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世界上,人人生而孤独,一份健康和谐的亲密关系,能让彼此感受到温情和幸福,让人在关系中得到滋养。谁都希望自己可以被坚定地选择,但感情是双向选择的过程,两个人从对彼此一无所知,到相互了解、产生依恋关系,途中会遇到各种阻碍,每个人遇到的问题,也各有各的“版本”。
有位网友倍感苦恼的问题是这样的:
如果发现女朋友不真诚。出轨或者说从来没有在轨道上过。是应该收回自己的真心,陪她演戏等下一个,还是应该直接断掉?
这个人身上有我想要的价值,我也有她所要的价值,我是应该断掉还是利益交换?
当你萌生陪对方“演戏”作假的念头时,不妨先问自己几个问题:
非以这种方式消耗自身能量不可吗?
为什么要以别人对待你的方式及态度,由此改变自己的频率呢?
当你产生上述这些动机时,是否其实潜移默化地,变成了另一个ta?
你起初带着真诚和对方交往,自然是想和这个人之间,建立一种相对健康且持久的亲密关系,当现实和自己的预期产生冲突时,自己是否也偏离了起初所设定的方向?
以“演戏”的方式和对方拉扯,自己内心是否坦然和平静?
获得短期报复式的快感,却违背了真实的自我,改变人生的轨迹,这真的是你想要的结果吗?
……
你看似在防御伤害,以“演戏”的方式保护自己,同时以这种方式寻求一种“心理补偿”,实际上,你浑然不知,自己已经被“本能脑”和“情绪脑”所间接控制了,短期内可以品尝到一种报复式的快感,长期看来,你却在透支自己的能量。
俗话说“伤敌一千,自损八百”,名义上你们还在交往,你心里明白只是在陪对方“演戏”,可你何尝不是也在陪自己“演戏”呢。
当你主动选择了这一想法并付诸实践时,就意味着更多的能量消耗开始了,“演戏”就算不需要真情投入,可时间、注意力,乃至对于对方的防御算计等,哪一项不需要付出能量呢,而这些都将沦为沉没成本。
美国神经学专家保尔·麦克里恩(Paul D. MacLean)曾基于对人脑结构的研究,提出过一个“三重大脑”理论。该理论认为,人脑由网状脑系统、情绪脑系统及大脑皮层系统等三种物理脑系统组成。
三脑分别为人类进化不同阶段的产物,发挥不同的作用。
网状脑,又称原始脑或本能脑,源于爬行动物时代,主管本能;
情绪脑,源于哺乳动物时代,主管情绪;
大脑皮层系统,即理智脑,源于灵长动物时代,主管认知。
《认知觉醒》一书中也提到,我们在生活中所做的大部分决策,往往源于本能和情绪,而非理智。
三重大脑的功用并不总是兼容的,很多时候还相互冲突。
比如,当你发现了伴侣不真心,还有越轨行为,“理智脑”告诉你: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这时候,“本能脑”和“情绪脑”却要跳出来进行干涉了,将你冷不丁地拽回到目光短浅、即时满足的天性。
于是,你开始借助本能和情绪的力量,对自己所遇到的问题迅速做出反应。
在本能脑和情绪脑的作用下,你的大脑陷入了混乱和无序当中,本能和情绪一股脑儿开始发声:
“既然ta都不真心,我又何必真心待ta呢,既然ta要演戏,那我就奉陪到底”;
“得不到ta的真心,总要挽回点什么损失吧,能够进行利益价值互换也不错”;
“演戏归演戏,不耽误自己等下一个”
……
本能脑和情绪脑共同发力,更像开启了一种“摆烂”模式,都行,都好,无所谓,随缘,随性,随便,有什么就抓什么,总好过什么都没有。
这时候,要警惕不要被本能脑和情绪脑发出的“指令”所欺骗了。
若没有理智脑的驱动和加持,任由本能脑和情绪脑发挥作用,只会让大脑陷入一团乱麻,最后彻底打乱自己的节奏,不好收场,于是就任由本能脑和情绪脑摆布。
越往后你会发现,一步错,步步错,只要一个问题没有被好好解决,就会有一连串的问题出现,让自己陷入内耗焦虑当中,自我怀疑和否定,消耗了许多能量,浪费了许多时间,整个人好像被抽走了一部分,变得不再完整,变得敏感且脆弱。
虽然说本能脑跟情绪脑控场的时候,理智脑可能会暂时“缺席”,但我们也可以想办法去唤醒理智脑,让它出场并“在场”。
每一次向自己内心的发问,就相当于一次自我梳理,通过弱化本能脑和情绪脑的作用力,让理智脑可以重新“在场”并发挥作用,帮助你更清晰地洞见自己的内心,明白自己真正想要什么,从而学会取舍。
不管你怎么抉择,最终的决定权都在你手里,不管怎么选,你也都需要自己去直面选择所产生的结果。就这个意义而言,没有人可以帮助你做选择,也没有谁可以干涉你命运当中的因果。
