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
得【dé】,会意字,甲骨文和金文早期的字形,是一只手(寸)和一个“贝”,其本意就是去拿別人的钱财。后来添加了意符“彳”,表示拿了就跑。篆文的字形把“贝”错改成了“见”。
说文解字
《說文解字·彳部》得:行有所得(䙷)也。从彳㝵聲。䙷,古文省彳。
段玉裁注:「見部」曰䙷:取也。行而有所取,是曰得也。《左傳》曰:凡獲器用曰得。
文 献 选 读
《詩經·周南·關雎》
求之不得。
想求而得不到
《周易·乾卦·文言傳》
知進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喪。
《乾》卦中说的“亢龙有悔”,就是不懂得“盈不可久”的道理。很多人都是只知进取而不知该及时隐退,只知生存而不知有存必有亡,只知一味地去追逐利益而不知道该要舍弃一些。
《論語·衛靈公》
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
孔子说,凭借小聪明而得到的权力,如果缺少人品,即使得到了,也一定会失去。
《孟子·離婁上》
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
桀纣之所以失去天下,是因为他们失去了百姓;之所以失去百姓,是因为他们失去了百姓的心。获得天下的方法是获得民众,获得民众的方法是获取民心,获得民心的方法是,把他们想要的,积聚起来给他们;他们嫌恶的就不要强加给他们。就是如此而已。
《孟子·盡心上》
求則得之,舍則失之,是求有益於得也,求在我者也。
追求就会得到,放弃就会失去,这说明追求有益于获得,因为追求在于自己的努力。按一定的方法去追求,而能否得到却要看命运,这说明追求无益于获得,因为追求的是外在事物。
《孟子·告子上》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鱼是我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想要的。如果两者不能同时兼得,那我就舍弃鱼而选择熊掌。生命是我所热爱的,道义也是我所热爱的。如果两者不能同时兼得,那我就舍弃生命而选择道义。
老子《道德經·第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
老子说的“得一”即得道,“得道”即符合自然规律。天“得道”清明,地“得道”而宁静,神“得道”而灵妙,溪谷“得道”而充实,侯王“得道”而成为天下的正道。
成 语 典 故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道即人心,得人心者得天下。违背人心者,一定是得不到多数人的支持和帮助,而陷于孤立。
《孟子·公孫丑下》: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得寸得尺
无论是多是少,皆有所得。能得多少,就得多少。《戰國策.秦策三》:王不如遠交而近攻,得寸則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也。
得心应手
心里是怎么想的,手上就能怎么做到。一切都很顺利。
《莊子·天道》:不徐不疾,得之於手而應于心。
得鱼忘筌
筌,是捕鱼用的竹器。捕到了鱼,就忘掉了筌,比喻人在成功后就【卸磨杀驴】、【过河拆桥】,忘掉了本来所依靠的东西。
《莊子·外物》:荃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忘言之人而與之言哉?
患得患失
沒得到时,怕得不到;得到后,又怕失去。这是卑鄙小人。
《論語·陽貨》: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
得陇望蜀
东汉初年,刘秀当了皇帝之后,与岑彭一起率军攻打天水。刘秀野心勃勃地写信给岑彭,要他在平定陇右之后,继续向前攻打西蜀。比喻贪得无厌,不知满足。
《後漢書·岑彭傳》:人苦不知足,既平隴,復望蜀。
各得其所
各得其宜
各获所需,各如所愿,各个都得到了适当的安排。《周易·繫辭傳下》:日中為市......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荀子·榮辱》:皆使人載其事,而各得其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