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标特斯拉Modle Y ,超越Modle Y 是很多国产新能源车企希望达成的目标。然而,随着2024年步入尾声,我们尚未见证任何一款SUV车型能对Model Y构成实质性威胁。不过,随着小米YU7的发布,这一局面似乎有了改变的契机,市场对小米YU7寄予厚望,期待它能成为那个打破僵局的角色。
从申报信息来看,小米YU7在尺寸上确实展现出了优势。其长宽高分别为4999/1996/1600mm,轴距达到3000mm,相比之下,特斯拉Model Y的长宽高为4750/1921/1624mm,轴距为2890mm。YU7在长度和宽度上均超过了Model Y,轴距也更大。
在动力方面,小米YU7同样不容小觑。它采用了最大691马力的双电机驱动,搭载最大功率220kW的前电机和288kW的后电机。相比之下,Model Y高性能版则采用了最大486马力的双电机,搭载最大功率137kW的前电机和220kW的后电机。从动力配置上看,小米YU7无疑更为强劲。
然而,小米YU7是否真的打算对标Model Y,却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从外形尺寸到动力配置,小米YU7似乎更倾向于将自己定位为轿跑SUV,而非仅仅是一款与Model Y竞争的车型。其姿态更运动,动力更强劲,或许对标的是法拉利等知名跑车。这种定位或许能够吸引一部分追求高性能的消费者,但也可能使其在市场上与Model Y形成错位竞争。
尽管小米YU7在各方面数据上均优于Model Y,但销量才是检验产品的最终标准。从Model Y近半年的销量数据来看,其月销量基本维持在4万台左右,而小米SU7的月销量则只有2万出头。要想超越Model Y,小米YU7的销量至少需要达到或超过4万台/月。然而,从产能上看,小米汽车目前仍面临不小的挑战。
据公开数据统计,2023年特斯拉上海工厂的共计生产95万台新车,2024年8月,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交付量为8.67万辆,11月,上海工厂交付电动车7.9万辆,国内销量超7.3万辆,Model Y 交付量为4.45万辆。上海工厂生产的特斯拉除了满足国内需求,还有约三分之一的车辆会出口到国外。所以,特斯拉不仅卖的多,还能供得上。
小米汽车一期工厂的产能为15万台/年,即便是现在两班倒,最高月产能也只有2万台多一点。二期工厂设计产能同样为15万台,且要到明年7月份左右才能交付使用。这意味着,在2025年之前,小米汽车的产能将难以满足大规模市场需求。即便二期工厂交付使用,大概率也是一期工厂生产SU7车型,二期工厂生产YU7车型,因此YU7的产能增长也将受到限制。想要超越Model Y,即便是小米YU7 爆单,至少在2025年,仅从产能上小米也无法超越特斯拉。
与此相比,比亚迪的产能则显得更为强大。其西安工厂年产量就能突破100万辆,平均日产4000到4400辆新车。此外,比亚迪还在深圳、长沙、常州、合肥、抚州、济南、郑州和襄阳等地设有工厂。这种强大的产能为比亚迪在市场上提供了坚实的后盾。
因此,要想超越特斯拉,目前具备此能力的仅有比亚迪等少数车企。小米汽车虽然具备超越特斯拉的潜质,但仍需要更多时间积累。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小米汽车需要不断提升自身实力,扩大产能规模,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才能有望实现对特斯拉的超越。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特斯拉、比亚迪等领先企业正在不断推陈出新,提升产品竞争力。而小米汽车等后起之秀则需要更加努力地追赶和超越。在这个过程中,技术创新、品牌建设、市场拓展等方面都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小米YU7虽然展现出了强大的竞争力,但要实现对特斯拉Model Y的超越仍需时日。