我们跟任何一个人建立亲密关系,想要长期且稳定地走下去,所需要接纳的,是完完整整的这样一个人,而不是ta的一部分。
假作真时真亦假,发现对方不真心,又继续拉扯,倘若仅仅是各取所需、利益互换,以“演戏”的方式来维系这段关系,迟早还是会被彼此演绎的“剧情”所糊弄。
当双方不能再从关系中长期获利,当你们之间最后一块“遮羞布”被无情地扯下,要么你和ta反目成仇,要么你悔不当初。
总之,你大概率不会感谢自己曾经任由本能和情绪肆意生长,做出让自己置于两难境地的决定。
任何时候,我们无需凭借自己所感受到的那部分人性的恶意,去触发自己内心的恶意“开关”,不要失去自己主导人生频率的权利,用恶意去回应恶意,用我们自己原本所排斥的方式,去对待别人,变成自己所并不欣赏的那样的人。
成长其实是反人性的,反本能的,所以往往伴随着不适,但每一次微小的跨越,都会让这种不适感得到缓解。
我们去选择一个人、一份关系的同时,其实也在选择与自我的关系,亲密关系如同镜子一般,会投射出我们内在的阴暗面,以及只与自己相处时,所观察不到的侧面。
任何一份亲密关系的建立,不是自我成长的停滞,而是伴随着新生的开始。
当我们从“镜子”中看见一部分自我,与此同时更需要向内观照,不断深入生命内部去探索内在需求和向往。
如果没有内部的向心力去牵引自己,就很容易被外部的风吹草动所影响,比如可能会任由自己内在那部分本能的贪念、私欲、仇恨等肆意生长。
现阶段,是和ta果断地断舍离,还是尝试继续交往,你都需要尊重自己的内心。
如果对于这份感情确实心有不舍,那就尝试和对方坦白沟通,若是对方明确表示没有继续交往的意愿,那你也可以坦然分开,重新开始,对自己而言也是及时止损。
若是对方愿意去调整自我,回归跟你之间的情感主线,愿意尝试跟你一起去建立一种更加健康的亲密关系,那就需要双方共同为之努力。
这个选择于你而言,比较有压力的地方在于,你需要去尝试抚平自己内心的创伤,重新建立信任,这部分是比较难的一个“课题”,所以也需要自己去权衡。
无论如何,陪对方“演戏”的想法都并不可取,因为我们去建立一份亲密关系,说到底是与自我的关系。
如果对待亲密关系的方式是不健康的、不坦然的、不够正向的、不够明朗的,到头来就是在自毁的路上越走越远罢了。
无论你是选择果断断掉眼前这份关系重新开始,还是选择和这个人尝试重新建立一种更加健康的、相对坦诚和稳定的关系,明白这三点,会让自己减少一些不必要的能量消耗。
值得自己去全情投入的亲密关系,需要具备至少以下三个条件:
01健康的亲密关系,需要以真诚、尊重及信任为底色如果内心的想法是一颗种子,种下去就可能变成信念,然后不知不觉地影响着自己后续的决策及行为。
感受到交往对象不真心,于是你也萌生了陪对方“演戏”的念头,有这样的想法当然也是正常的,只是任何哪怕十分微小的恶念,那个开关一旦被触碰、被打开,恶意的种子在内心萌芽之后,等待自己的是什么呢,就是结出恶果自己来收了。
诚然,在亲密关系中,没有绝对的真诚、信任、公正与透明,但这不代表,我们需要将内心真正向往的东西,从内心剥离出去,带着面具去生活。
当真诚变得稀缺时,真诚这种品质越发显得可贵,我们不该摒弃自己本身所具备的这部分真诚和柔软,转而向不真、不诚靠拢。
反而,无限去接近一种“理想状态”,去追求一种更为健康的、和谐的、圆满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也是在不断修复、完善和成长自我。
人性的复杂性往往超乎我们预期,且不说朝夕相伴的恋人,即便是有血缘关系的父母和子女之间,也不可能十分清晰地,洞见彼此内心世界任何一个角落。
但对人性了解越多,不是叫我们不再相信人性,而是了解越多,越不容易用“非黑即白”的方式去定义一个人。
亲密关系其实是一面镜子,感受到伴侣的不真诚时,其实也会通过这面“镜子”,去自我审查,检验自己身上是否存在同样的问题。
倘若你陪对方“演戏”的同时,还考虑等下一个,那么等到真诚的人的概率也不大。
因为你无形间也幻化成了对方的样子,用ta对待你的方式,去对待别人。
当你发现对面的人不真诚,可能看到的也只是冰山一角,并且这种不真诚,可能在自己身上也有。
两个人在交往过程中,双方都是在考察彼此,你在观察对方的同时,对方也在观察你。
即便对方身上有你想要的价值,你也有对方想要的价值,你们之间可以进行利益互换,但亲密关系的“底色”,一定还是真诚,而不是虚假的“面子工程”,或是简单的利益关系,仅仅靠利益去维系的关系也不会长久。
