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惨败不敢和印度开战?印媒:因为中方知道自己一定会输

历史海大富 2025-04-02 04:54:57

中印边境的石头棍棒,谁怕谁?

2020年6月,加勒万河谷的冲突刚一落幕,印度媒体《第一邮报》就急匆匆地蹦出来放狠话,文章标题直接点题:“中国连开火都不敢,准是怕输。”这事儿发生在中印边境线附近一条偏僻的河谷地带,海拔高得让人喘气都费劲,双方士兵没用枪炮,而是抄起石头和棍棒就干上了。

冲突中,印方报了20人阵亡,中方没公开具体数字。事发后,《第一邮报》的记者显然憋不住了,印度国内的舆论场立刻热闹起来,不少人跟着起哄,觉得自家军队硬气了一回。

可这事儿要是往回翻翻历史账本,其实没啥新鲜的。1962年10月,中印边境战争打得正火热,那时候印度上下也是一片乐观劲儿。新德里那边信心爆棚,觉得自家军队装备齐全,又有英式训练打底,怎么着也能压中国一头。

结果呢,第四军军长布里吉·莫汉·考尔中将带着部队在达旺地区撞了个大跟头。达旺那地方地势险要,山高谷深,印度部队本来打算倚仗装备优势打个漂亮仗,谁知道最后被包了饺子。

仗打到最后,考尔中将自己被俘,部队溃散得一塌糊涂。消息传回新德里,满街都是人议论纷纷,有人拍着大腿说:“早知道该把空军派上去,准能翻盘!”可惜没用,空军压根没出动,地面上的惨败已经成了定局。

考尔中将的镀银餐具传奇

布里吉·莫汉·考尔中将的故事,得从1959年讲起。那年,他还是个后勤军官,靠着跟印度总理尼赫鲁的姻亲关系,突然就被破格提拔成了中将。这提拔速度快得像坐了火箭,连军装都没来得及换齐整,他就接到了前往提斯浦尔指挥部的调令。

当时,中印关系已经因为边境问题变得剑拔弩张,1962年10月战争正式爆发,考尔被推上前台,成了第四军的指挥官。尼赫鲁对他寄予厚望,觉得这位亲戚能带兵打出个名堂,毕竟部队手里攥着全套英式装备,从步枪到火炮一应俱全。可前线的情况却跟指挥部的氛围完全是两码事。

士兵们在达旺的山谷里跟对手拼得你死我活,吃的是发了霉的饼干,喝的是冰冷的溪水,补给线拉得老长,根本跟不上趟。而考尔呢,每天雷打不动地喝现煮的锡兰红茶,运输机专门从后方给他送来新鲜牛奶,确保他喝得舒坦。

到了11月,达旺战役打得一塌糊涂,印度部队被围困得动弹不得,考尔一看势头不对,赶紧组织撤退。撤的时候,他手忙脚乱地指挥部队,偏偏没忘了让人把他的镀银餐具打包带走,那些精致的刀叉勺子在撤退的混乱中显得格外刺眼。

后来,他还是没跑掉,被俘成了战俘营里的一员。另一位被俘的准将达维尔在回忆录里提到,前线士兵饿得前胸贴后背,军部食堂却能端出法式焗蜗牛,考尔的生活习惯跟战场的惨状形成了鲜明对比。这场战役,考尔带着全副武装的部队上阵,却没能守住阵地,反倒让对手捡了个大便宜。

撤退路上,士兵们丢盔弃甲,装备散落一地,运输机送来的牛奶没喝完,倒是镀银餐具被他保住了。历史记录显示,考尔的指挥漏洞百出,后勤和前线的脱节让部队战斗力大打折扣,最终在达旺丢了阵地,也丢了印度军方的脸面。战后,印度官方不得不承认,这场仗从一开始就没打好,考尔的名字从此跟失败挂上了钩。

阵风战机来了,拉瓦特底气足了

到了2024年,比平·拉瓦特以国防参谋长的身份站在新德里的阅兵台上,身后一排崭新的阵风战机刚从法国运到,机身上漆着印度空军的标志。这批战机是印度花了大价钱买来的,总共36架,2020年首批交付时就引起了不少关注。

拉瓦特是1999年卡吉尔冲突的老兵,那场跟巴基斯坦的山地战让他积累了不少经验,也让他对边境防御格外上心。2021年,他推动了山地军的扩充计划,把部队人数从原来的几万人硬生生拉到了15万,专门应对中印边境的复杂地形。

同年,他还搞了个“雪山哨兵”计划,往边境地区运了20万吨战备物资,包括弹药、燃料和粮食,堆满了拉达克和阿鲁纳恰尔邦的仓库。这些物资从全国各地调拨,西孟加拉邦的军工厂加班加点生产,连铁路都临时加开了军列。

