军司令部提醒他:除非建造周期缩短,否则无法加快海军舰船的建造速度。同时还要补充更多的舰员,解决船厂工人和钢铁供应不足的问题,以及新舰船不得不采取保守的设计和装备方案,比如用蒸汽发动机替代柴油发动机。
1937年2月,雷德尔为希特勒精心准备了一次汇报。他详细阐述了海战的原则,并强调海军将在一场全球性战争中的关键角色。他认为参加一场战争不仅仅是军队,还是一场国家对国家、人民对人民的斗争。最终取得胜利将是拥有最多人口、拥有无穷战争资源和食品供应的国家。
据此他建议德国要重视己方的海上资源补给线,提前在大西洋和地中海沿岸建立海军基地。同时破坏敌方的航线。否则德国将再次面临一战中因经济封锁造成的失败结果。
雷德尔将海军的作战目标设定为“控制德国和敌国运输船队必须经过的大西洋”。在具体作战方式上,尽管他内心倾向于提尔皮茨倡导的“海上决战”,但他清楚德国海军无法和英国海军抗衡,所以支持“通过大量作战行动实现总体战略进攻的方式”。即持续攻击英国的海上交通线,同时避免和英国海军正面决战。
最后他提醒希特勒,必须让海军获得更多的资源分配优先权,否则海军无法按时扩张前的准备工作。
雷德尔的努力并没有换来实实在在的成果。希特勒在战争开始前先后批准了雷德尔提出了“H计划”和“Z计划”,旨在1944年能建造2艘俾斯麦级战列舰和6艘兴登堡级战列舰,但这些计划都没能得到彻底执行。同时他在和戈林的博弈中选择放弃发展德国海军航空兵,他后来为此后悔不已。
很多德国高级将领都曾因德国放弃建造航母感到后悔,其实德国人在这件事情上一点都不冤,所有相关的决策者都在航母问题上缺少远见。
首先是雷德尔,他是“舰炮时代”的代表,这一点从他战前制定了一系列造舰计划中就能体现出来。虽然他提出过建造航母的构想,并且也曾付诸行动,但他始终固执地认为战列舰才是海军的立足之本,航母只不过是配合战列舰的辅助舰种。正因为此,当空军反对给海军划拨飞机时,他还是选择了妥协。
其次是陆军历任总司令,弗里奇和布劳希奇也反对建造航母,他们认为把资源分配给海军是白白浪费,首任国防军总司令布隆伯格虽是三军统帅,但骨子里只看重陆军。
其三是空军司令戈林以及空军的两位重要将领米尔希和凯塞林。他们也反对把飞机分配给海军,理由也很简单,空军自己都不够用。戈林的做法更可笑,他支持建造航母,但必须接受空军的指挥。
拥有最终决定权希特勒对建造航母也不热心。不仅是航母,他对建造大型水面舰船一直都没有多少兴趣。原因很简单,英国海军太强了,德国在短时间内根本无法和英国海军相抗衡。所以他更热衷发展陆军和空军。
1936年12月,在空军总司令戈林的支持下,位于基尔的德意志造船厂开始建造“齐柏林伯爵”号航空母舰。该舰在1938年12月下水,希特勒还专程跑到基尔参加它的下水典礼。不过主持下水典礼的并非雷德尔,而是空军元帅戈林。而且这艘举行下水典礼的航母并未完工,实际建造进度只有85%,并不能在海上全速航行。
欧洲战事爆发后,“齐柏林伯爵”号仍未完工。为了防止遭到盟国飞机的空袭,该舰被拖到但泽港内伪装成木材储存船。直到1942年时才接获命令,返回基尔港接受续建工程。1943年5月,希特勒下令全面取消建造海军大型舰船,“齐柏林伯爵”至此迎来了最终的审判。
在战争爆发初期,雷德尔的家底仍然不算丰厚,德国海军主要大型水面舰船包括俾斯麦号战列舰(1940年服役)、提尔皮茨号战列舰(1941年服役)、沙恩霍斯特号战列巡洋舰(1939年服役)、格奈森瑙号战列巡洋舰(1938年服役)、格拉夫斯佩伯爵号袖珍战列舰(1936年服役)、舍尔号袖珍战列舰(1933年服役)、德意志号袖珍巡洋舰(1931年服役)、希佩尔海军上将号重巡洋舰(1939年服役)、布吕歇尔号重巡洋舰(1939年服役)、欧根亲王号重巡洋舰(1941年服役)和老迈的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号战列舰(1908年服役)。
而在同期,英国海军则拥有12艘战列舰、6艘航空母舰及24艘重巡洋舰、3艘战列巡洋舰的庞大舰队;法国海军则拥有5艘战列舰、2艘战列巡洋舰和12艘重巡洋舰。
考虑到海军尚未组建完毕,希特勒在战前并没有给海军规定作战目标,甚至没有要求海军施行全面战争动员。1939年8月31日,海军司令部收到希特勒的首个战争指令是应对英国和法国的预防性命令,要求他们“准备攻击英国的商船”。
1939年9月1日凌晨4时48分,德国海军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号战列舰射出了欧洲战场的第一发炮弹,陆军随即进入波兰境内。虽然没有领受具体作战任务,雷德尔(1939年4月已经晋升元帅)还是在开战不久后向全体德国海军发出号召,用“无穷的进攻精神”洗刷一战帝国海军“坐以待毙”的耻辱。他说:“元首为日耳曼民族设定的伟大目标要求海军尽最大能力投入战斗。一直勇于同敌人交战但遭受损失的海军,将以更大规模获得重生。如果他不进行战斗,那么它在战后的地位将受到威胁。”
虽然明知违反国际条例,雷德尔还是向邓尼茨准将指挥的潜艇下达实行“无限制潜艇战”的命令。9月3日,U-30潜艇在大西洋击沉了“雅典娜”号邮轮,至此揭开了德国海军的战斗序幕。
然而希特勒很快就否定了之前的承诺,号召德国海军要“更富有进攻精神”。雷德尔则于1939年10月初告知元首:在两艘俾斯麦级战列舰“俾斯麦”号和“提尔皮茨”号没有做好准备前,德国海军不会全面出击。
希特勒显然不满意雷德尔的态度,无奈之下后者下令“格奈森瑙”号战列巡洋舰、“科隆”号轻巡洋舰和9艘驱逐舰离港驶往北海,从此开启了德国海军大型水面舰船的征战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