况且,亲密关系中的信任并不容易重建,同一个辜负过你信任的人在一起,需要做很多心理建设,在未来的生活中,你可能会产生一定程度的猜疑,而这些都与一段幸福的关系无法并存、共生。
假如你也一边吊着眼前这个人,一边尝试去物色新的人选,那么你给另一个人的感觉,也会是不真诚的、不坦然的,即便是遇见一个各方面比较合得来的人,也可能会因为在感情中不够专心,而错失这段缘分。
有了真诚、尊重和信任为底色,算是一段相对健康的亲密关系正确的打开方式。
不管你和谁相处,想要持久且稳定地发展下去,还需要在亲密关系中进一步探索,亲密关系这道人生“课题”,不会是浅尝辄止就能够取到“真经”的。
02持久且稳定的亲密关系,需要深度沟通和链接来“铺路”在佛教经典当中有句话,“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指的是修行者通过深入理解和运用般若智慧,达到一种新的境界,产生内在觉醒,能够洞察事物的本质,从而获得内在的平静与解脱。
我们每个普通人,去建立一份亲密关系,也是在修行。行,有浅有深,由浅入深,往深处行,行到深处,才能“照见”自我。
“行深”两个字,对应到亲密关系当中,想要一份关系能够持久且稳定地存在,需要深度沟通和链接,充分投入到关系中,去了解对方,同时也在关系中进一步认识自我。
一株植物,要想生长得更好,它的根系必然向着大地深处不断地扎根,根扎得越牢固,越能够得到泥土的滋养,植物的枝枝叶叶,也才更有力量去生长,植物才可枝繁叶茂。
一段持久且稳定的关系,也不是浮于表面的,必然也是需要——向深处行。
你看到了你和交往对象彼此之间存在一些可互换的价值,你考虑到价值互换的可能性,想到以此为依托去继续交往。
这其实就是一种浮于表象的交往,是一种并不深入的亲密关系,并且这种内在动机,会让亲密关系直接倾向功利性质,这样的关系是失衡的。
缺少了深层的情感交流和链接,如同空中楼阁一样的关系,其实没有丝毫的稳固性可言,根本经不起现实的考验。
相比得到,人总是更害怕失去。
如果结束这段关系对你而言是痛苦的,那么需要考虑重新建立对对方的信任。
可以尝试去沟通,双方讲清楚对未来的规划,对要不要一起好好走下去的想法。看看对方接下来是否有诚意,如果ta还是我行我素,那么你就没必要在这样的关系中去内耗自己了。
03彼此都能够得到滋养的亲密关系,有赖于多维度的支撑做后盾除了尽可能相互尊重,彼此坦诚相见,相互信任,以及深度的沟通交流,进行情感链接以外,两个人建立一份持久稳定的亲密关系,还需要考虑一些现实的因素。
比如,两个人的价值观念是否匹配。假如你想踏踏实实过日子,对方却觉得还没有玩够,那么一起兼容的可能性就比较小,勉强融合也会问题不断。
再比如,是否愿意为对方考虑,尝试放下一部分自我。
亲密关系的产生,是两个不同的个体,带着各自的独特性相结合的产物,真正要走下去,需要磨合,而磨合的过程,实际上是两个人各自放弃一部分自我,找到那个“平衡点”,共同去经营这份感情。
我们不可能要求一个人去改变,我们也改变不了任何人,除非两个人各自都愿意做出让步,做出调整。
否则,两个人都很自我,只为自己考虑,只想保留自己那部分坚实的自我,那继续走下去,面临的可能也是分道扬镳。
另外,放下对完美关系的幻想和期待,跟任何一个人相处,都不可能亲密无间,不存在任何问题。人们对于伴侣和亲密关系的期待,会高于现实本身。但每个人都是人不是神,我们也不能站在上帝视角去要求每个人做到完美。
对大部分亲密关系而言,百分百的纯粹的公平、和谐是个伪命题,在相处过程中,付出多少就要求对方回报多少也不现实,总有人在意对方多一些,但若是要求对方也在意自己一样多,难免会失望。
生命是一场体验,与自我相处的体验是单薄的,而在亲密关系中的体验,固然存在许多问题,在一次次质疑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能够渐渐积累起许多经验,让生命的质地更丰富,更厚重,更有温度和力量。
总之,在做任何选择之前,你都有必要去分析清楚,自己内在的真正需求是什么,到底是本能和情绪的产物,还是经过理智的审慎筛选,最终遵从内心意愿所引导的行为。
当你开始真正尊重自己、接纳自己,你也许会重新认识清楚,你在意的到底是什么,在这份关系中如何取舍。
如此,即使没有遇到那个坚定选择你的人,你也可以选择坚定地好好成长自己,成为坚定选择自己的那个人。
-END-
本文首发知乎平台:陈曼、王筱、张妍
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