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做错了事,在其成长过程中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但有不少父母却把这种事情看得过于严重了,习惯于采用斥责打骂的方式,试图在最短的时间之内把“火”给扑灭。
可从实践中来看,但这种方式并不能起到引导和教育孩子的目的,反而伤害了亲子之间的关系。
我们知道,孩子犯了错误,是已经发生了的事实,覆水难收。
也就是说,无论我们再怎么去斥责打骂孩子,也改变不了孩子犯错误这个事实。
我们所要做的,就是通过引导孩子进行自我思考和自我教育,让孩子充分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避免下次再犯同样的错误。
这就涉及我们要如何对孩子进行正确引导的问题。
我们在对孩子进行引导时,如果能对他提出这七个问题去思考,不仅能解决孩子在过去犯下错误的问题,还能在未来教出一个独立又合作的孩子。
01 第一问:发生什么事情了第一问的目的是为了给孩子提供一个申述的机会。
对犯错误的孩子,我们最好先别急着下结论,比如,指责孩子的不对,或者断定孩子有错在先等等。
我们这样做,容易让孩子觉得自己是一无是处、不可救药,更让孩子对我们心生失望。
如果我们换种方式,先问一问孩子:发生什么事情了?
那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这是因为我们的询问,等于给了孩子一个申述的机会。
通过孩子的申述,这不仅能帮助我们了解事情经过的详尽情况和是非曲直,更能让孩子感受到我们对他的尊重。
即使孩子真的有错,他也会因为有给自己申述辩解的机会,而愿意认错。
02 第二问:你现在觉得怎么样了第二问的目的是为了疏导孩子的负面情绪。
我们在耐心听完孩子的陈述之后,大体上会对这件事的来龙去脉有一个较为客观的了解。
接下来我们并不是要去评判孩子在这件事情中的对与错,更不能因为我们的火上浇油而导致孩子情绪的失控,想办法先去疏导孩子的负面情绪,才是这个环节中要做的重点工作。
这是因为此时孩子还处在负面情绪当中,他需要找到一个合理的发泄情绪的出口。
这时候的第二问:“你现在感觉(觉得)怎么样了?”,其实就是在向孩子表明我们关切的态度。
而我们的关切,能帮孩子消除身上很多的负面情绪。
孩子的情绪一旦变得平和,接下来的步骤就会顺利很多。
03 第三问:你有什么想法吗第三问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一起参与问题的解决。
在处理孩子的问题时,我们切忌把自己的解决方式强加给孩子,这会让孩子产生抵触心理。
这里有一个简单的诀窍,就是孩子自己的问题,要让孩子一起参与解决,而不是我们家长单方面去解决。
我们可以引导孩子说出解决问题的想法,即使孩子的想法和大人的想法有差距也没关系。关键之处在于孩子要参与问题的解决。
我们在与孩子沟通交流中,还可以有意识地对孩子加以引导,对孩子有明显偏差的想法进行不露痕迹的纠正。
这种做法最大的好处是,不容易引起孩子的抵触心理,有利于培养孩子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
04 第四问:你觉得这么做的后果是什么我们从实践中发现,家长对孩子简单粗暴的斥责,其实无助于问题的解决,更不可能帮孩子避免下次再犯同样的错误。
以往有不少家长抱怨孩子屡教不改,这问题倒不一定都出在孩子的身上,却往往出在我们家长的身上,更确切地说,是由于不当的教育方式所导致。
所以,第四问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引发孩子深入反思:我刚才说出来的想法是不是可行?如果不可行,我还有什么更好的想法吗?
孩子只有对可能造成的后果进行深入反思,他才会对之前自己的错误有深刻的认识。
孩子一旦对错误有了深刻的认识,他在今后就能有效避免犯下同样的错误,做到“君子不贰过”。
然而,并不是每个孩子都有深入反思的意识和能力,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对孩子详细列举出这么做有哪些方面的后果,让孩子进行判断。
孩子做出的判断无论是对还是错,他都在我们的引导下经历了一个反思的过程,因而也就更容易接受自己分析出来的结果。
05 第五问:那你接下来决定怎么做第五问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明确下一步的选择。
孩子经过前面的“四问”环节,已经大致明白了接下来要怎么做。
在这时候,有不少家长急着要孩子去表态,比如让孩子赶紧认错或道歉等。
实际上,家长这时候忽视了孩子的心理:虽然已经知道自己错了,但要马上认错,在心理上还无法完全接受,他还需要一个缓冲的空间。
我们可以根据孩子的想法罗列出几种解决方案,让孩子做出自己的选择。
孩子做出选择的结果很有可能不是我们所期待的,但这没有关系。
只要孩子能从中获得经验教训,实现自我成长的目的,即使他提出的方案并不是最优方案,但其实我们第五问的目的已经基本达到了。
06 第六问:我能够帮你做什么第六问的目的是告诉孩子,针对自己解决不了问题,可以把它们单独罗列出来,父母可以给予帮助。
为了锻炼和培养孩子独立自主处理问题的能力,我们要尽可能让孩子学会自己来解决问题。
尤其是在孩子有能力自己去解决问题的情况下,我们更不要替孩子做主去解决问题。
只有在孩子没有能力解决问题的情况下,我们再给予他们一定程度的帮助。
07 第七问:解决问题的结果是不是你想的那样第七问的目的是为了启发孩子:在下次遇到同样的问题时,你会如何去解决?
这是很重要的一步,一方面,可以让我们了解孩子对自己之前的错误有没有客观认识;另一方面。可以让孩子学会积累处理类似问题的经验。
只要孩子多经历几次这样的思考,他很快就能学会处理类似的问题。
更重要的是,孩子将慢慢知道以后如何避免犯同样的错误,这就初步达到了我们教育孩子的目的。
结语对于孩子犯错,惩罚显然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因为单纯性的惩罚不仅改变不了孩子犯错的事实,还影响到了亲子之间的和谐关系。
我们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通过反思来提高自己对错误的认识。
从儿童心理学角度来看,孩子对自己反思出来的结果更容易接受,也更愿意纠正自己之前的错误。
以上七个问题之间有一定的逻辑关系,顺序不能乱了。
父母如果善于对孩子提出以上七个问题,相信能教出一个既独立又懂合作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