拉瓦特还花心思整顿部队,把西孟加拉邦那些种姓背景混杂的单位重新编组,硬是把纪律理得服服帖帖。2024年的阅兵式上,他特意安排了山地军方阵,士兵们踢着整齐的正步经过主席台,阵风战机在空中掠过,掀起一阵掌声。不过,部队里也流传着说法,说拉瓦特对阅兵的排练抓得比实战演习还紧,每次彩排都得反复调整队形,确保每个步伐都卡在点上。

新装备的到来确实让印度空军实力上了一个台阶,阵风战机搭配苏-30MKI和米格-29,机群规模在亚洲排得上号。法国方面交付时还附带了技术支持,印度飞行员被派到法国接受培训,回来后直接上机试飞,把新战机的性能摸得门儿清。

就在这节骨眼上,前线哨兵领到了一批新式防寒服,标签上赫然写着“中国制造”。这些防寒服是从印度国内供应商那儿采购的,供应商又从中国进口了原料和成品,发到边境时没人细查,直到士兵们穿上身才发现这茬。

《欧亚时报》吹牛,空军排名引狂欢

2023年,印度《欧亚时报》刊登了一篇长文,直指中国空军实力不行,完全不是印度空军的对手,文章还言之凿凿地说,中国知道自己打不过,所以压根不敢跟印度开战。就在几个月前,美国一家军事网站发布了一份全球空军实力排名,印度空军位列第六,紧随其后的是第七名的中国空军和第八名的日本航空自卫队。

《欧亚时报》立马抓住了机会,自己搞了个亚洲范围的空军实力排名,把印度空军捧上了亚洲第一的宝座,中国空军则屈居第二。排名公布后,印度网民沸腾了,社交媒体上到处是庆祝的帖子,有人甚至把印度空军的徽章做成了表情包,满屏刷了起来。媒体也没闲着,接连发文放大这场胜利的光环。

《欧亚时报》特别提到,中国空军在西藏地区的高原机场是个大问题,因为海拔太高,空气稀薄,歼-20这样的重型战机起飞时载油量和武器挂载都会受限,作战能力大打折扣。文章里还列举了印度空军的装备清单,苏-30MKI、阵风战机、米格-29一个不落,硬是把自家空军吹成了亚洲天空的霸主。

在这股热潮还没退下去的时候,印度空军内部传出点不太好听的消息。2022年底,苏-30MKI机群照例送去检修,技术人员拆开一看,发现35%的零部件竟然是从中国深圳华强北市场采购的二手货或者替代品。这些零件包括电子元件和小型机械部件,本该从俄罗斯原厂进口,但因为供应链问题,印度只能找其他渠道补窟窿。

检修报告递到空军参谋长巴达乌里亚手里时,他正在忙着筹备下一年的飞行表演计划。这事儿虽说没公开捅出去,但军方内部已经开始查供应商的底细,结果发现好几家中间商都绕不开中国的货源。

歼-16崛起,苏-30MKI还行吗?

《欧亚时报》那篇吹上天的文章里,印度空军的装备被细数了一遍,苏-30MKI、阵风战机、米格-29挨个亮相,成了文章的主角。反过来,中国空军的歼-16被说成是“山寨版的苏-30”,歼-11被扣上“抄袭苏-27”的帽子,歼-20则被贬成没上过战场的“纸老虎”。文章还翻出老黄历,把早已退役的强-5强击机和伊尔-28轰炸机拉出来,说中国空军到现在还靠这些老掉牙的家伙撑场面。

印度这边,苏-30MKI的确是主力机型,总数超过260架,但生产线上全是俄罗斯的影子。印度斯坦航空公司负责组装,可核心部件像发动机和雷达,全得从俄罗斯进口,连螺丝钉都得靠外购。2022年,俄乌冲突一打响,供应链就卡了壳,印度不得不四处找货,修一架飞机得等好几个月。

中国的歼-16就完全是另一条路子。这款战机从2017年开始服役,基于苏-30的技术改进而来,但加装了国产有源相控阵雷达和PL-15远程空空导弹,性能直接甩开苏-30MKI一大截。2023年,中国空军南部战区的“南霸天”部队开始换装,原来的苏-35逐渐退场,歼-16成了主力。换装过程有条不紊,飞行员培训早在两年前就铺开了,新机交付后直接投入巡航任务,连俄罗斯专家都得承认,歼-16的电子战能力和多用途性比苏-35还强。

中国空军国产化的步子越迈越大,歼-16和更新的机型已经开始接手老装备,差距不是靠文章喊几句口号就能抹平的。

参考资料:[1]管带.战略与系统的评估 高原的天空——中印空军建设的博弈[J].海陆空天惯性世界,2011(12):2-14

0 阅读:55
历史海大富

历史海大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